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產品設計中的互相模仿

其實,模仿是一種學習方式。就像練字一樣,我們往往習慣先買一本字帖,通過慢慢地臨摹,從而掌握一種字體的寫法。

我一開始做產品的時候,在產品設計前,領導總是喜歡讓我參照一下別的網站是怎麼做的。雖然嘴上說是學習,但我心裡一直覺得這就是抄。

我原以為只是因為我們是小公司,所以在做產品的時候才會參考那些用戶量非常大的產品,但等到我加入了一家大公司后,發現公司做產品的時候也會先去了解別的產品,寫競品分析報告。現在到了第三家公司同樣也有這樣的行為。隨著慢慢地對行業的了解越來越深后,我發現這是行業內的普遍現象。

所以,我在這裡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關於產品設計中互相模仿行為的看法。要特別說明一下,產品設計中的模仿包括很多層面,而在本文中所說的僅限產品形態上的模仿。

1、為什麼要模仿

為什麼要模仿?前提條件當然是存在可模仿對象。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相對成熟,各種產品類型已經非常多了,即便是你要做一款模式上完全創新的產品,但是在產品形態上也可以找到參考對象。在產品形態上,大家可能用到了同一種布局方式,但是作用卻是不同的。

有可模仿對象是基礎,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品經理並不清楚該怎麼做。

大學並沒有互聯網產品設計這個專業,很多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而且這個工作更多依靠的是軟性能力,要是講硬性能力的話,恐怕只能說是寫文檔或者畫原型了,但無論寫文檔用的Office還是畫原型用的Axure軟體都非常易用,一學就會。更關鍵的是要想做好產品,並不取決於你寫文檔或畫原型的能力。

而從另一方面來講,這個工作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又比較高,需要的知識面很廣,而且很多知識只能靠在工作中逐漸積累,這也是很多人說產品經理不能當由剛畢業的學生擔任的原因。

軟性能力相比較硬性能力來說主要的差別就是,對於工作成果的產生不確定因素更多而且個人的主觀因素佔比重會更大。當我們要做一款產品時,如果你沒有足夠多經驗,你很難想象出這款產品的形態。即便是你想象出大概的樣子了,或許你也不確定,拿捏不準。

通過分析已有的產品,我們可以更快速的設計出產品形態,了解產品所需的功能,可能別家的產品不至於說多成功,但它既然已經存在而且被更多人接受至少可以證明沒有多大的錯誤(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都願意參考那些用戶量大的產品)。所以產品經理的模仿行為會避免自己走一些彎路,也會使自己快速找到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的就是行業現狀,互聯網行業誕生了很多財富神話,所以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羨慕。很多傳統企業也都著力進軍互聯網,有的是舊業務的延伸,有的是拓展新業務,其中大多數並不是抱著理想主義,而是求上市賺錢。許多傳統企業都會從互聯網公司招聘一些產品人,創新本來就是件很難的事情,這種情況下,產品經理往往都是頂著快速出成果的壓力,而且產品戰略方向本身跟別人家的也一致,產品經理要做的本身就是已有的產品,這時候更容易出現模仿的情況。

2、模仿的好處:提高產品的說服力並了解產品的功能

行業里的人在做產品判斷的時候常說用數據說話,但有時候數據往往也是不靠譜的。而且做產品是一個人性化很強的事情,如果單純靠數據的話產品的發展空間很容易被束縛,也有過於依賴數據而失敗的公司。

依靠數據,那產品的選擇自然就很清晰,但並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能拿出合理的數據來,而且有時候大家爭論的焦點在於產品形態的一個小細節上,並沒有可靠的數據做支撐。

沒了數據,我們要依靠的就是產品人員自己的判斷,有一種東西叫產品感覺,這個詞聽起來很虛,但是產品人員的這種素質在實際工作中確有切實的體現。

雖然有些產品經理的產品感覺非常好,但是依靠個人判斷產品團隊成員之間就很容易爭執不下。可不管分歧有多大,總得有個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拿著別人家的產品參考一下,分析別人怎麼做的過程中也發現其產品的優勢和不足,為自己產品的設計找到依據同時也提高自身產品在團隊溝通中的說服力。

如果你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做一個新的產品,首先你需要去規劃這個產品的功能,要想把產品的功能和用戶使用過程中所可能面臨的一些情況想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做產品之前看看別的產品可以幫助你了解產品的功能,無論是對於功能的完善度還是邏輯層面都非常有好處。

3、模仿的壞處:限制住思維

模仿首當其衝的壞處我覺得就是會限制住思維。相信很多產品人員都有一個感觸,就是自己設計出來的產品形態跟已有的產品很類似。當你已經看到別人的產品的時候,人很容易陷入思維定勢,特別是當看到競爭產品的時候,所以就按照人家的照抄一份,產品經理的這種做法一來是因為懶惰另外也是因為自己的思維被限制住了。思維被限制住了,那麼產品經理能做到的最好的結果恐怕只能是用戶體驗層面的優化了。而且大多數情況產品在邏輯層面上的改進大多都不是來自於對已有產品的分析,而是對自己或身邊朋友需求的挖掘。

有一些富有經驗的產品經理,工作時間久了也總結了一些判斷產品的標準。但是產品設計的結果所涉及的因素太多了,即便是同一類型的產品也很有可能因為一個小需求的變動而不一樣。

所以,我個人一直覺得除了必須要遵循的設備標準和UI設計上的一些標準外,在產品設計中的標準很少,一切皆可因需求而變。可是很多產品人員在設計產品形態的時候並不會靜心的去分析用戶需求,而是固守自己的一些所謂的原則,我個人將這樣的產品人稱為靜態的產品經理,行業內的確有一部分這樣的人存在。

4、怎樣才能不模仿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一度在尋找答案,但或許是因為造詣不深,所以至今也沒找到好的方法,姑且就說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悟吧。要想不模仿就要求自己對產品用心、有愛,這話大家或許都理解,但是要做到卻非常難。除了專業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它需要產品經理對自己所做的產品真正有興趣,有熱情。照抄別人的產品雖然不會有大問題,但也難有大突破。我一直覺得如果是對產品沒興趣的話,那麼做產品的成績或許始終會被限制在用戶體驗的層面。

不管是在使用別的產品還是設計自家產品的時候,有一件事都需要做,就是把自己清空,當成一個用戶,發現使用過程中用戶體驗和功能上面有缺憾的地方,從產品的角度去想方法解決問題。在工作中,我們的思維總是需要在用戶和產品人員之間來回切換。沒有完美的產品,一個產品之所以成功只能說明他滿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探索的態度很重要。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不知道,也覺得沒有捷徑可尋,理想的情況是我們在明確了自己的目的后找到適合在過程中用到的方式、方法。

最後補一句,如果你對於這個問題有好的方式、方法,請聯繫我!

#專欄作家#

雲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片刻產品經理,6年產品人,走在內容社交產品路上,死磕產品設計,喜歡玩各種APP,玩撞球,打羽毛球,歡迎與大家交流。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攝圖網,基於 CC0 協議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