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80年前的今天日本全面侵華,如今竟然還想搞事情!

第一軍情作者:孫彥新、黃明

「七七」事變爆發那一年,李世勤是盧溝橋國小的六年級學生。

1937年7月7日,當日軍進攻宛平城時,一直以來隱藏在街坊們心中的不安終於變成現實。第二天一出門,李世勤發現宛平城裡的青壯年和婦女都快逃光了,他帶著兩個弟弟也趕緊逃難,東門不通,他們從西門逃了出來……

「沒想到,我這一逃竟有8年」,站在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旁,李世勤老人說,「不過還是回來了!」

更多的人,沒有再活著回來。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華民族造成了3500萬人的巨大傷亡。

全面抗戰的開始,為什麼發生在腹地的盧溝橋?

盧溝橋並不在的邊境線上,而是在的腹地。全面抗戰怎麼直到這裡才爆發,日本人又是怎麼來到這兒的?

實際上,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的侵華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止:1933年侵佔熱河,隨後推進到古長城沿線;1935年,忙於內戰和「圍剿」紅軍的國民黨政府與日軍連續簽訂了《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拱手讓出察哈爾東部和冀東22個縣。

日軍這一系列的侵略行徑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先到軍隊控制範圍的深處取得一個「點」的駐兵權,這個「點」一般都在鐵路線上,然後製造事端反誣軍隊,再通過政治和軍事訛詐,獲得對大面積領土的侵佔。

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原副館長齊密雲介紹,那一時期,蔣介石政府一味妥協、退讓,軍隊或一擊即潰,或不戰而逃,所以日軍的侵略活動顯得十分蠻橫,甚至可以隨意提出罷免的省長、軍長這一類高級軍政官員,指令國民黨政府要做什麼和禁止做什麼。而他們的要求往往都會得到滿足。

1936年,已經在天津、通縣、北平駐軍的日軍(北平、天津的駐軍權是通過《辛丑條約》攫取的),又擅自向丰台派駐了一個裝備有山炮連的混成大隊,在北平南端插入了一個「點」。9月18日,駐軍一連隊與日軍一中隊在丰台相遇,互不讓路,相持不下。

國民黨政府平津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是當年因「長城抗戰」而獲得民眾尊重的29軍軍長宋哲元。事過境遷,出於保存實力等原因,這時的宋哲元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已經改為以「和解」和「拖延」來應對。後來,宋哲元以從丰台全部撤出軍隊結束此事。至此,北平南面的門戶已被日軍堵死。

「日本人攻打盧溝橋是遲早的事。」12年前,85歲的馬步先老人接受我們採訪時這樣回憶。馬步先曾是29軍主力37師的一名士兵,1937年6月,他在營長金振中的率領下駐防宛平和盧溝橋。那一刻起,這裡就成了軍隊的前沿陣地之一。

「駐丰台日軍經常到盧溝橋附近演習,6月份開始,演習更加頻繁,由白天改為晝夜,由空彈改為實彈,有時子彈已經打到了宛平城的城牆上。」馬步先說,「那幾天我們睡覺都不敢脫衣服,大刀都攥出水來了……」

盧溝橋和宛平城是北平與中原聯繫的門戶,與盧溝橋平行的鐵路橋是平漢鐵路咽喉所在,如果此地一失,北平將是孤城一座——整個華北便岌岌可危。

華北地區,是時包括冀、察、綏、晉、魯5省和天津、北平、青島3市,資源極其豐富。據當時統計,全區棉花產量約佔全國1/3;鐵的藏量是關內各省中最豐富的;煤儲藏量,只山西一省就佔全國一半以上,達1271萬噸,日本人早就對這塊寶地垂涎三尺。

齊密雲說,如果能夠退讓,恐怕宋哲元還會妥協。但是,華北是他立足的根本所在,也是國民黨政府的經濟、軍事重地,華北一失就會亡國是顯而易見的道理。與此同時,在共產黨的號召和領導下,人民的抗日意識空前高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初步形成,國民黨政府開始改變過去對日本侵略的「不抵抗」政策,初步表現出抗日的決心。

因此,不是在更早,也不會在更晚,全面抗戰從盧溝橋上的槍聲開始爆發。

日軍在城外演習,士兵怎會在宛平城內失蹤?

1937年7月7日的北平,馬步先記得,雖然頭一天清晨下了一場雨,但沒涼快多久,太陽一出來,熱氣難當。

駐丰台日軍的演習,在這樣的天氣里也沒有停止。這天的演習地點是宛平西北的回龍廟和東北的大瓦窯。這兩個地方離宛平城都只有1500米左右。

北平城內中南海,市長秦德純為胡適等文化界名人舉辦的歡送會如期進行,胡適將去廬山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座談會。

晚上,日軍的演習還在繼續,宛平城內,營長金振中命令:「如遇日軍挑釁,堅決回擊!」對於日本人的侵略行徑,不甘做亡國奴的中下層官兵和普通百姓早就忍無可忍。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馬步先所在營的訓練都是以日本為假想敵,訓練任務一天比一天重。馬步先握著槍管和大刀,在「盧溝曉月」和宛平城西門之間的一個旅店裡,緊張地等待著可能出現的任何情況。

日軍的演習在晚間還沒有停止,槍聲一度響到了宛平城的東門。不久,宋哲元的冀察當局接到電話,日本特務機關長松井提出:有日本陸軍一中隊在盧溝橋演習時,彷彿聽見由駐宛平城內的軍隊發出的槍聲,使演習部隊一時紛亂,結果失落日兵一名,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聲稱:如果不允許,日軍將以武裝衛護隊伍進入城內。

當時已近午夜,天涼了下來,居民皆入睡,宛平城門也早已關閉。日軍在城外演習,士兵怎麼能在城內失蹤?而且,軍隊沒有開槍,士兵所帶子彈經查不少一發。駐軍拒絕了日軍的無理要求。

很多年後,一些日本學者就「誰開了第一槍」與學者糾纏。齊密雲說,已經都侵略到我們家裡來了,還去爭論誰先開槍,不僅毫無意義,簡直無恥至極。這種為否認侵略罪行而故意轉移人們視線的做法,與當年侵華日軍的卑劣手法異曲同工。

冀察當局面對日軍無理挑釁竟然沒有抗議!

約500餘日軍帶大炮6門,馬上包圍了宛平縣城。冀察當局明知所謂「失蹤士兵」是日本人的借口,也沒有抗議,只是要求日方派人同中方人員一起前往宛平調查,等情況調查清楚后,再商談處理辦法。

馬步先回憶:「鐵路橋上,是我們連的另一個排在把守,只有一挺機關槍,20多支步槍。北平那邊,雙方調查人員剛動身,鐵路橋上哨兵就發現有情況,他大聲詢問,結果被日軍一槍打死。日軍300餘人偷襲鐵路橋,我們的兵,有的犧牲了,有的撤退了,有的跳河了,日本人佔領了橋頭。」

29軍軍長宋哲元此時遠在山東樂陵的老家。宋哲元的內心,既不想背上賣國罵名,又不想與日本人開戰。1935年底,為了應付日軍日益緊迫的所謂「華北自治」運動,他被迫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這個半自治機構,表面上既不屬於國民黨中央政府,又不是「漢奸政權」,暫時緩解了來自民眾和日軍兩方面的壓力。1936年以來,日本軍部取得內閣控制權后,對外擴張的腳步加快,關東軍對宋哲元施加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宋哲元認為日軍找不到他,侵略計劃就不能按期實施,於是他躲回了老家。

盧溝橋畔的槍聲響起之時,無論是士兵馬步先,還是得到消息的軍長宋哲元,都還沒有意識到,日軍的全面侵華戰爭已經從這裡開始了。

北平的百姓與29軍將士怒吼了!

1936年底,有軍隊200餘萬人,日本軍隊雖然從1932起大規模擴軍,現役軍人也不到40萬。如果僅看這些數字,彷彿很難理解,全面抗戰剛爆發后,日軍為什麼竟然能夠長驅直入,叫囂「三個月內滅亡」。

軍事科學院抗戰史專家岳思平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當時日本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均已接近英、美、法等世界強國水平。1936年,鋼產量531萬噸,居世界第六,造船總噸位18萬噸,居世界第三。而的工業基礎薄弱,很多工業領域甚至還是空白。製造彈藥的硫酸、硝酸、酒精等化工原料生產嚴重不足,製造火炮的特種鋼、製造彈殼的銅材、光學儀器、通訊設備的生產近乎為零。軍隊數目雖然龐大,但派別林立,矛盾重重。士兵素質普遍較低,缺乏有效訓練,戰鬥力不強……

7月8日晨5點半左右,到達宛平縣署的雙方調查人員,會商調查辦法,還未展開「調查」。耐不住性子的日軍聯隊長牟田口便率步、炮兵400多人,開始發動攻擊。炮彈飛進城內,連日方的調查代表都感到有些尷尬。

此時,天空下起了大雨,自「長城抗戰」以來,29軍將士就在心中鬱積著一口惡氣。他們的抵抗出乎日軍意外,日方調查人員看己方占不到便宜,就舉起白旗發出信號,攻擊暫時停止了。雙方在北平和天津同時進行談判。軍民冒雨修築工事。

上午,消息傳到東京。日本陸軍中央部像開了鍋一樣沸沸揚揚。有人認為,只要以三四個師團的兵力給一擊,就會屈服。參謀本部的一個成員揚言,只要日本出現動員聲勢,滿載兵員的列車一通過山海關,就會投降。參謀本部戰爭指導課提出:「事已至此,決心干吧!應當制訂進攻南京的計劃。」

消息傳到延安,中共中央立即發表宣言:「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北平及周邊地區民眾得知29軍與日軍交戰的消息,自發組織起來支前。長辛店一帶的工人農民,幫助送情報、抬傷員、運物資、送食品,修築鞏固陣地。宛平城內堆滿了北平市內的各種團體送來的慰問品。

藉助宋哲元的「和平」幻想,日軍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完成了大規模的兵力集結

7月9日凌晨,雙方達成口頭停火協議。僅兩個小時后,宛平城再遭日軍炮擊一個多小時。到7月10日,日軍4次挑起戰事,又4次進行談判。

岳思平指出,這是因為日軍的兵力不足,無法進一步擴大戰事,只能通過欺騙性的談判爭取調兵時間。他介紹說,當時中、日兩軍分散混駐於北平、天津地區:

——軍隊是國民黨29軍,主要兵力位於北平和天津周圍,共約10萬餘人。

——日軍在北平城內、通縣、丰台總共駐軍不到4000人。另外在天津市駐有日軍駐屯軍司令部,兵力3200人。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沿線各地,共駐有日軍3000餘人。

日軍總兵力不足29軍的十分之一。

29軍副軍長佟麟閣等將領,在事變前就曾建議宋哲元反擊日軍,收復熱河、東北。宋出於保存實力等原因未予採納。此刻,在國民黨政府和日軍之間委蛇的宋哲元仍然沒有放棄「和平解決」的幻想。

宋哲元7月11日從山東到達天津,希望能與日本駐屯軍司令通過談判實現停戰——此時,日本近衛內閣已經決定向華北增兵。

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7月19日,宋哲元兩手空空返回北平。發現城內為巷戰準備的工事,當即下令拆除。各方陸續匯來的抗戰勞軍用款,也被他通電謝絕。

佟麟閣趙登禹壯烈殉國,平津陷落!

事變的第18天,7月25日,天津塘沽港的一支日本船隊卸下了大批軍用品,用40輛汽車日夜不停地向丰台等地運送。這時,日軍向華北方向集結的兵力加上偽軍已經超過10萬人,實力已經遠遠超出29軍。隨即,日軍向廊坊發起進攻,向宋哲元發出最後通牒。終於發現「和平」無望的宋哲元正式答覆日方,拒絕一切無理要求,急令29軍各部集結於平津、滄州等處。派人星夜馳赴保定,催促孫連仲等督師北上,協同作戰。

27日,日軍參謀總長遵照天皇「赦命」,發出了武力佔領平津地區的命令。28日清晨,日本眾議院通過追加預算軍費9680萬日元。

平津處處戰事起。

12年前,已經88歲的馬玉槐老人還記得白刃戰的情景:「我總覺得大刀比日本人的刺刀好使。小鬼子打仗有股狠勁,一個小鬼子『呀呀呀』地向我衝來,我掄起大刀,用刀背用力把他的刺刀磕歪,然後借著回力向前一刺,再使勁兒一擰,聽見『啊』地一聲叫,死了……」

軍隊一度攻克丰台車站,克複廊坊。

但是,北平南苑,29軍司令部所在地,面對日軍優勢兵力的包圍,官兵傷亡5000餘人。副軍長佟麟閣不幸被炸彈擊中頭部,壯烈殉國。132師師長趙登禹,率敢死隊發起衝鋒,在大紅門附近,光榮捐軀。

宋哲元委託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平市長,自己則連夜撤往保定。馬步先所在部隊正向丰台勝利進軍途中,接到了撤退命令,就地後轉,退向涿州。29日北平失守,翌日,天津淪陷。

作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馬步先老人多次接受採訪,每次他都會強調,宛平城和盧溝橋直到此時才落入敵手……

尾聲

80年過去,盧溝橋上遊人如織。宛平城中的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記者讀到了這樣的文字:

日軍所謂「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是入伍才三個月的新兵,1944年1月31日,在緬甸作戰時死掉。

宋哲元1938年染上肝病,離職休養。后又患腦血栓,半身麻痹,1940年4月5日病逝於四川綿陽,時年56歲。國民政府追授他為一級上將,將他的陵園設在綿陽市東郊富樂山上。陵墓前的亭柱上鐫刻有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聯名題贈的輓聯:

「一戰一和,當年變生瞬間,可大白於天下;再接再厲,後起大有人在,應無憂乎九泉。」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