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阿里系創業者群體」的底色:遠離阿里,靠近騰訊

最近,一篇名為《阿里系創業人團滅,淘寶城2.5公裡外是創業「墳場」》刷屏文章讓「阿里系創業者群體」再次浮出水面。

團滅、墳場,血淋淋的詞刺激著人的感官神經,與阿里在資本市場的摧城拔寨形成鮮明對比。

阿里難道真的那麼牛嗎?作者滿足了這種流行的逆反心理。

在作者筆下,阿里系創業者是一群溫室創業者,龜縮在杭州淘寶城附近的杭州夢想小鎮,寄希望最大程度利用阿里資源,而且缺乏包容、迷信KPI,以至於只能靠燒VC錢過活,最終大批潰敗。怎一個慘字了得!

阿里系創業者真的如此不堪嗎?他們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群體呢?這篇文章顯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以至於有人起底了作者的身份,寫了篇《「阿里系創業人「團滅」一文作者朱利安其人其事》,把作者戴上了「黑稿專業戶」的帽子。

一個真實的阿里系創業群體是怎麼樣的呢?我們或許需要從頭了解。

01

要捕捉到阿里創業者的真實狀態,還得從口碑網說起。

從阿里出去創業的最早一批創業者中,知名的要數李治國,李治國是阿里第46號員工,1999年加入阿里,主要成就就是開發了誠信通,2004年離職成立口碑網,主打本地生活服務,這應該是阿里系創業者的第一個明星項目。

口碑網起初發展很不錯,兩年內註冊用戶數達到200萬。2006年,阿里以1500萬美元戰略投資口碑網,兩年後併購口碑網。再後來,2015年,阿里、螞蟻金服注資60億元大力發展口碑,以對抗「叛變」的美團點評。

如今,口碑勢頭強勁,大有追趕美團點評之勢。

從表面上看,阿里系創業者發展不錯,阿里也很支持口碑,最後的結局是雙贏,好萊塢式的結局。

不過,私底下卻是暗藏洶湧的景象。

首先,阿里並不鼓勵員工創業,尤其明星級的老員工,態度非常謹慎。

2004年4月的一天,27歲李治國告訴馬雲要出去創業,馬雲反覆勸他再干兩年。李治國沒有答應,第二天就找到他當時的直屬上司也就是馬雲的太太張瑛,提出辭職。

不被看好的辭職——這或許是阿里給不少阿里系創業者留下的最後印象(後面的例子會強調這一點)。

其次,阿里對阿里系創業者並沒有什麼特殊優待。

當時,李治國帶著8萬塊開始創業,雖然用戶數做上去了,但一直融不到錢。最後是張瑛出手救了口碑,當時張瑛以私人身份投了錢。

為什麼用私人身份呢?這其中內涵很多,後面也會提到。

阿里為什麼投資口碑呢?當然不是情份。

2005年,阿里收購雅虎,勢如猛虎,催生阿里投資部,提供了條件。更關鍵的是,阿里的淘寶網已經漸成規模,阿里在2C業務需要布局更多,口碑網也是阿里想做的項目。

再加上張瑛順勢把股份送給了阿里,阿里等於佔了便宜。

最後,阿里對阿里系創業者還非常警惕。

馬雲一開始也非常謹慎,擔心投口碑最後變成變相鼓勵員工出去創業。因此在內部員工大會上放話說,投阿里人創業只此一例,不會有第二例。

阿里當時投資口碑是董事會開會討論的結果,是需要楊致遠和孫正義首肯的,並不是阿里一手決定的。

而且,阿里內部也不怎麼支持口碑。口碑和阿里的合作並不順暢,當時雅虎高管並不支持口碑,口碑的租房二手房搜索條一開始嵌入到雅虎房產中,最後又被拿掉,馬雲也沒辦法。

和阿里若即若離,這是阿里系創業者的最初感受。

02

類似的例子還有蝦米網。這是一個音樂網站。蝦米網創始人王皓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2013年,阿里收購蝦米。可是,馬雲不是說過不會有第二例嗎?

當時,馬雲的回應就三個字:看情況。

所謂的情況到底指什麼呢?

據馮大輝(馮大輝曾擔任支付寶首席DBA、數據架構師等,曾任丁香園CTO)的說法:

收購蝦米網只花了極少資金,可以說是撿了一個大便宜。而且,蝦米的業務跟阿里的任何業務都不重疊。

馮大輝是難得一見的公開吐槽阿里的前阿里人,某種程度上成了「阿里黑」。

但是,這似乎是事實。

蘑菇街是一個鮮明的反例,它也是一個明星級項目。蘑菇街創始人陳琪曾擔任淘寶產品經理,蘑菇街的核心成員岳旭強、李研珠也都來自淘寶。

2011年,蘑菇街成立,一開始是一個消費者社區,之後轉變為導購網站,通過圖片鏈接到淘寶賣家。

一開始,導購網站可以加大淘寶交易量,淘寶也非常支持,但隨著蘑菇街等導購網站的壯大,反而削弱淘寶的影響力。

兩年後,淘寶開始封殺蘑菇街,並停止支付寶和蘑菇街的任何合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阿里再找到陳琪,想用2億美元收購蘑菇街,但被陳琪乾脆拒絕。

此後,蘑菇街轉型做女性電商平台,兩者分道揚鑣,展開激烈競爭。

馮大輝說,蘑菇街一度被淘寶掐了脖子,無路可走,被迫自己做交易系統,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來。

陳琪說,淘寶內部照著我們抄的產品已經有七八個了,但沒有一個成功。

2016年初,蘑菇街和另一家電商平台美麗說合併,兩者合體顯然是為了對抗阿里電商,而背後的主導者是騰訊。

阿里封殺自己人的贏家是騰訊,這是阿里的尷尬一幕。

03

阿里系項目頻頻被騰訊拿下,不是個案。

同程網的吳志祥也是阿里人,再阿里工作的時候,他給馬雲寫了一封信,建議阿里開拓B2B業務,但沒有下文,於是創辦同程旅遊網。

2006年,吳志祥參加有馬雲擔任評委的央視創業節目《贏在》,吳志祥的同程網項目榮膺CCTV贏在五強項目,但就是沒入馬雲的法眼。

支持同程的,給同城投錢的還是騰訊。2012年,同程和行業巨頭攜程混戰,被財大氣粗的攜程打得落花流水,一年後,同程創始人在除夕夜抱頭痛哭,面臨絕境。

還是騰訊救了同程,5位同程創始人向騰訊發出求救,2014年,騰訊戰略支援5億元,挽救了同程。

如果阿里早幫同程一把,也許就不用費勁做什麼飛豬旅行了。從淘寶旅行到阿里旅行,再到飛豬旅行,頻繁的改名似乎說明阿里旅行並不得意。

阿里系項目中,滴滴是最耀眼的存在。

滴滴程維出身阿里「中供鐵軍」,是阿里當時B2B部門最年輕的區域經理,後來升任支付寶B2C事業部副總經理。

2012年,他創辦小桔科技。橙色,是阿里的主打色,程維還是很念舊情。

但是,阿里一開始投的竟是滴滴的競爭對手快的,快的的天使輪和A輪都是阿里投的,一把屎一把尿把它拉扯大。

快的的靠山是阿里,而滴滴的靠山則是騰訊。

2014年,滴滴和快的掀起補貼大戰,訂單量瘋長,背後考驗的是微信和支付寶的技術實力。眼看滴滴支撐不下,程維連夜求救馬化騰,馬化騰迅即調集一支精銳技術部隊,馳援滴滴。程維當時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對手就是工作過的支付寶。

後來滴滴吞掉快的,阿里不得不成為滴滴股東,后又不得不向滴滴追加投資,假如早投自己人,阿里不會落到這種尷尬境地。

後來,阿里把這段經歷當成了失敗案例。

04

那麼,阿里為什麼都不投自己人,甚至警惕自己人呢?

李治國曾經列出三個原因:阿里創業幫大都做電商,和阿里搶蛋糕,阿里很為難;阿里一個不投,也好保持中立;防止裡外串通,搞腐敗。

尤其是最後一個,彭蕾也說過,很多阿里人出來創業做的事情和阿里密切相關,有些離開的同事創業,通過走捷徑,拿到本來拿不到的資源。

所以,不投阿里系項目幾乎成了一種阿里的慣性,偶爾投的像口碑、蝦米——都是一筆劃算且完全不損害自己的交易。

當然了,隨著阿里越做越大,阿里的心態或許也在變化。

併購蝦米時,馬雲說看情況,彭蕾說,此一時彼一時。

阿里不成文規定很多,比如馬雲曾經放的話,又比如「兩進兩出你就別回來了,回來也不歡迎」,彭蕾就經常念叨這句話。但是,2014年的時候,馬雲就親自招了個「三進宮」的同事。

例外一多,或許就成了慣性。

當然,大的原則暫時沒有變:阿里不會刻意支持、甚至警惕與阿里系創業者產生關係。而這也是阿里系創業者最基本的底色。而騰訊恰恰成了最接近阿里系創業者的公司。

那些積聚在杭州夢想小鎮的阿里系創業者也許一開始就錯了,深圳才是他們的夢想之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