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東榮:四大行和BATJ結成對子, 對促進金融科技發展非常有利

7月8日「第四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在上海舉行,與會嘉賓以 「科技驅動全球金融變革」為主題,洞見國內外金融科技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會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業界導師、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原央行副行長、李東榮圍繞「理解金融科技發展的三個視角」發表了演講。

李東榮表示,最大的四家傳統商業銀行「工農中建」和BATJ結對子,相信這對促進金融科技非常有利。同時他認為,科技在金融業的創新應用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科技才有生命力。

關鍵詞:

李東榮表示,金融科技發展需要從歷史視角、宏觀視角、全球視角三個方面來看。

歷史視角中,他提到,金融科技發展由來已久,正朝著金融電子化,金融信息化,移動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談及前段時間四大行與BATJ一一展開合作,李東榮表示,最大的四家傳統商業銀行「工農中建」和BAT結對子,相信這對促進金融科技非常有利。同時他認為,科技在金融業的創新應用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科技才有生命力。

此外,李東榮表示,要把握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監管的適度平衡,建立金融科技風險全覆蓋的長效監管機制,要讓金融科技創新「走得動、行得通、做得正」,也要讓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當然這對於監管來說也是不容易的」李東榮說道。

從宏觀視角來看,他提到,與金融總量規模相比,目前金融科技業務規模還比較小,短期內很難對現行金融運行方式產生重大的結構性改變。李東榮指出,在缺乏足夠數據基礎的情況下,要準確量化金融科技的宏觀影響還比較難,但做一些前瞻性、開放性的研究儲備還是非常必要的。

而從全球視角上看,他指出,金融科技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國際社會對於金融科技發展和監管框架已有基本共識。李東榮談道,在金融科技發展速度和應用規模上處於國際前列,但要正視短板和不足。

他提到,金融科技推動了金融服務和基礎設施的線上化、開放化,使得技術依賴下半年和網路安全風險進一步集聚,一旦發生風險,羊群效應會更突出他表示,在原創業務模式開發、核心技術特別是底層技術研發、主導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儘快補齊。

此外,李東榮提出,從總體上看,各國對金融科技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性的原則,包括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消費者保護委前提,以發展普惠金融危重點,以風險防範為核心,以標準規範為基礎,鼓勵多元化的主體良性競合。可以參考這些共識,來進一步完善的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框架。

以下是演講全文:

李東榮: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本屆外灘峰會的主題內容,聚焦金融科技,我認為這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也具有深遠的意義。近段時間以來,國內外關於金融科技的討論非常熱烈,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家,無論是金融界還是科技界,都對這一題材很關注,言必談金融科技。這其中形成一些共識,也出現了噪音、雜音。比如刻意割裂金融和科技的融合關係,忽略金融本職的屬性和技術發展的規律,過度炒作尚在發展初期的新興技術,因此在當前這樣一股全社會關注金融科技的熱潮中,我覺得我們金融從業者尤其應該客觀冷靜,多角度的觀察分析金融科技,把握住方位感和方向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金融科技服務金融改革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下面,結合本人在金融工作中的實踐體會,試圖從歷史、宏觀和全球三個視角,分享我對金融科技的一些觀察、思考,供大家參考。

一、歷史視角

歷史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辯證統一,金融和科技的融合發展由來已久,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回顧整個人類的金融發展史,也是一部不斷伴隨著科技進步的歷史,比如冶鍊、造紙和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貨幣流通從最初的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的轉變。信用貨幣的出現提高了貨幣流通的速度、規模和便利性,電報、電話等通訊技術的發展,解決了信息交互傳遞的速度和成本效率問題,使得金融能夠更有效的實現跨期、跨地域的資源配置。隨著現代網路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的金融業已經先後經歷了金融電子化、金融信息化的階段。目前,正在朝著移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更高階段發展。現在很多新興的科技企業也進軍到金融企業,和金融業相互融合。最大的四家傳統商業銀行「工農中建」和BAT結對子,相信這對促進金融科技非常有利。回顧歷史,有利於我們用歷史事實驗證並總結經驗,獲取啟示。

1、科技在金融業的創新和應用,推動了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證明,金融業在科技創新應用方面,既是積極的推動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這個話還不是我說的,科技部的黨委書記王志剛是搞技術出身的,他說在各領域裡面,銀行業在應用信息技術方面做得非常好,走在前列,取得了很明顯的效果。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的銀行業務是不折不扣的手工操作業務,靠的是一把算盤一一支筆,一本帳薄一雙手,80、90年代使用計算機286、386,但那個計算機只能是單機使用,不能聯網,我們看我們的銀行使用信息技術設備都更新非常快。隨著新系統的開發和新設備的應用,很多東西很快就進行了改變。記得90年代初,我們一些台式機還放在倉庫裡面,有的連包裝盒都沒有打開過,就已經不能用了。因為新系統,不能用舊計算機,沒有辦法,更新開快。這些計算機,後來捐贈給了農村、貧困地區的鄉鎮、希望國小。一是設備更新很快,二是技術更新也很快。進入21世紀隨著銀行業數據集中工程的推進,計算機的使用由櫃面的會計儲蓄業務,擴展到信貸台帳,資金調撥,客戶管理等業務,最終實現了業務的全國聯網和自動化的處理。如果我們是銀行界的老同志,一定會知道歷史的案例。曾經出現過一個很大的案例,就是銀行開平支行5億美元的大案。這個大案,隨著銀行全國數據集中,數據集中之後,這些東西無法掩蓋,檔案曝露。此後,積極發展自助銀行、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等,逐步實現銀行的實時化、隨身化、移動化。初次外,還有證券業、保險業、信託業,各行各業都在應用技術的發展,整個金融業在技術應用方面,既是推動者,也是受益者。國外的大計算機公司,提供設備的大廠家,他們也從中得到利益。

銀行、證券、保險燈各類從業機構,應該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擁抱金融科技,積極探索和運用新技術,鞏固傳統優勢,解決自身短板,培育發展新功能。

2、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導向的金融科技創新才有生命力。從本質上講,經濟是金融的基礎,金融是順應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因此,金融創新必須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失衡,金融資源體內循環,金融創新脫實向虛等現象,始終消而不絕,一定時期後會以不同的方式周而復始的出現。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家,都是屢見不鮮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差異。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既有規制不健全、競爭不充分,非市場行為干擾等體制機制因素,也有部分從業者自身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內在因素。實際上,它也是整個社會發展階段的客觀必然反映。因此,今天我們強調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始終不能脫離金融與經濟的基本關係,必須堅守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嚴格按照經濟金融規律辦事,緊緊圍繞經濟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所產生的有效金融需求,去提高金融供給對實體經濟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絕對不應該搞那種自娛自樂,脫離實體經濟空轉的偽創新。

3、把握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風險監管的適度平衡。縱觀世界的金融發展歷史,由於金融內生的脆弱性和外部規制的滯后性等原因,每一輪重大的金融創新在誕生之初,往往伴隨著風險的快速累計,甚至引至金融危機的過程。比如說紙幣取代金屬貨幣,擴大了通貨膨脹的幅度、範圍。股票交易的出現,催生了資產泡沫的形成。特別是本世紀初,歐美資產證券化領域的過度創新和風險管理的滯后,引發了本輪的國際金融危機。從金融業抑制創新風險規制的動態循環演進可以看出,金融創新和風險監管並不矛盾。兩者之間必須形成適度平衡。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借鑒監管沙箱、監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創新管理機制,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展應用試點,產品實驗,讓所有金融產品創新走得動、行得通,坐得正。另一方面通過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的并行互補,行政監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機結合,建立金融科技風險全覆蓋的長效監管機制,讓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當然,這也很不容易。

二、宏觀視角

系統論告訴我們,小到具體個人大到經濟社會,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綜合題。金融科技,作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是現代經濟進入信息化時代,在金融領域所表現出來的新特徵、新業態和新模式,不僅會影響居民消費、投資支付等習慣,還會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生態等帶來影響,站在宏觀金融運行的角度看,上述影響必然會對長期所倚重的貨幣政策工具,金融穩定框架等帶來一系列的變化與挑戰。當然,從目前和金融科技相關的規模來看,和金融總量的規模相比,涉及金融科技的業務規模比較小,短期內很難對現行的金融運行方式產生重大改變。目前,在缺乏足夠數據基礎的情況下,要準確的量化金融科技的宏觀影響比較困難。但我認為,作為全球金融科技應用發展速度比較快,規模比較大的國家,及時做一些前瞻性,開放性的研發儲備還是有必要的。

我主要從研究的角度,談談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貨幣政策這兩個重要宏觀要素的影響。

1、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存在正負兩方面的潛在影響。

從正向影響看,通過多元化的金融主題有效競爭,將有助於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增強金融系統的穩健性。金融科技能夠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將更多的小微經濟主題,納入到經濟金融活動,有助於降低風險的集中度,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應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

從負項影響看,金融科技提供跨市場、跨機構、跨地域的金融服務時,會使金融風險的傳染性更強,波及面更廣,或者說傳播的速度更快。

金融科技推動了金融服務和基礎設施的線上化、開放化,使得技術依賴下半年和網路安全風險進一步集聚,金融科技服務的眾多長尾客戶,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弱,更容易產生羊群相應,一旦發生風險,羊群效應會更突出。前些年我們在國務院彙報工作,也提到了,在網路技術條件下,一個金融機構出現風險,很容易引發系統性的風險,這跟過去不一樣。金融科技主體依託網路效益、規模效益,更容易實現跨界混業經營,也可能產生一些不正當競爭和系統性風險問題。

從我們近年來國家所曝露出的一些非法集資案例看,這些案例欺詐群眾錢財的動機、理念,宣傳的手法,與以往相比並沒有太多改變,但是從手段上看,確實高效了許多。因為將線下欺詐通過網路技術手段去傳播,並實現了資金收取,這种放大、加快的倍數效應就很突出,而且突破了地區的限制。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影響金融穩定的政策機制比較複雜,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議題。我也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當金融科技這一概念剛出現的時候,對一些國際金融組織或一些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而言,其反應不一樣。有不以為然的,也有不屑一顧的。但很快,大部分的國家、國際經濟組織,都調整了態度,轉向不容忽視或不甘示弱。這可以從許多國家的監管部門、國際組織的舉措看出來。

去年11月,國際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應2017年20國主席國德國要求,成立了金融科技小組,研究這個課題。這兩天德國漢堡峰會的主題,也是Fintech。去年是集中在數字經濟方面,今年集中在金融科技方面。不久前,金融穩定理事會公布了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的影響的研究成果,報告總體結論是:目前,暫時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金融科技創新已經影響到了金融穩定,但是監管部門仍需重點關注一些問題。比如,應對技術外包上的操作風險,防範網路風險和宏觀風險,加強國際監管溝通,加強監管能力建設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加大了這方面的研究,前段時候螞蟻金服參加他們的會議,各個大的國際金融組織都加大了這方面的研究,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或研究組,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日本政府最近也提出,要設立金融科技實驗中心。

所以我認為,我們國內業界、學術界,可以參考借鑒金融穩定理事會等國際組織分析框架,做一些針對性的研究。

2、金融科技對貨幣政策,具有多種影響渠道。

在貨幣政策工具方面,網路借貸、互聯網基金銷售等金融科技業務,降低了各類金融資產之間的轉換成本和時間成本,使得金融市場對利率變得更敏感,有助於提高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同時,部分金融科技業務具有一定的貨幣創造功能,使得傳統貨幣層次邊界變得模糊,盯住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數量級貨幣政策效果會降低。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方面,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市場流動性需求的不確定性,可能導致市場波動性加劇,增加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的難度和成本。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方面,伴隨著互聯網支付等電子化貨幣規模的快速擴張,將會減少流通中的現金數量,使得貨幣乘數、流通速度以及需求函數的估算,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了傳統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有效性。這是對這些問題的初步分析。

以上是第二個視角。

三、全球視角

第三個視角,全球視角。

金融科技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世界各國,包括國際組織,各國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也從最初的審慎觀察,變得更積極包容,對金融科技的理解也在不斷融合、推崇。比如,美國比較早的使用金融科技的概念,英國最初使用了替代性金融的概念,則是在推進互聯網+的政策背景下,使用了互聯網金融這個具有特色、時代特徵的概念。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在一些技術文件中,主要使用「數字金融」這樣一個概念。

其實從金融功能、業務本質上去理解,這些概念穿透起來看,並沒有太多實質性區別。所涉及的業態模式、技術,也是大同小異,如果簡單地套用升級論或版本論來解釋,這些本來就沒有實質性差異的概念,還是有些本末倒置的。所以我們從業機構,還是應該聚焦於業務、技術本身,沒有必要被這些名稱、概念牽著鼻子走。

具體來看。通過全球的視角,我們可以觀察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

1、國際社會對金融科技發展的監管框架,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很多國家的監管部門和國際組織,出台了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比如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對金融科技創新提供縮小版的真的市場和寬鬆版的市場環境,建立更具包容性、創新性的監管體系。美國政府則在歐巴馬總統卸任之前,發布了《金融科技框架白皮書》,注重實施功能性監管,把金融科技相關業務按功能納入現有的監管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金融穩定理事會、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國際組織,紛紛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小組或委員會,探索建立針對金融科技的國際政策框架。

從總體上看,各國對金融科技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性的原則,包括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消費者保護委前提,以發展普惠金融危重點,以風險防範為核心,以標準規範為基礎,鼓勵多元化的主體良性競合。

我們可以參考這些共識,來進一步完善我們的金融科技發展與監管框架。

2、客觀認識到各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目標訴求有所不同。

從制度環境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傳統金融體系十分發達,法治監管體系也比較完善,違法違規金融活動成本很高。這跟我們國家還是有比較大的區別。這些國家試圖通過監管砂箱這樣的監管創新,適當緩解金融危機以後由於監管趨嚴所導致的創新抑制。

在,情況是不同的。互聯網金融在發展初期,面臨的監管環境比較包容,從目標訴求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希望在新一輪的金融科技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維持國際性或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地位。這在英國表現得更為突出。而印度、泰國等發展家,則希望通過金融科技的發展,來實現彎道超車。在我們國家也有很多學者、業者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口號。通過彎道超車,促進我們普惠金融、包容性增長。

總而言之,在發展金融科技,需要考慮到制度環境、發展階段、現實基礎等多種因素,同時,要保持定力,明確目標訴求,堅持我們國家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3、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速度和應用規模上,處於國際前列,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正視我們的短板、不足。

近年來,的金融科技得到快速發展,催生了互聯網支付、網路借貸等一些新業態,湧現出了一批金融科技的創新企業,新興的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不斷探索、深化。為了促進這一業務的健康發展,還建立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基礎的監管規則體系,行政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行業管理體系。從全球範圍看,金融科技的發展成果,特別是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數字普惠金融領域取得的進展,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認可。

G20杭州峰會之後,世界銀行牽頭撰寫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新興政策方法,其中總結了各國17項具有示範性的政策方法。這裡面,有5項入選。我們的成果在國際上還是被認可、肯定的。當然,我們也不能盲目自信,要看到我們的不足。客觀講,在原始的業務模式開發,核心技術,特別是底層技術研發,主導國際標準制訂等方面,還是存在許多短板、不足,需要儘快補齊。

各位朋友,以上是我從歷史、宏觀、全球三個視角,對金融科技的一些觀察、思考,希望有助於大家認識和理解,金融科技在歷史上處於什麼位置,在宏觀經濟金融中處於什麼位置,在全球範圍處於什麼位置,也希望有更多有識之士能參與到金融科技的發展和研究中來,更好地發揮金融科技在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最後,預祝本次峰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傾聽「一行三會」為代表的

主流金融權威觀點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