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元年到寒冬 虛擬現實跌宕起伏的歲月

其實關於VR寒冬的說法在去年下半年便已經在業內流傳開來,當時有專家分析認為這隻不過是資本在集中注入后的一個短暫調整過程,然而後續的發展超出了所有人預料,VR從峰值到低谷的轉換之快令人咋舌。而剛剛過完元宵節,Facebook方面又傳出消息關閉了200家Oculus線下體驗店,這令本已寒風凜冽的VR業更加冰冷刺骨。

●門可羅雀 生意冷清的線下體驗店

如何讓普通人能夠近距離體驗VR的魅力?線下體驗店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原本被勾勒地無限美好的VR線下體驗店在實際運營中卻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冷場。通常VR線下體驗店都設置在當地人流量較大的商圈和休閑街區,與周邊店鋪的人潮洶湧對比,VR體驗店往往是顧客寥寥,門可羅雀。

顧客盈門的VR體驗店只是鳳毛麟角

筆者在春節期間在一個五線小城市體驗了當地的VR體驗店,店鋪中的主力設備是HTC VIVE,配合一個活動式平台,遊戲項目則是類似滑雪大冒險之類的主題。筆者實際體驗時間大約為十五分鐘左右,該項目體驗價格為50元人民幣。對,你沒看錯,一個十五分鐘的遊戲(如果技術不好或者沒玩過此類遊戲,十分鐘就玩兒完也算正常)體驗成本為50元,這樣的價格足以將絕大多數消費者阻擋在VR之外。

絕大多數VR體驗店門可羅雀

為什麼筆者願意花費50元體驗? 一方面是想了解一下在中小城市VR體驗店的受眾人群是什麼(實際上筆者在附近轉悠了一下午也沒見什麼顧客,周圍影院網咖之類的娛樂場所倒是顧客爆滿),另一方面因為有朋友與體驗店老闆關係不錯,所以實際並沒有掏錢。

VR滑雪其實就是頭顯和震動平台的組合

這種情況並非是個例,在一二線城市中筆者也曾經探訪過一些VR體驗店,他們的主力設備基本上都是HTC VIVE+體感平台的配置,收費價格也多在50元/人次左右,部分店鋪在團購平台上有優惠體驗,但實際價格相差不會太大。

單一的遊戲體驗也難以值回50元的票價

高昂的價格將相當一部分對VR有興趣的消費者阻擋在了門外,而實際效果也只能說湊合的VR遊戲也很難再次吸引消費者的關注,於是VR體驗店更像是一種一次性消費,於是生意冷清門可羅雀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VR盒子風光不再 高端設備盈利更難

體驗店價格太貴,但確實對VR感興趣怎麼辦?買一個便宜的VR頭顯玩玩咯!在去年VR最為火爆的時候,華南賣場中白牌的VR盒子銷售火爆程度令人咋舌,單個廠商幾個月的累計銷量竟然輕鬆突破三百萬大關。在VR盒子的最巔峰,有記者調查發現很多VR盒子的生產成本不過15元左右,但零售端的出貨價格多在60-100元,隨後儘管白牌VR盒子售價暴跌,但50元左右的售價依舊能夠與品牌產品形成強有力競爭。

很多廉價VR眼鏡與Cardboard無異

但是隨著廉價VR盒子的供銷兩旺,越來越多消費者體驗到了這種「一個塑料殼子+兩個透鏡」製作成的產品,於是買來圖個新鮮,用過之後長期吃灰成為了VR盒子的新常態,那些大賺一筆的經銷商早已轉型去做其他事情了。

那麼高端的VR設備銷量又如何呢?在HTC VIVE上市之初,一機難求成為了許多黃牛的狂歡節,二手平台閑魚上各種加價出售毫無底線,筆者印象中在閑魚上看到的最高叫價已經達到了2萬元以上。但是之後市場趨於穩定,HTC VIVE的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瓶頸已經出現。

高端VR設備銷量停滯不前

至於索尼的PS VR,由於PS主機的加持,雖然推出時間較晚,但銷量卻已經超過了HTC VIVE和Oculus Rift的總和。(根據SuperData的調查數據,2016年全年PS VR銷量為75萬,HTC Vive為42萬,Oculus Rift為24萬)

普通消費者願意花費7000元去購買iPhone,但這並不等於他們會在VR上有同樣的消費意願。VR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完全無法與智能手機或者電腦這些剛需品相比,用錦上添花來形容VR都有些言過其實。制約高端VR設備銷售的從來都不是消費者購買力,而是買來幹什麼的問題。

●跌宕起伏 VR是如何坐上過山車的

筆者體驗過一款叫做VR過山車的遊戲,遊戲劇情很簡單,就是模擬乘客乘坐過山車的全過程,不過精美的遊戲畫面效果還是贏得了很多玩家的好評,鑒於筆者嚴重的恐高症情節,瞬間嚇尿也是情理之中。跳出遊戲看VR,過去的一年中VR行業就像剛出發的過山車,剛剛攀登上一個高點后便瞬間俯衝向下。

VR領域投資規模統計

推動VR開始向上攀登的動力是什麼?筆者認為資本的強勢推動以及萬眾創業大潮是兩個最主要的方面。2016年初,資本開始大量進入VR領域,於是資本市場和VR行業都開始出現不理性的瘋狂,各路VR論壇就像巨星演唱會一般場場爆滿,VR一詞也瞬間成為了巨大的「搖錢樹」。

創業者在2015年大量湧入VR行業

當然資本的瘋狂也引來以一批創業者,他們有些或許真的想要在這一領域做出些成績,有些則希望小有成就后被大公司收購,但更多的則是想著趁機撈一票,於是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行各業有關的沒關的都來「創」一把,段子手們也迅速跟上,「誰進入VR絕不是新聞,誰沒進入VR才是新聞!」

資本的瘋狂與創業者的湧入一拍即合,於是VR開始高歌猛進,沒有技術沒有產品都不要緊,只要有PPT然後再開一場發布會就算是成功踏入了VR圈,於是我們在2016年初看到了太多展示一個工程樣機甚至只有PPT的發布會,然而一個正常產品應該有的技術迭代升級完善過程則被直接忽略,無論如何PPT是無法成就一項偉大技術的。

資本轉移和PPT的結束自然意味著關門大吉

當資本市場令靜下來之時,就是VR產業寒冬來臨之日。回想之前的O2O和P2P熱潮,也不過是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罷了,然而VR甚至才是剛剛元年未過便滿地雞毛,不知道當初跨界涉足VR行業的那些大佬們現在在做什麼,轉行人工智慧去下象棋了么?

而那些被成本只有十幾元的VR盒子忽悠了一把的消費者見識了所謂VR的全新世界后,即便沒有暈到吐,也想狠狠吐槽一下這名不符實的「未來黑科技」,當他們再看到關於VR的任何新進展時,都會一臉嫌棄地向周圍人說,「這個東西就是騙騙小孩子的東西,沒什麼好看的」。

●拒絕甩鍋背鍋 真正有問題的是人

跌宕起伏,歸根到底問題還是出在人的身上。

曾經有朋友向筆者抱怨,「VR體驗那麼差,看一會兒眼睛都花了,全都是像素點兒,玩兒遊戲沒什麼好玩兒的,看電影體驗還不如投影,哪兒像你們媒體人說的那樣代表未來?」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認為目前VR寒冬完全是由於虛擬現實就是一個偽未來的技術,各種展望的未來場景都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而已,所以VR根本就是天生註定的悲劇。另一部分人則是看好VR技術的,只不過目前在頭顯、定位等技術上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未來VR崛起毋庸置疑。這麼說可能有些亂,用某媒體人的一句話就是「真正有問題的是頭盔(這裡代指不成熟的技術),而不是VR」。

VR硬體和軟體實力目前還無法支撐大規模應用

面對寒冬,無論是「VR無用論」派還是「技術不成熟」派,他們指向的其實是目前VR存在的兩大痛點,即需求(應用)跟不上市場要求以及技術上尚不成熟。VR未來崛起需要這兩方面同時發力,硬體和軟體本就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缺失任何一方,另外一方的存在也變得毫無意義。

VR寒冬的鍋甩給技術或者VR本身都是沒有道理的,真正需要背鍋的應該是那些跟風進入的資本和「創」客,頭腦一熱或者跟風而投顯然不是正常的資本市場,而風口也並非一個真正創客伺機而動的契機。資本的催熟,投機心態創業者的湧入,急著搶到行業的領先身位,急著搶發首款產品,急著推進突破性的技術,急著投入立即產出,急著功成名就成為第二個獨角獸。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於是VR急著瞬間衝到了一個高點,結果摔的比誰都慘。

任何技術的爆發從來都是憑藉前期默默無聞的深厚積累,而積累恰恰是國內VR行業最為欠缺的。當國外還在進行VR技術積累時,國內VR技術已經成為路人皆知的事兒;當國外VR工程機剛剛亮相時,國內廠商顛覆的發布會都已經開完了;當國外VR團隊正在開發應用資源時,國內VR應用市場已經不止一個。然而,路人皆知的VR盒子很快淪為垃圾,發布的顛覆式產品遲遲未見上市,應用商店中應用數量有限還不乏粗製濫造,於是VR瞬間從高大上急著成為了一場鬧劇。

總結:

總而言之,作為前沿科技的VR技術從理論向實際產品轉化尚需時日,過度營銷讓消費者期待與實際出現巨大偏離,跟風資本和投機者逃離市場,這三大因素造成了目前這一尷尬局面。不過寒冬也只是一場無奈的自嘲,它更像是一副篩子,篩去了那些浮躁和投機的泡沫,留下的人應該慶幸,同時也請珍惜這短暫的寧靜,期待未來VR再次崛起時的一同狂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