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所謂婚姻不過是一場等價交換? | 中國式相親價目表背後的故事

咖啡館里,男孩和女孩面對面相坐。

男孩溫文爾雅,眉宇間器宇不凡,女孩也眉目清秀,低頭淺笑的樣子十分惹人憐愛。終於,男孩經不住沉默,唇角輕揚,皓齒微開,用溫柔的嗓音率先對對面的姑娘發問道:

「請問……你是北京戶口嗎?」

前段時間,一張式相親價目表短時間內刷爆了朋友圈和微博,引發廣泛熱議。在這張價目表上,未婚男女以住房、月薪、戶口、學歷的不同被區分為不同等級,京籍京戶、三環有房、985高校碩士等,被認為是這個「婚姻市場」中里最具競爭力的籌碼。

北京相親角內徵婚標語(圖片引自:鳳凰WEEKLY)

所謂婚姻

不過是一場面紗掩護的交換?

社會交換理論

式相親價目表的流行,不禁讓無數浪漫主義青年唏噓感慨。房、車、戶口,這些脫離原始愛情之外的「身外之物」為何會成為目前人們擇偶決策影響因素的一大主流? 這是物化愛情,還是婚姻的本質誠然如此?

心理學或許能給予我們一些答案。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認為,那些能夠給我們提供最多報酬的人往往是對我們吸引力最大的人。為了得到報酬,我們也要付出報酬,因此社會交往過程可以說是一個交換過程。

社會交換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便是「平均原則」。這裡有一個無法否認的現實:使人最滿意的社會交往關係往往就是公平關係——每個人都不希望被別人剝削,也總是希望關係中的人都得到均等利益。由此觀來,擁有7座轎車、五萬月薪的「頂配男」要「交換」一個貌美如花,北京戶口的「頂配女」並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

換一個角度而言,人的擇偶判斷中總是存在這樣一個原始動機:盡量使自已的社會交往給自已提供最大報酬。進化心理學家認為,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建立在雙方互惠基礎上的社會交換意義重大。例如,在原始社會,為了成功地把後代撫養成人,女性會優先選擇那些能夠為她和孩子創造良好生活條件的男性,把他作為自己的終身伴侶,而男性則會選擇生育能力較強,「貌美如花」的女性作為自己的「頂配」,以獲得更優質的遺傳基因。這同時也解釋了男女相親價目表中相同配置所對應的內容的迥異。尤其對於男性而言,佔有社會資源的多少往往還與其所擁有的社會權力存在正相關。因此,「頂配男」相比「低配男」,就像原始部落的酋長相對平民,往往對於異性有更大的吸引力。

這樣看來,式相親價目表的存在也不無其道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在這倡導把婚姻看做一場簡單物質的「權色交易」。正如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說:

「我們的基因可以趨勢我們的行為自私,但我們也不必終生屈從。

在動物中,只有人類受文化,也受後面獲得的、以及繼承下來的影響的支配。」

「不以工具性利益為目的的互惠交換」恰恰體現了社會交換理論中人的自主性。

不要房不要車

就要能一起吃的帥氣小哥哥

前段時間我們成了一個姑娘,94年,留日歸來。長相甜美,特別愛笑,聲音也很好聽。

給她推薦過條件特別好的男生,她說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不看物質條件,不要大哥哥,就要帥氣的小哥哥,能跟我一起吃,一起玩。

紅娘給男生推薦的時候告訴他,女孩不看重物質條件,人好才重要,男生聽了很滿意。他們倆一見鍾情,兩個人都覺得人最重要。這個姑娘很幸運,她雖然說自己是是顏控,喜歡會玩的,有趣的,但其實最後發現,這個男生什麼都有,房、車都有。

(引自公眾號「新世相」)

這種「不看條件只看人」的姑娘,真是讓人如沐清流,眼前一亮。然而這種「只看人」的決策行為,是否還蘊含著玄機?

真 · 靠臉吃飯

外表吸引定勢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往往會認為那些富有吸引力的人同樣也擁有著其他方面社會所認可的特質,如幸福、成功、聰明。這同時也是一種自驗預言(傾向於獲取結果來驗證已有觀點行為,讓預言自身變成真實的一個預測)——富有魅力的人也常能得到特殊照顧,如更好的工作機會或者更高的薪水。

換一種說法,也能理解為:「人」是「物質」的充分不必要條件。以精神相交,物質層面也不會差距太大,以物質相交,結果卻不一定如意。當背景和環境一定程度決定了眼前人的氣質、外表及其思維方式,反溯回之,「只看人」的準則也許也能「無心插柳柳成蔭」。

萬萬沒想到

英俊多金還是敗給了屬相!

公正世界信念

深諳社會交換理論的你,靠自己的雙手打拚出了洋房豪車高學歷;熟練運用了大學堂心理知識的你,為她打造了完美的第一印象……卻萬萬沒想到:最後還是敗給了屬相!

「屬羊的不是中途喪偶,就是沒兒沒女啊!」——引自相親角大媽

小賀: 「不,這不公平!憑什麼要鄙視我們屬羊的!」

小陳:「誰叫你屬羊呢,這就是別人的篩選標準,你能怎麼著。」

小羅:「都別吵啦!這回輪不到你,下回准有你的。風水輪流轉嘛!」

公正世界信念認為:人們總有一種基本的需要,即相信所處的世界是公正的——每個人都能得其所應得,且所得即應得。也就是說,無論好壞的結果都不是偶然發生的,或是與造成結果的個體自身行為有著某種因果關係,或是與未發生的將來過去有著某種補償關係。

Maes從時間維度上提出了內在公正(belief in immanent justice)和終極公正(belief in ultimate justice)的概念。

「我沒女朋友確實是因為我不屬羊」

內在公正

內在公正是一種以已經發生的事實來進行公正判斷的傾向。最早由皮亞傑在對兒童道德判斷的研究中發現並提出。皮亞傑發現,兒童通常會認為出現的過錯會自動帶來相應的懲罰,即認為過錯和懲罰間有一種直接的、內在的聯繫。「我找不到女朋友確實是因為我不屬羊」便是一種典型的內在公正觀,它認為目前的不公正結果都有由可溯,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然而研究證明,這種公正觀卻往往會使人產生對無辜受害者的貶損,認為他們「罪有應得」等,對人的價值觀及心理健康存在危害作用。

「我找不到女朋友…

說明我下輩子能娶女神啊」

終極公正

終極公正是一種以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來進行公正判斷的傾向,認為當前的不公正最終都會在未來被糾正或補償,而這種補償可能來自於另一個世界或是來生。這是一種認知上的的補償性合理化:期待補償性的結果會在未來發生,從而降低當前感知到的不公正程度。

終極公正是從世界觀的構建角度出發的保護性策略,這實質上是對受害者的一種補償,只不過它不發生在現實層面。終極公正觀還被證明往往與對受害者的積極評價和幫助行為有關,可以促進和維護心理健康。

公正世界信念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解釋框架和策略,以幫助人們應對不公正世界的威脅,從而在認知上重建公正感,減少不公正事件的消極影響,並給人以奮發圖強的動力。

所以當你因為屬相被女神/女神之母嫌棄時,你就可以這樣安慰自己:又是一次修鍊終極公正的好機會啊……(:зゝ∠)_/終極公正大法好!

「門當戶對固然是歷史經驗,但我們應該看到婚姻最珍貴的東西,那就是超越等級、超越境遇的愛和責任。」(引自高級臨床心理師郁輝輝)

我們要知道,量化的標準也許經過驗證,但也經過提成,媒體引導或是大眾輿論皆會使其失真。最終能給人帶來意義感和幸福感的東西,一定是愛,而非「交換」。

而愛,絕不是藉助評價體系而存在的標準

學堂君

「婚姻市場」中的人,感到自己如一件「商品」被人挑選。房產、戶口被製成標籤貼於身上,人和人被明碼標價。市場之外的人,沉迷少女時代的單純愛戀,最後又為現實原因紛紛走散。有人抱怨等價交易的社會太現實,卻又有人抱怨現實的社會不給予他的付出以等價回報。

張愛玲說:「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后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我們對於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與其人云亦云,固步自封,憑一張相親價目表敲定身價,不如親歷親會,在切身相處中感受吸引,在理性分析外平衡利弊。

如果門當戶對同時也意味著相似的價值觀和經歷,那這樣的愛情走得進靈魂、通得入內心,又未嘗不可?

參考文獻:

[1]周春燕, &郭永玉. (2013).公正世界信念——重建公正的雙刃. 心理科學 21(1), 144-154.

[2]章志光. (1983). 社會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鄒文篪田青, &劉佳. (2012). 「投桃」——互惠理組織學研究述. 心理科學 20(11), 1879-1888.

作者 | 皮皮蛙

編輯 | J16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

京師心理大學堂(bnupsychology)

徵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