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馮華魁:未來不是電商將消失,而是電商將無處不在

如果零售是一場數據的匹配,那要人幹嘛?

歷時三四個月的研究觀察,我們慎重的推出了大零售理念,無論電商也好,實體零售也好,O2O也好,均可適用。我們在模式的爭議上停留太久,但模式越來越模糊,模式之爭已經毫無意義,我們需要的是觸碰商業本質之後的方法論。

調戲電商認為,未來泛零售領域的大趨勢,應該是大零售。大零售思維是想讓大家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這個變革時代,而不是技術崇拜、互聯網崇拜。

大零售包含四個層面:跨行業跨業態的融合;業態融合的指導思想是創造更多的情境想象力;最後,通過分解和滲透,完成業態融合與情境創造。

大零售之一:融合,打敗你的不是同行

已經沒有純種零售了,都在融合

如果我們把眼界放開,就會發現的泛零售生態,尤其是線下,異乎尋常的更加活躍。

這種活躍就是打破界限的業態融合。

這種融合,有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個是多業融合,製造業、零售業、流通業、媒體業等等,多業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製造業去做零售業的事情,零售業做自有品牌,這些年,越來越流行,就連亞馬遜都在做自有品牌的服裝,還有內容電商的一波波熱潮。

多業融合雖然是老趨勢,但未來依然很有用,比如很多餐飲企業開發一些成品半成品,利用自己的渠道去銷售,當然,銷售結果差異很大,但是未來一定會越來越盛行,只不過需要變換一下手法,具體細節,我們另文詳述。

你這不是寫泛零售的話題嗎?怎麼寫到餐飲行業去了?

對,這就是第二個融合,超越界限的跨業態融合,不同的行業在利用零售這根線串在了一起。北京一家企業也在做一個嘗試,在社區店裡面,加入了餐飲元素,量很小,只有三張餐桌,但是,卻藉此組了一個社群,業績與人數多少且不多論,這種靈活的經營模式,就增加了很多頻次的消費接觸。

還有某電商平台,與酒店合作,把自己的藝術作品放到高檔酒店裡,客人要是看中這個作品,可以直接下單。酒店裡還有各種各樣的床墊、床上用品等展示銷售,還有各種快閃店鋪的流行,在客流集中的某些場地、某些時間段,快閃店鋪越來越多,商家與場地之間,不再追求天長地久,而是充分協作。

此類跨界合作,還有一個「寶馬撞死魚」的段子,話說一輛寶馬車衝進西湖,撞死一條魚。這條魚做夢也沒想到,它會在水裡被車撞死。

所以說,幹掉你的不一定是同行,有可能是跨界!

餐飲與便利店的爭奪

目前,跨界最明顯的,可能是便利店與餐飲業的競爭。調戲電商曾發布一篇文章《幹掉肯德基的,不一定是麥當勞,而是便利店》,談的就是這種融合的現狀。

總部位於費城的連鎖便利店Wawa提供的商品幾乎可以解決顧客一天的飲食需求,從營養豐富的早餐套餐、到中午的漢堡、三明治、湯、麵食,下午的沙拉、水果,晚上的夜宵,還有各種零食。在,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口味,便利店甚至推出了真正的中式快餐。

美國行業研究機構NPD Group統計的數據顯示,便利店已經贏得了10%的美國快餐市場份額。

用一個極致的案例,可以更清楚地還原便利店的截流效果。台灣是便利店密度全球最高的地區,2300萬人口,便利店數量已突破10000家,每2500個台灣人就能分配到一家便利店,平均每3個台灣人,就有1個每天到便利店報到。台灣人的日常消費基本都能在便利店完成。

事實上,便利店之所以能如此搶餐飲店的生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們能吸引到更廣泛年齡層的消費者。

而且,便利店可以在加油站等各種地方,不像很多連鎖餐飲店等一樣必須選址在繁華的商業區。

之所以在餐飲與便利店這個環節多說幾句,是因為,幾乎很多實體業態的轉變,都靠餐飲業,比如購物中心,連續四層都是餐飲,這真的是一個神奇的事情,餐飲拯救實體零售業。

調戲電商需要在這裡義正言辭的插播幾句,請不要再說擁有門店的業態就是傳統零售,這是一種歧視性表達,而且這種表達已經不具備任何價值了,除了顯示你缺少準確的認知能力。只有傳統的思想,沒有傳統的企業,更何況,傳統一詞到底代表什麼?有門店就是傳統?跟互聯網搭邊就不傳統了?這麼武斷不科學吧!

書回正題,餐飲拯救實體的原因,不用多說了,已經是常識,而我們卻從這個常識中看到了業態融合趨勢,這跟電商無關,這跟線上線下無關,這跟新零售無關,這是經營效率最大化的考量,這是滿足用戶需求和體驗的考量。

需要特別注意,融合,不是線上線下結合的問題,O2O為什麼不是趨勢了?很簡單,線上有線上的場景需求,線下有線下的場景需求,線上線下結合有自己的場景需求,他們之間不是互相取代,而是共同構成了一個泛零售的整體,而且,O2O的份額是最小的,你想啊,誰沒事幹總是線上瀏覽線下試穿?那些都是少數需求(線上營銷除外,那不是O2O。)

所以,線上線下互相引流的效果雖然有,但很有限,我們必須忘掉線上線下結合,忘掉O2O的邏輯,忘掉引流思維,才能走出一個新境地,否則,就會出現很多誤解。比如,大家就總是會覺得阿里有流量,幾億用戶,給你這個小店引個流,你的生意還不得火爆死?這些虛妄的結合,既不持久,也不創造價值,只不過是有其他目的的定點灌溉而已,不能夠再造一個零售企業的競爭力。

有時候想想覺得人好可笑,為了一個最小的份額,卻幾乎全民皆兵,大家為什麼總是那麼容易喪失了對商業的基本判斷?必然是有心魔!

而這個心魔,就是我們在序言提到的技術心魔,有此心魔的人思想里有一個固有認知,我技術牛逼后可以幹掉你,我能發大財,我是未來的主宰。只要你心裡有這種技術心魔,未來還有無數個新商業模式等著你去「探索」(掉坑)。

當我們用大零售的視角看待商業變革的時候,我們看到的趨勢是融合。

這些融合代表了一個最根本的趨勢,那就是業態界限模糊,業態不是細分了,而是融合成了新物種,原來的業態界限模糊了,敵我區分不再明確了。

當然,也不是敵我區分一點都不明確,只是不再按行業劃分敵我,而是按場景劃分,融合帶來的競爭手段發生了變化,由競品爭奪變成了情境爭奪,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業態,爭奪的,卻是顧客的同一個消費情境。

大零售之二:情境創造力,商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為什麼技術不能拯救KTV的失落?

所謂情境,就是顧客消費某個產品的需求環境和行為狀態,情境有四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故事。在便利店與餐飲店的競爭中,情境爭奪的時間地點很明顯:台灣便利店的食品品類齊全,便當或中式快餐在口味、健康、價格、衛生上,對不方便做飯的人特別是上班族來說都比較好的折中選擇,遠比漢堡等適合,而且便利店離自己家或公司更近。很多上班族選擇在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解決一日三餐還有宵夜。所以,便利店和快餐店成了強大的情境爭奪關係。

當然,在這個案例中,你也可以說是場景爭奪,因為實體店通常都會有空間存在,所以習慣用場景這個詞來表達,但對於線上和營銷來說,情境更能涵蓋心理和精神層面的意思,場景很容易讓人只思考物理空間,但其實真正的爭奪樞紐是顧客的心理空間,我們在後續文章會繼續解剖情境創造力的四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故事,你會更理解這一點。

再比如,過去幾年KTV的萎縮,因為手機娛樂更多了,電影院更流行了,KTV的娛樂、社交需求被取代了。

類似的還有百貨業,不是靠技術能拯救的,不是靠線上線下結合能夠拯救的,它要有創造社交、娛樂、學習等情境的能力,或者能夠解決部分人特別的痛點,比如男人的穿衣搭配問題。

大家爭奪的都是顧客的娛樂情境、社交場景,而不只是K歌這件事,這時候,你再去革新技術,改變店鋪環境,也未必能夠吸引更多的用戶。

就好像KTV推出了新型K歌手段,去包房之前就可以在自己手機里點好歌曲,還有社交分享功能,但是,你用過嗎?線上線下結合的挺好啊,但顯然這種技術創新並沒有挽救KTV,就是因為只有新技術,而沒有建立情境爭奪。

聰明的人,這時候會提出一個問題,KTV的技術創新是圍繞功能的,新零售的技術思路是用大數據挖掘出用戶需求。

的確,大數據挖掘用戶需求,滿足需求,真的是一個偉大光榮正確的口號,可惜,這個思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用戶有明確需求的情況下,你去挖掘,當然有的挖,比如,買房之後,你肯定需要裝修以及一系列傢具家居需求,但在情境爭奪的環境里,人的需求是被情境激發的,而不是提前有明確的需求,或者只是有很小的特定需求,你去超市之後,總會多買一些東西,就是這個道理。

這也是為什麼調戲電商堅持認為,新零售是一個非常狹窄的方向,線上線下結合與技術,都不是決定零售成敗的關鍵,何況他們門檻太高。

而大零售則不會有太高的門檻,只要有用戶的地方,就有情境,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你只需要想清楚你的產品在什麼情境下讓用戶看到的,做好相應的引導,就可以了。

在社區里,在商場里,在街邊;在微信上,在淘寶上,在電腦里,不同的情境展現時,你要如何爭奪在顧客眼裡展現的那一秒鐘,真的只是一秒,過去是秒懂來形容一個人聰明;現在要用秒勾,一秒鐘能夠勾引人吸引住顧客,來形容你聰明,會設計情境。

真正懂行的營銷人在做推廣的時候,也都有一個原則,先渠道后品牌,也就是說先明確在什麼渠道對什麼人他們在做什麼事情,然後再確定品牌訴求,這樣才會點燃火花。

說到這裡,還可以舉一個例子,那就是百度的人工智慧的發展,因為缺少情境爭奪能力,恐怕越來越喪失存在感。

百度發展人工智慧比較早,投入也很大,也具備搜索的技術優勢,但最可惜的是,搜索在移動端的應用情境被瓜分了,購物有京東蘇寧淘寶,知識有各種公眾號或者知乎,社區有微博和朋友圈,生活服務有美團大眾點評,當然,百度還有糯米和百度外賣,但這兩個也不被李彥宏重視了,所以,百度的人工智慧投入雖然很大,但基本是空中樓閣,沒有地基,無人駕駛最強大腦啥的,都不接地氣,離應用情境太遠。

所以,雖然百度的人工智慧技術很好,但是在應用層面,不解決用戶的現實問題,沒有情境爭奪能力,也是白瞎。

用服務能力做情境爭奪

不過,吸引人只是第一步,還不是情境爭奪的全部,大零售更講究服務能力,什麼是服務能力呢?

很多人都知道,產品要與服務結合,用戶要的不是化妝品,而是美;用戶吃的不一定是飯喝的不一定是飲料,而是好友相聚的地方,吃喝只是順帶的。

產品要與服務結合,我還聽過一個新故事,有一個顧客去蘇寧買洗衣機,導購介紹了幾款后,顧客說,買個便宜點的就行,什麼烘乾功能,在北京用不到啊,北京太乾燥了,南方有梅雨季節才需要吧。

但是導購說了一段話,最終讓這個顧客很痛快的買了帶烘乾功能的洗衣機。他說啥呢?

其實,北京也需要烘乾功能的洗衣機,烘乾之後(還可以消毒),可以把衣服直接放到衣櫃里了,這樣可以把陽台的空間空出來,陽台也好幾平米呢,可以做成書房啥的,你想北京房價多貴,一平米七八萬,但是烘乾功能的洗衣機,也就貴了三四千而已,你說這個置換划算不划算?洗衣機跟晾衣架居然是競爭對手,也是醉了,但這就是典型的「寶馬乾死魚」。

有人說,這是導購話術啊,跟服務沒關係。其實,這才是服務,量身定製的服務,深度挖掘需求的服務,很多高端家電,在線上賣不動,但是在線下,走的很快,這就是實體門店的服務價值——人工為商品創造更多情境想象力。

這種價值表現之一,就是專業導購帶來的教育意義。

再舉一個例子,外行人去買空氣凈化器的時候,考慮的都是各種參數、品牌、價格啥的,但是其實這個產品是要分使用場景的,專業的導購會問你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在卧室,就需要靜音的,晚上噪音大會影響睡眠;在客廳,那就要考慮凈化效率高的,客廳比較大,是主要活動空間。

這些做法不是話術層面的培訓,而是專業零售的價值,會教育、引導用戶更合適的消費,把產品做出更細分的場景引導。

在實體店裡,做一些母嬰課堂,攝影課堂,美味課堂,往往也是期期滿座,這服務增加值帶來的用戶粘性,也是特別高。所以,實體店也能做內容電商的事兒,內容不是電商的專屬,不是互聯網的專屬,不是新媒體的專屬,大零售思維就是一定要打破業態界限,實體店完全可以做好內容,而且更有優勢。

對於線上的服務能力來說,最近兩年興起的內容電商、網紅直播電商,也都是專業導購方向的趨勢,所以,線上企業有非常強的情境爭奪能力。

此外,廣泛討論的消費升級這件事,也都是情境爭奪的事兒,一個消費者用的是iPhone,難道吃的菜就一定是有機的?水果也要有機的?乾果也要有特定文化包裝的?

消費者不是都需要高端或者精神滿足的消費升級,在情境爭奪中,能滿足或者刺激他的購買慾就行了,有些顧客可能就為了某個生鮮店的西瓜,三天兩頭去那個店裡,然後莫名其妙買一堆東西。

說到這裡,想想看這兩年餐飲業流行的大單品策略,臭鱖魚、功夫魚、潮汕粥等等,其實也是在用一個具象的東西讓用戶記住此類消費的情境,從而起到不時喚起這種情境的作用,吸引回頭客。

所以,我們覺得,在用戶層面看待的消費升級,很容易給經營者一種誤區,要從各個層面拔高,但,在經營層面,調戲電商認為只要做好情境爭奪就好了,需求是被刺激出來的,不是被滿足的。

把商業綜合體做成旅遊景點

我們在序言中說過,大零售的反義詞是純零售,開店就是賣貨的,這個店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是一樣的純零售。我們沒有必要把實體與虛擬對立,而應該把大零售與純零售對立,把用心經營與無心經營對立起來。

大零售的出發點不會是用技術手段給用戶匹配商品,因為匹配商品這件事還是賣貨思維,大零售會從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角度,創造情境。

比如,把商業綜合體按照旅遊的思路來做,旅遊講究游、玩、購物、娛樂、吃喝,購物中心,或者特色小鎮,應該都是這個思路。

塑造景點,滿足游的需求,設計遊戲,滿足玩的需求,……,這些設計還不能一成不變,需要不斷更迭,不能更迭店鋪,就更迭陳列;不能更迭陳列,就更迭促銷;促銷沒有新意,就更新活動(比賽、見面會、IP落地、快閃店),總之,豐富度,更新度,要成為此類業態的指標。

說道這裡,我又想嘮幾句,有些觀點認為,實體零售尤其是百貨業購物中心的最大難題是租賃地產模式,不經營商品,所以零售做不好。

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解,阿里也是互聯網商業地產啊,人家也不賣貨啊,還不是照樣做的好?

零售商與零售服務商,是不一樣的,但是又都有自己特定的價值,地產運營商憑什麼就一定要去經營商品?他們本身就是零售服務商啊,沒有零售服務商(包括渠道、系統、營銷),只有零售商,是做不了大規模綜合體的。

零售商的互聯網化與零售服務商的互聯網化是不同的概念,未來將會越來越差異化,只不過兩者的關係,將會越來越深化,而不只是收租和分成的關係。而是要深度協作的流量與品類運營關係。

最該學習的是品類運營能力

很多人覺得阿里零售之所以做的好,是因為有大數據驅動,馬雲也提出了技術推動的新零售,但是實體企業其實真正應該學習的是阿里的運營能力,而不是人工智慧大數據。

這種運營能力包括,類目運營,推廣運營,數據運營,理念運營。而歸結起來,其實就是品類運營產品化。

其實,這些年,唱衰阿里流量枯竭的聲音很多,但是你總會發現他們在不斷調整,不斷變換運營手法,如果經常去淘寶,你可能不會感覺他們的運營手段的變化,但是,隔一段時間不去,你就會發現他們又推出了什麼新頻道,這個頻道,其實就是一個產品,是為了推薦某一類商品,不只是某一個類目哦,可能是好多個類目,但是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場景的問題,最簡單的,結婚一條龍服務,裝修一條龍推薦,再升級一點的,什麼生活研究所;更高級的可能就是達人體系的建立與運作,也就是內容電商,這些運營手法的意義在於,給用戶提供解決方案,而不是粗暴的賣東西。

這些運營手段才是實體店應該學習的,而不是恐慌他們的新技術,如果說,沃爾瑪時代,是促銷決定勝負,後來是品類戰爭,再後來是選址位置之爭,到了線上是價格戰,再後來是物流服務站,那麼今天,一定是品類運營戰了。

當然,選品的指導思想,一定是要深挖消費需求,用技術和大數據做輔助,準確性會更高一些。不過,大零售本身就是對消費需求的尊重,融合業態就是為了應對需求的變化,情境爭奪,也是刺激需求的方法。如果都不了解需求,那還有什麼可爭奪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多年來,C2B一直被認為是未來的方向,從需求出發,反向指導生產,這的確聽起來效率很高,但個性化這件事,絕對比工業化效率更低,這本身就是一件低效率的事情,不可能成為主流。

尤其是馬雲說,未來通過大數據可以做到計劃經濟,按需生產,這些口號太蠱惑人心了,忽略了經濟是靠競爭推進的,企業是靠競爭強大的,人是靠競爭才有存在感的,有競爭,就不會有計劃經濟。

數據和技術都很重要,但未必適合你。就好像拳王阿里說吃蛋白粉對增強體力很有用,幫助他在比賽中獲勝了,那你是不是也以為吃蛋白粉會幫助你在比賽中獲勝呢?不是,是因為阿里首先是拳王,吃蛋白粉對他贏比賽才有用。同樣,新零售只對阿里巴巴有用,因為阿里巴巴首先已經有條件去做這件事情。

所以,阿里的大數據新技術雖然好,但那是人家的「肌肉」,不是你的榜樣,也希望媒體不要動不動就說不做新零售必死,作輿論何必一天到晚在引導恐慌?

沒有創造情境的能力,只是在賣產品而已

當然,技術一定是很好的,但是,想想看,沃爾瑪的零售技術夠不夠先進?衛星、物流、供應鏈,樣樣在行,但為什麼還是不行呢?在全球都在節節敗退。

技術能提高效率,這是共識,沃爾瑪的技術帶來了很大的效率提升,阿里看似是技術厲害,其實背後的運營能力才是根本。所以,沒有人文的技術,效率走不遠,人文是什麼?就是情境爭奪,是去研究人的心理和精神,而不是技術。

沒有創造情境的能力,只是在賣產品而已,是純零售,而不是大零售。他們的店鋪還是很多,各種業態都有,技術很先進,供應鏈很有優勢,但是你不會覺得這是一個有生機的零售企業,業態雖然豐富,卻不融合,這就是根本原因。

如果我們再從業態進化的角度去看,就更明顯了,購物中心、百貨、大賣場、便利店、專賣店、專營店;線上B2C,C2C,B2B2C,B2B,微店微商,導購站等等,再加上O2O,以及最近兩年興起的小業態,沒有上百種,也有幾十種,還要再怎麼演化下去呢?

所以,從純粹零售的角度去看待業態的細分,已經到盡頭,必須從消費需求出發,混搭業態,打破界限,在所有能攔截到顧客的地方,展開情境爭奪。

大零售之三:分解與滲透

大零售不是大而全,而是分解

為了爭奪消費情境,各種業態大規模的開始了跨越界限的融合,但是,融合不是整合,不是併購,阿里收購了三江購物,並非是大零售行為,只是併購行為,就算打通會員給予被併購企業大數據的指導,依然不是大零售。

要想融合業態,爭奪更多的細分情境,不是要把業務拼湊的很大,而是要把業務分解到很小。

看起來的確有點不匹配,大零售居然不是說要往大了做,而是要往小了做。

零售行業都知道的一個事實,便利店社區業態,增速非常快,而大賣場卻不行了,這就是往小了做的趨勢。

如何分解到小呢?

分解產品、分解渠道、分解價格、分解推廣、分解服務、分解時間地點人物故事。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4P嗎?4P是分析品牌製造方的理論體系,怎麼也用到泛零售領域了?零售講究的是選址、坪效、陳列啊。

其實,你有沒有覺得?零售也越來越注重品牌塑造了,他們和製造型品牌,越來越面臨同樣的問題,開頭不是說了嘛,多業融合,最後要殊途同歸的。

分解產品,讓商品MINI化,正變得越來越流行,明明是消費升級,在產品層面,卻是在做減法,這種減法無處不在:

以前大家都是買一顆白菜,但現在,可能是搭配之後的半成品更受歡迎;

以前視頻長度大多是在十幾分鐘,這樣才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是現在,往往就是一分鐘,甚至十幾秒;

調戲電商曾有專門的文章,探討過這個話題,為什麼mini化會流行?大家可以去看看。

分解理論對於品牌商和零售商的運作手法不一樣,但思路是一樣的。對於品牌方來說,分解產品可能是思考產品做大還是做小,但對零售商來說,分解的可能是需求與空間的匹配,提供的是品類解決方案。

比如分解出嬰童經濟、快樂經濟、美麗經濟、潮品經濟等等主題性需求,讓用戶有哪一類需求的時候,就想到你。

這樣分解的目的,其實是讓你的運營更有靈魂,越細分你越會發現需求更明確,服務更無止境,可以做的話題越多。

分解不僅僅是因為碎片化需求,更多的是情境細分的需要,同時,也在降低顧客的體驗門檻。

當然,分解也不全是往小了做,分解的是產品的應用場景,有的應用場景可能需要更大的產品。

很多做內容電商的,之所以做失敗,就是因為想把全鏈條搞定,沒有分解出自己的優勢。

行業不同,產品不同,應用場景不同,分解方法也不一樣,如果再配合分解渠道、分解價格、分解推廣、分解服務,那簡直是一部《大零售字典》了,限於篇幅,就不多說了。

一切皆零售,到處去滲透

分解的意義,不僅僅要滿足需求,更在於滲透:一切皆零售,到處去滲透,對用戶需求的靈敏感應與反饋,是終極思路。

大零售就是要講究滲透度,未來不是電商將消失,而是電商將無處不在,就跟空氣水一樣,是基礎設施。

只不過,不是純電商的存在形態,而是大零售的存在形態,現在,只要有流量有入口有資源,無不想著變現,變現的途徑,就是賣東西,就算微信上有10個好友,都會去做微商,一切皆零售,到處去滲透,不只是一句口號,是人性的需求。

過去的滲透是渠道滲透,開門店開到鄉鎮村,講究的是渠道服務能力,比如可口可樂的渠道管理,影響了一代營銷人。

現在的滲透,光靠開小店還不行,現在的滲透講究圈層滲透,快手都四億用戶了,但一線大城市幾乎沒聽說過,這代表了城鄉兩級分化;還有年齡分化,興趣分化,性別分化,追星分化,收入分化,14億人口,能被分化成幾億個部落,這種精神文化層面的圈層,靠開實體店是不可能影響到的,所以,必須講究滲透能力了。

調戲電商為什麼要分解出「大零售、品牌家、消費家、電商診斷」等欄目,我們也是在分解自己的內容,形成產品化運作。

需要說明的是,分解考驗的是洞察力,滲透考驗的是執行力,洞察力解決賣什麼,執行力解決在哪裡賣。

之所以要總結出大零售戰略,一方面是因為新一次零售革命正在推進,另一方面是看到大家對新零售的濫用,爭議太多了。

先說新零售革命,有的人說是第三次零售革命,第一次是商超購物中心等標準業態的發展;第二次亞馬遜等電商引起的業態衝擊;這一次是消費主權觸發的。

也有人認為這是以快樂消費為主導的第四次消費革命,國內普遍的提法是消費升級,如此看來,全球都達成了共識,這一波的零售革命,是從消費需求開始的,而不是技術驅動,也不是渠道革命,更不是供給側改革。

這三者的紅利已經快消失殆盡了,你很少會因為網上的便宜,就會多下單了,也很少因為某種更先進的展示手段而下單,你下單的真正原因更多就是,哎呀,原來還有這個東西能讓我更快樂。

對於第二種,濫用新零售,那些只要做線上線下的,都叫新零售,而線上零售,則處在輿論下方,哪怕人家做的挺好的;還有一些實體企業,在奔赴新零售方向的時候,更多的向技術去靠近,陷在工具里無法自拔;很多巨頭也提出了智慧零售的概念,可惜也是技術派,技術神話論,是互聯網神話論的變異體。

很多企業在新零售里走火入魔,就是因為捨本逐末,太在意形式的東西,新設備新系統新平台到底要用來幹嘛?滿足用戶什麼需求?是否具備商業價值?未必很清晰。

只是外界都在說,未來是技術的天下,最牛B的企業,都是有核心技術的,技術是未來的決勝關鍵,人工智慧才是未來,還有馬雲經常說,沒有新技術支撐的零售業,必死!

技術是拿來用的,不是來嚇唬人的;互聯網是拿來用的,不是來忽悠人的。

但是,發展的恐慌,轉型的陣痛,還是讓人很快陷入工具迷信論,的電商長期在非左即右你死我活的輿論環境下,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資源浪費。

我們期待通過大零售思維,能夠打破這種迷信,找到自己的業務自信:實體店,沒有大數據,只要有好的選品和服務能力,只需要有簡單的技術支撐,照樣活得好;純電商要是有服務能力,有場景爭奪能力,照樣不會死,只要你是大零售思維去經營自己的企業,有沒有技術,有沒有線上線下結合,有沒有物流,都可以過得好,當然,如果能有技術研發,有線上線下融合,有非常好的物流倉儲系統支撐,可以過得更好。

但是,如果你要是想做行業巨頭,那另當別論,技術一定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前端、後端、中端,都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但是,前提,一定是在大零售思維下,技術才有威力,否則必入誤區。

本文並沒有談更多供應鏈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是文章能談明白的,這是真刀真槍做起來的,何況行業不同,做法不同,可能需要人脈,可能需要資本,可能需要一個一個流程摳細節,這個就需要時間,有的需要整合資源,很多導購站整合資源也是供應鏈能力。

沒有供應鏈,談零售,就好像國小還沒畢業,就要寫調戲電商的文章——那得多大天分啊!

融合、情境、分解、滲透,是大零售八字方針,也是泛零售企業們懟巨頭、迎風口、安身立命必備良方,望各位聽之,用之,必立於不敗之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