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頭條 | 八千里路雲和月: 屠呦呦背後你不知道的人們

(本文選自人民出版社讀書會)

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當時越南常年惡性瘧疾流行,越南和美國兩軍都因瘧疾嚴重減員。越南領導人向求援,希望幫助他們解決這一難題,領導人答應了這一請求。此後,代號為「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正式展開。

這是一場長達13年的艱苦長跑

。據了解,523項目聚集了全國60多個科研單位,參加項目的常規工作人員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輪換的,參與者總計有兩三千人之多。

屠呦呦生活照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曾表示:「青蒿素的成績屬於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屬於科學家群體。」曾力推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的美國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也曾說:「青蒿素的發明是一個接力棒式的過程:屠呦呦第一個發現了青蒿提取物有效;羅澤淵第一個從菊科黃花蒿裡頭拿到了抗瘧單體;李國橋第一個臨床驗證青蒿素有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在漫漫科技征程路上,屠呦呦作為代表,她的名字刻在了歷史長河的顯要位置,和屠呦呦一樣在青蒿素研發歷程上做出貢獻的千百人,亦值得我們稱道和記住。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這,是一群人的勝利。

——她的名字寫在屠呦呦後面

羅澤淵

(圖片來源:華西都市報)簡介

羅澤淵:77歲,四川人。她第一個從菊科黃花蒿裡頭拿到了抗瘧單體。她及所在團隊對黃(青)蒿素結晶進行了較早提取,對提取方法進行了創新研究,對青蒿種植基地進行了發掘。她和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

在申報「拉斯克獎」時,羅澤淵的名字被寫在屠呦呦後面。報道

10月5日下午,羅澤淵的手機上彈出了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新聞,她眯著眼瞅了一下,把手機放在一邊。緊接著,來自同事、親朋、學生的電話、簡訊陸續「趕」過來,羅澤淵開口便說,「你問諾貝爾獎的事吧?」

「這是集體成果」「我不委屈,我很平靜」「沒有遺憾」。

在10月5日晚接到六七個電話后,她和丈夫說:「能和大夥一起投入到青蒿素研製中,看到那麼多人受益,就已經很知足、很幸福了。」

征程

1972年底,昆明地區523辦公室主任在參觀了當時屠呦呦所在的北京中藥所后,向羅澤淵當時所在的雲南省藥物所建議,從菊科蒿屬的近緣植物中篩選抗瘧物質。1973年春節,

35歲的羅澤淵

到雲南大學探訪朋友,

在校園內發現了一種一尺多高、氣味很濃的蒿屬植物

,朋友說俗稱苦蒿,當即采了很多,帶回所里晒乾提取,發現該植物的乙醚提取物有100%的抗鼠瘧活性。經過一年的樣品積累和基礎研究,1974年在全國523辦公室領導的安排下,由正好在雲南疫區調查研究的李國橋小組在雲南開展黃蒿素抗瘧臨床試驗。結果出人意料的好,藥效幾乎「立竿見影」:惡性瘧疾病人服藥6小時后,瘧原蟲開始減少,16小時后,90%瘧原蟲被殺滅,20小時殺滅率在95%以上。後來,羅澤淵等人發現了一批產自四川酉陽(現屬重慶)的黃花蒿中黃蒿素含量竟然比雲南產的大頭黃花蒿高出10倍以上。他們的這一發現,

加快了全國青蒿素研究的進程。評價

《遲到的報告——五二三項目與青蒿素研發紀實》寫道:在尚未開展青蒿資源普查之前,他們初步確定了酉陽地區為優質黃花蒿產地,為後來青蒿素研究工作,提供了優質黃花蒿葯源。他們的發現也是後來確定酉陽作為青蒿的種植基地和青蒿素生產基地的依據之一。如今,原本貧窮的酉陽已經成了世界「青蒿之都」。有報道說,

非洲等地治療瘧疾的青蒿素,近一半來自重慶酉陽。

——自願以身試藥,曾寫下「遺書」

簡介

李國橋:79歲,廣東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他曾「以身試藥」,為此後治瘧藥物臨床試驗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他首先證實青蒿素治療惡性瘧疾的速效低毒作用,更先後研製了5個青蒿素類復方,是青蒿素類葯臨床研究主持人。

報道

李國橋說,這兩天有朋友發給他看

《揭秘屠呦呦諾獎的美國推薦者》

這篇文章,他發現裡面有個情況不準確。文章最後寫到:「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提名一個集體的貢獻。沒有選擇。提名一個集體項目,那當然是最完美的。但諾貝爾科學獎只給個人。我們也考慮過有沒有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確實想不出有那麼突出的,雖然其他一些人都有一些貢獻,比如羅澤淵、李國橋、周維善。」但是

李國橋表示,當時情況不是這樣。李國橋還原了當時的情況

: 美國科學院院士路易斯•米勒2011年來李國橋這裡調查,在車上有米勒、李國橋和他的翻譯。米勒說,準備推薦屠呦呦和李國橋兩個人去拉斯克獎,但是李國橋不同意,他說如果要並列兩人也不是他,他最多排在第三位,羅澤淵應該排在第二位。因為是羅澤淵給了他黃蒿素,才讓他有了後面的成果。

不能讓排在第三位的人獲獎,這才是他拒絕的理由。

李國橋

征程

李國橋從1964年就開始了針灸治療瘧疾的課題研究,1967年,他被點名組織一個針灸小組,加入523項目。隨後,李國橋帶著小組成員深入瘧疾高發地區進行治療。為了檢驗針灸治療的效果,李國橋還主動叫護士

把瘧疾病人的血注入他的體內,故意讓自己感染。

感染惡性瘧原蟲后,李國橋忍受持續高燒的煎熬,以及肝臟腫大的痛苦,甚至寫下了「遺書」:「如果萬一我昏迷了,不要用抗瘧葯,這是研究計劃的需要,請領導和家人不要責怪實驗的執行者。萬一真的發生不幸,

到時只要在花圈上畫一個瘧原蟲,我就心滿意足了。」

1974年,在雲南邊境有一個孕婦患了最嚴重的腦型瘧疾,昏迷不醒。按常規,患者十有八九會死亡。因此前有用青蒿素治癒多例非腦型瘧疾患者的經驗,李國橋決定再次使用。但萬一無效患者死亡,李國橋就要承擔醫療責任。幸運的是,患者最終蘇醒了。

這是人類首次在臨床上用青蒿素成功治癒惡性瘧疾。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薦拉斯科獎提名人時,李國橋也推薦了羅澤淵。他多次表明:「我是用雲葯所的黃蒿素完成首次臨床驗證的。」「大家不為名利,一心工作,跟現在不一樣。

當時一有成果,大家就馬上拿出來分享

。」李國橋說。

評價

他最先在臨床上證實青蒿素能夠治療惡性瘧疾,他研製的青蒿素復方CV8最先成為國家一線用藥,他最先開發出療程短、成本低的青蒿素類復方抗瘧新葯。在這一系列「最先」的背後,是李國橋40年的抗瘧經歷。在這段充滿激情、艱辛乃至生死體驗的日子裡,李國橋見證了青蒿素類抗瘧葯為帶來的榮光。

1969年,李國橋故意感染瘧疾,「以身試法」,實驗針灸療法。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因研究青蒿素被貼大字報批判

簡介

周維善:1921年—2012年,浙江人,有機化學家。他是著名有機化學家黃鳴龍「手把手」帶出來的學生。他主持和參加測定抗瘧新葯青蒿素結構並完成其全合成,參與完成了另一具有抗瘧活性鷹爪甲素的全合成。

征程

中草藥成分化學結構的確定,是天然藥物化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能為研究具有新結構類型的新葯提供先導化合物,這就是化學家們的事情了。

1973年初,北京中藥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結晶,尋找能夠解開其結構的有機化學家。當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同志找到周維善時,他對是否接手青蒿素的工作很猶豫:「一是因為當時『文革』還在進行,做基礎研究要受到批判;二是這個結構不容易做,怕做不出來。但他們說,這是抗美援越的工作,很重要。再加之我對結構研究甚感興趣,所以就答應下來了。」儘管承擔的是軍工任務,周維善仍然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他說:「當時工宣隊還在有機所,我受到他們不止一次的訓斥,說修正主義科研路線在我身上回潮了。有一天,在我們

過去的老飯廳里突然貼滿了批判我做青蒿素結構是『修正主義科研路線回潮』的大字報

,我內心非常苦悶,想放棄不做,但又不甘心。」1984年初,周維善

和他的同事們

實現了青蒿素的全合成。那一年,

周維善63歲。

周維善

評價

不懂化學之前,很難理解為何小小一個分子,需要很多人數年的努力;而在略懂化學的皮毛之後,再來看周先生的工作,確實是一種享受。這種心靈上的舒暢,來自於對先輩智慧的禮拜,來自對他們百折不撓精神的折服,以及

和上帝共同分享造物秘密的快意。

1960年,周維善(左三)在捷克科學院有機和生化研究所前合影。

像屠呦呦一樣,像羅澤淵、李國橋、周維善等人以及他們的同事一樣,他們的共同努力挽救了千百萬人。在未來某一天,艾滋病、癌症等現在尚未能治癒的頑疾終將被破解,而在今日,

仍有千百人在艱苦長跑,只有這征途上的白雲和明月作伴。

向每一個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科學家致敬,祝他們好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