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了才知道 這麼多年給孩子講道理都是瞎掰

我常常聽見有父母抱怨,為什麼我的孩子對道理就刀槍不入呢?為什麼我的孩子道理全明白,卻仍然要犯錯誤呢?父母如何講道理才能更有效地達到教育目的?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這裡面其實很有講究,在此我就談談自己育兒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1

把握時機

讓孩子把道理聽進心裡

女兒2歲半的時候,一個周末,老公帶女兒到附近的小公園去玩,回來后他給我敘述:在公園裡,女兒要玩一個姐姐的呼拉圈,玩了好久也不願意還給人家,最後被姐姐搶了回去,女兒大哭,被爸爸強行抱回來。

剛講到這裡,女兒尚未平復的情緒又激動起來,大哭著喊:「寶寶玩!寶寶玩!」我說:「那是小朋友的呀。」女兒愈發委屈地喊道:「是寶寶的!」可見孩子此時完全陷於情緒之中,已經不顧事實了。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是聽不進任何道理的。這種時候講道理,搞不好會引起逆反心理,孩子不僅不接受道理,還會故意反抗,很容易造成親子矛盾升級。如果父母利用威嚴來壓服孩子,孩子即便用自己的嘴巴重複了父母的道理,只怕也是口服心不服,沒有教育效果可言。

當孩子情緒激烈的時候,首要的是處理情緒。我習慣於用「共情」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情緒,就是說出孩子的願望,對孩子的願望表示理解和同情。我抱起女兒,輕聲說:「噢,寶寶很想玩呼拉圈是么?呼拉圈多好玩呀!媽媽也覺得呼拉圈很好玩呢。寶寶還沒有玩夠嘛!」女兒在大哭的間歇中聽見我的輕聲細語,大哭很快就變成了小聲的啜泣。這時,我想起原本安排下午去游泳的,當強烈的情緒高峰過去之後,就可以用新的活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了。

我說:「媽媽把游泳圈吹起來,準備一會兒去游泳好不好?」女兒說:「好。」她不哭了,高興起來。我把游泳圈吹起來,女兒愛不釋手。我說道:「好漂亮的游泳圈呀!」女兒也美滋滋地說:「好漂亮呀!」 這時,我靈機一動,說:「一會兒帶去游泳池,如果有小朋友喜歡,給小朋友拿去隨便玩行不行?」「不行!」女兒急切地抱緊游泳圈。「那小朋友漂亮的圈圈,如果寶寶喜歡,拿走隨便玩行不行呢?」女兒不說話了,低下頭擺弄游泳圈,一副自知理虧的樣子。我沒有強求她回答這個問題,我確信她已經知道答案了。我不在意孩子的口服不服,我覺得重要的是讓孩子把道理聽進心裡去。

講道理的時機很重要,一定要在孩子情緒良好,親子溝通氛圍良好的時候來講,如果親子之間有矛盾敵對情緒,那麼再好的金玉良言,也會被孩子拒於心門之外。

再者,講道理的更高境界,是將道理與實際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父母不是向孩子宣布不容置疑的結論,而是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去體會、總結出道理。自己體會著的道理,自然比直接從父母那裡接受來的結論印象深刻得多,而且孩子更知道如何在今後的生活中靈活運用。

走筆至此,我忽然想起孟母勸學的故事,為什麼孟母不是對兒子念念「學習必須堅持到底」的經了事?而是要不計經濟損失,剪斷織機上的布匹?我想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念經式的講道理,和用生活實際來引導孩子思考,二者的效果相差甚遠呀。

2

適可而止

不做「唐僧」式父母

很多朋友都看過《大話西遊》吧,那裡面經典的唐僧形象,道理總是講得滔滔不絕,搞得孫悟空何其煩惱。道理,本來是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為什麼卻會令人厭煩?

奧妙就在於:物以稀為貴。孩子早就知道的道理,父母已經講過好幾遍的道理,仍然反覆說來說去,不會對孩子有更多的幫助,只可能引起孩子的厭煩。

我在生活中碰到一些父母朋友,一遇到孩子出問題,就想用講道理的方法來解決。結果發現,父母總是在重複相同的道理,而孩子總是在犯相同的錯誤,甚至孩子自己也會講這個道理了,錯誤的行為依然如故。父母會說:他明明知道的呀,為什麼就做不到呢?!

我捫心自問,我知道我應該永遠對孩子保持耐心和愛心,但我仍然有忍不住著急發脾氣的時候;我知道我應該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但我也難免有偷懶溜號的時候。認真的想一想,我們知道的道理,我們就全部都可以做到么?知道而做不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孩子在這個時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道理,而是需要父母的理解、寬容,需要父母給孩子長大的時間,需要父母更實際的幫助。

講道理並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愛、理解和靜靜地等待,也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講道理可以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愛、理解和等待可以讓孩子擁有必要的能力和力量,真的去做到。

3

正面用語

更多正面效果

請珍惜你口中的道理,不要做個「唐僧式」父母。

在網上曾經有一些朋友討論過如何對付小寶寶愛掐人的問題,很多網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批評、講道理的方式沒什麼作用,有的家長就提出編小故事講道理,或者採取懲罰掐人、獎勵不掐人的辦法。

我感覺,很多家長不了解這個道理:小孩子,特別是3歲以下的小小孩,還沒有意識,主要是潛意識在支配他們的行為。而人的潛意識是聽不見「不」這樣的否定詞語的。舉個例子,我現在對你說:「不許想老虎!老虎太危險了。你不要想公老虎,也不要想母老虎;不要想大老虎,也不要想小老虎;不要想花老虎,也不要想白老虎;甚至連紙老虎、布老虎都不要想!」我再問你,現在你腦子裡在想什麼?怎麼,還在想老虎?沒關係,我還有個辦法,可以等你忘了老虎的時候,我再編一個老虎吃人的故事講給你聽。或者告訴你,如果你想老虎,我今天就不理你了;如果你能保證一整天都不想老虎的話,堅持到晚上,我就給你一塊糖吃。你覺得我的這些方法,是不是對你忘記老虎很有幫助呢?

其實,糾正錯誤行為的最好方法,就是強化可以達到相似功效的正確行為。比如,我女兒1歲時候也喜歡玩打人,我仔細分析了她當時打人的心理,就是希望開一個讓你不太舒服的玩笑,是一個善意的惡作劇,我於是想到用「撓痒痒」來替代打人的遊戲。先主動和孩子玩撓痒痒的遊戲,以後每次她打我,我就說:「你這麼使勁,媽媽一點也不痒痒,要輕輕的才痒痒。」(我的語言里再也不出現「打人」這個詞了,只有「撓痒痒」。)然後我會誇張地裝出怕痒痒的樣子來。女兒很快就掌握了撓痒痒的要領,打人的遊戲自然被忘掉了。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說一句:「不要喊!」孩子就喊上一句,好像故意頂撞一樣,可能會火氣上沖。不過,如果明白了潛意識聽不見「不」字這個道理,把你對孩子所說的話當中,所有的否定詞都去掉,或許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多麼聽話,完全在按照你的指令行事呀!

我女兒有時也會大聲喊叫,如果沖她喊:「不要大聲叫!」她常常會更大聲地叫。如果是把食指放在嘴上輕輕地說:「噓!把你的聲音收起來。」她卻會立刻安靜下來。我想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於:正面用語,具有更多的正面效果;負面批評,有可能成為負面強化,反而不利於孩子改正錯誤。

小編點評

尹建莉老師在《做個「不講道理」的家長》一文里寫道:「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於情緒,其次取決於對方的行為,最後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孩子。」這位媽媽的做法正是把孩子的情緒放在首要位置,用自己的行為建設性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用正確的道理來說服孩子。聰明的爸爸媽媽們,你們知道該怎樣給孩子「講道理」了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