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藏」在武漢高校博物館里的奇珍異寶

提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武漢的不少高校內,「藏」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雖然很「低調」,卻讓人大開眼界。在這裡,您可以欣賞有數億年歷史的恐龍骨架化石、珍奇動物的標本等自然界的奇觀,也能從各種珍貴的文物中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從特色濃郁的珍品中領略瑰麗的民族文化。

國內一流的恐龍展區

地大逸夫博物館:記錄地球滄桑變遷

距今2億多年的化石幕牆,記錄了遠古生命足跡;精美絕倫的各色寶玉石、五光十色的礦物,展示了地球寶藏的多姿多彩;9具恐龍骨架、恐龍足跡化石,帶你進入古老神秘的恐龍世界……在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3萬餘件地質標本,見證了地球的滄桑變遷。

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正廳,迎面就可看見一面巨大的幕牆。牆上布滿密密麻麻的印記,這正是2億多年前恐龍和其他動物留下的足跡。「這幅世界上最大的化石幕牆,凝結了不少地大人的心血。」博物館徐館長介紹,上世紀90年代,地大教授盧宗盛在陝北地區做勘探調查,一次,盧教授在勘探時發現黃土縫隙中的岩石上有一個奇怪的印記。在仔細驗證后,盧教授斷定:這是古代恐龍留下的足跡。後來,他還發現了其他動物的遺迹化石,盧教授立即向學校彙報,學校決定採集。化石深埋在幾十米的黃土之下,採集難度可想而知。在當地農民和石匠的幫助下,花費2年時間,終於將100平方米的化石岩層切割成片,用卡車運到武漢,拼裝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化石幕牆。

走進二樓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各式恐龍骨架、恐龍足跡化石、電動的機器恐龍彷彿讓人置身於「侏羅紀公園」。「這條黑龍江滿洲龍的化石骨架,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徐館長介紹說,這個恐龍骨架是從黑龍江博物館交換來的。黑龍江滿洲龍是一類大型的鴨嘴龍,體長10.5米,體高6.1米,嘴巴像鴨嘴,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因這個恐龍骨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龍化石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存數量已極為稀少。

除了恐龍,高科技模擬的光電場景——「火山爆發,雷聲轟鳴,生命的起源」,生動展示了38億年前地球外部能量催生原始細胞的場景。原始細胞的產生,宣告了生命的誕生。此外,地球奧秘展廳世界首創、直徑1.5米的磁懸浮地球儀也讓人對地球有更深刻的認識。珠寶玉石展廳內各式各樣的寶石,礦物岩石展廳和礦產資源展廳種類齊全、精美獨特的礦物岩石標本,則讓人連連感嘆礦物世界和岩石天地的奇妙。

據了解,2006年地大逸夫博物館被國家旅遊局授予4A級旅遊景區,成為全國高校博物館中的第一家4A級旅遊景區。

武漢動物館各式各樣的標本

武大動物標本館:「凝固」的珍奇動物園

在武漢大學櫻花大道盡頭,矗立著一棟不起眼的建築,裡面珍藏著一批無價之寶——品種齊全的動物標本。

了解記者的來意后,動物標本館館長唐兆子欣然起身,帶著記者四處參觀。3米多高的長頸鹿,400公斤的中華鱘,巴掌大的倭猴,指頭大的柳鶯,還有開屏的孔雀,展翅的雄鷹……

這麼多珍貴的標本是如何採集的呢?唐館長介紹,鴉片戰爭后,海關逐漸被洋人佔領。在福州,有些洋人官員喜歡收集各種奇珍異獸,他們經常僱用當地人打獵。當時,唐兆子的祖輩唐啟秀兄弟就常被他們僱用,見洋人將打來的獵物做成標本,唐氏兄弟開始偷偷學藝。偷師學藝過程中,唐氏兄弟逐漸發現動物的皮毛是一種寶貴資源,有重要的價值。於是,他們就多了個心眼,把一些罕見的動物留下做標本。

1928年,唐啟秀從福州來到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武漢大學的前身),並把自己帶來的標本都捐贈給學校。那時,動物標本館的藏品不多,唐啟秀就在珞珈山周圍的林子里捕獵鳥類。1929年,他將兒子唐瑞昌帶到武漢,父子倆以館為家。抗戰時期,動物標本館隨武漢大學遷到四川樂山,這裡豐富的標本資源讓唐瑞昌如魚得水,他在這一時期採集了大量的標本。後來,唐瑞昌開始帶著剛入行的兒子唐兆子走南闖北,收集動物標本。清晨是鳥類最活躍的時候,為採集鳥類樣本,唐兆子和父親常常凌晨四五點鐘起床,在荊棘遍布的叢林里一呆就是幾個小時,為不驚動鳥群,被蚊蟲叮咬也一動不動。「這隻黃腹燥眉標本,是上世紀60年代從雲南採集的,珍貴異常,全國只有三隻。」唐兆子指著一隻鳥的標本自豪地介紹。唐兆子說,每一件標本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長達四米的中華鱘標本,也有一個傷感的故事。在修建葛洲壩工程時,這隻中華鱘因無法過閘,頭撞岩石而死。唐兆子聞訊,立即趕赴宜昌,將它買下。「現在這麼大的中華鱘上哪兒找去?還有那條上世紀50年代製作的白鰭豚標本,自從淇淇死後,恐怕再也物色不到了。」

近百歲高齡的岩鴿標本

神態如此活靈活現的動物標本,究竟是怎麼製作的呢?唐兆子說,動物標本的製作方法很多,但大多比較繁瑣。以做一隻鳥的標本為例,製作者必需將鳥剖開,沿著毛皮將肌肉去掉,整個過程必須保證毛皮無損,然後將皮內塗滿砒霜,再把皮罩在事先準備好的鋼絲架子上,讓腹內充滿棉花,用細小的繩子將刀口縫上,放在陰涼乾燥處風乾。館內現在珍藏最久的就是一隻岩鴿標本,製作時間是1911年,已經快有「百歲高齡」了。維護標本更是對人的耐心與細緻的長期考驗,需要定期進行防蟲、清潔等瑣碎工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記者在館內看到,因為資金有限,一批動物標本只能堆放在一樓的製作間內,極易潮濕受損。「有時候看著標本的皮質都已經裂開了,看著真讓人心痛。」唐館長望著心愛的標本,無奈地說。

難得一見的帝企鵝標本

武大極地展覽館:江城也能看帝企鵝

「武漢能看到帝企鵝嗎?」「能!」

在武漢大學極地科考展覽館里,你不僅能看到帝企鵝,還能看到海豹、南極鱈魚等南北兩極的獨特動植物。它把人們帶入了極地——充滿神秘色彩的世界。

位於武漢大學信息學部的極地科考展覽館,雖然只有數百平方米,但裡面布置得很精緻。展覽館的中央,是兩個手持各種儀器的科技考察人的模型,牆壁的四周,是對神奇的南極、美麗的北極及極地科考站的介紹,各種各樣的標本則錯落有致地擺放著。

在展覽館內最引人注目的是3隻企鵝標本:2隻身高1米多、體重40多公斤的企鵝——帝企鵝,是2003年剛從南極來到的,是南極最大的企鵝;1隻僅50厘米高、10多公斤重的金托企鵝是首次南極科考時帶回來的,可謂現有企鵝標本中的「元老」。

「辦這樣一個展覽館,主要是讓市民、學生能夠近距離感受南極、北極的特色,進行科普教育。」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鄂棟臣教授介紹說,自1984年開展第一次南極科學考察以來,武漢大學先後派出50餘位學者參加了全部20次南極科學考察,還3次派學者到北極進行考察。在20多年跨越極地的歷程中,武大學者們把珍藏的一批只屬於南北極的珍貴「特產」,安放在了南北極考察展覽館中。

對於這些展品,鄂棟臣有一種特殊的感情。1984年11月20日,肩負中華民族的神聖使命,鄂棟臣等人踏上了首次科學考察南極的征途,人與南極的接觸從此開始。

20多天後,鄂棟臣等人乘坐的破冰科學考察船「向陽紅10號」行駛到這裡。這天晚飯後,船頭的大鐵錨突然發出「哐當」一聲巨響,「向陽紅10號」像一片小小的樹葉,忽而被12級颱風推上20多米高的浪峰,忽而又被海浪拍入水中,死神向鄂棟臣等人襲來。當時,鄂棟臣衝進船艙緊緊抱住價值連城的儀器,這是他在最後關頭唯一想要保住的東西。在驚濤駭浪的顛簸中,暈船折磨著每個人。「那時候的痛苦使人真想跳進海里一死了之。」經過37天的艱難航程,第一支南極科學考察隊終於登上了喬治王島,南極第一次飄揚起鮮艷的五星紅旗。大家都站在船頭大喊:「南極!人來了!」

後來,鄂棟臣又和科考隊員一起成功地登上北極,並將刻有「國家測繪局」字樣的銅標誌莊嚴地安放在北極點上。

在展覽館中,50餘名武大學者的照片和名字都掛在一側。「還有一側是空白的,留著給今後繼續考察的人。」鄂棟臣意味深長地說。(轉自:新浪旅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