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護法》究竟是好還是壞?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動畫學術趴],轉載請註明出處。

《大護法》在我的朋友中評價很兩極分化。

一派人在誇它有思想,有內涵,主題複雜黑暗,成人題材和政治隱喻在當前形勢下尤其難得。另一派人則批評它台詞尷尬冗長,劇本結構混亂,鏡頭單調,甚至有人批評它缺乏作為電影最基本的,對視聽語言的把控。

前者,目前是主流的評價思路。而後者,出於對製作組和國產動畫的鼓勵心態,往往在提及本片時顯得有些欲言又止,不願意公開批評《大護法》。可是這樣造成的結果很奇怪,市面上似乎只聽得到褒獎聲,而每一個人都是從現狀出發,去稱讚、去解讀片中那些光怪陸離的符號和隱喻。沒有人去誇它作為一部電影,其電影語言有多出色,某個鏡頭的處理如何讓人印象深刻。

對於電影,這現象本身就是一種異常。

--

我對《大護法》抱有非常複雜的情緒。

一方面,我欣賞導演不思凡的出發點。這幾年來,的動畫電影市場一直充斥著對美日動畫的模仿,其中甚至有一些作品在技術上異常成熟——比如說,有兩部藏獒題材的動畫電影,由於導演和流程上完全由美日方面掌控,對視聽語言的把握都非常洗鍊。對這些電影本身的素質我是非常佩服的,但同時,我打心底對這些片子有著微妙的抗拒感,無法親近它們。

而且《大聖》火了之後的這兩年,越來越多的投資進入了動畫產業,業界的心態其實是比較浮躁的,大家的關注點總是在於商業邏輯:做這樣的動畫能否成為爆款?有沒有成功的先例?

在這樣的前提下,堅持做自己的東西顯得難能可貴。更重要的是,不思凡是國內動畫導演中,極少數敢於在作品中加入有深度的思考,個人標識極其明顯,作品風格擁有非常強辨識度的。他真是在用非常真誠的態度做動畫,完全不受外界影響。用一個詞來形容他的話,大概就是「赤子」。

而另一方面,不思凡在短片時代還不明顯的對於視聽語言不成熟的短板,搬上大屏幕後被充分暴露了出來。《大護法》作為一部電影,擁有著非常讓人驚艷的概念,而在實現過程中太不成熟。換句話說,雖然《大護法》的文本足以發人深思,但作為電影來講,缺乏電影本身文法的掌握,即視聽語言(演出)上的考量;而作為二維動畫來講,缺乏動畫本身文法的掌握,即作畫。

這帶來一個問題——我們當然都知道最優秀的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兼備的,但是當作品的內涵因為技術上的缺憾而沒有被完整傳達給觀眾,當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沒有做到協調時,我們仍應當誇讚其內涵嗎?

這個問題對於不同人會有不同答案,這取決於你對動畫,對電影的態度是什麼,而又希望能從中獲得什麼。我一向的態度是,沒有形式做支撐的內容是站不住腳的。

--

我舉幾個例子。

《大護法》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是低機位的大遠景特別多,導致有一種從遠處窺視的隱秘感。在一開場時我還覺得尚好,畢竟我們並不熟悉大護法,也對這個地方一無所知,保持一個冷靜客觀的視角是有必要的。但隨著故事推進,充斥於片中的大遠景讓我開始覺得煩躁了,它在拒絕你對其中的角色產生移情,把你從故事中抽離出來,永遠保持一個局外人的心態。非常熱衷於客觀視角的導演有很多,但絕不會這樣頻繁的使用大遠景。

這個問題在槍戰中顯得更明顯。我們會看到《大護法》中頻繁用到一種大遠景的構圖,前景佔據了一大半的視覺空間,由前景包圍出一個非常狹窄的區域,而事件主要發生的地點就是在這個狹窄區域內的中景至背景上,觀眾似乎藉由隱藏在某個物體后的攝像機遠遠觀望著這場追逐槍戰。雖然前景能夠引導視線看向畫面的正中心,偶爾為之可以加強畫面的對比、表達緊迫感,但是這種構圖過多以後造成的觀感反而是非常強烈的空間閉塞感,以及對槍戰結果保持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簡單來說,只有壓抑感,沒有興奮感。

所以我在看《大護法》中槍戰最大的感受是沉悶和憋屈,在觀片過程中我無數次想喊,這裡為什麼不多拉近一些鏡頭,這裡為什麼不壓縮一下景深?《大護法》的構圖,幾乎是純粹是為了凸顯美術而成立的,作為鏡頭而言,完全沒有其合理性。你要硬說這是一種風格也可以,但說實話,我從未見過如果提不起勁的槍戰戲——大多數電影都是文戲把人看睡著,這部電影是槍戰能把人看睡著了。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槍戰,那就是,再用一個字來形容文戲,那就是。有很多明明可以用畫面表達的東西,大護法一定要用台詞說出來,這也就算了,雖然略中二了一些,我可以勉強接受這樣的設定。但反而是最需要用台詞表現的時候,片子使用鏡頭語言的方式特別單調。

從片子第一場對話開始,就暴露出《大護法》在文戲上的弱點。太子闡述他不願意回去的理由時,一大段台詞大概持續了二十秒之久,而這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太子的近景,完全沒有變化。同樣,之後隱婆婆訓斥小姜為什麼和人接觸那段,我印象中是個從背後打的大遠景,同樣整個過程中機位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場面調度可言。

這裡的問題是,在大量台詞充斥整個鏡頭的同時,畫面本身沒有任何信息量的改變。對話里採用固定機位的長鏡頭不是不可以,但是當你這麼用時,一定會需要表演去填充畫面的信息量;如果動畫里表演太困難,作畫跟不上,多拆分一下鏡頭,也能讓視覺表現力更豐富一些。光是站著念台詞,動畫電影的意義就不存在了。

有一場戲我印象特別深刻,是紅胖子找到太子,卻和太子吵起來那場。對這場戲的解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太子完全是被人劫持下,言不由衷的和紅胖子吵;二是雖然太子被人劫持了,但多少有些借題發揮,表達他對紅胖子的不滿。從劇本的角度來說,後者能讓兩者形象更立體一些。然而,片中沒有告訴我們是哪一種可能性,整個爭吵來得特別突兀,並沒有通過畫面告訴觀眾這場戲的動機在哪,只是在單純的爭吵。

整個爭吵的過程,只是單純的正反打。我印象中是,太子正面近景,紅胖子正面近景,太子正面特寫,紅胖子正面特寫,太子正面大特寫,紅胖子正面大特寫。角色一直處於畫面正中的位置,鏡頭一直在拉近,確實會通過景別變化產生一些情緒上逐漸加強的結果。但問題在於,一是表演過於薄弱,不解、驚訝、惱怒,種種情緒變化完全沒有從角色的臉上體現出來,此時讓角色處於畫面中心,一個自然的邏輯是應當強調錶情變化來增強說服力,否則還不如兩人都採取側拍靠近畫面邊緣,通過留出的空間來增強兩人對峙感;另一個是,台詞的節奏,既沒有產生爭吵越來越激烈的效果,也沒有留出兩人情緒醞釀的間隔。

這是紅胖子整個片子中唯一一次表現出情緒(最後的嘴炮除外,那場戲更缺乏動機),也是他表現得最像人的時刻。本應當是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場戲,結果拍的如同溫吞水。

我知道《大護法》製作經費低,缺錢,也缺人,但這不是不重視鏡頭語言的理由。缺錢有缺錢的做法,你也可以儘可能在表演上省開支,但無論實拍還是動畫,照樣有太多不依靠表演、單純依靠風格化的鏡頭語言玩出好效果的導演。

--

即使大家都誇讚《大護法》故事有深度,也只能說明它有一個好故事,而好故事並不意味著好劇本,《大護法》在把故事轉化成劇本時做得很差。

首先還是主角的選擇上。紅胖子毫無疑問是本片的第一主角,影片前半一直是以他的視角展開的。然而紅胖子卻不是一個合格的主角,他在片子里只和太子產生聯繫,和花生人、和小姜、和小鳴、和歐陽吉安,幾乎都沒有多少交集,全程保持一個過客的狀態。加上片中性冷淡式的鏡頭語言,觀眾完全無法對片中主要角色產生移情。學過編劇的都知道這行有個「角色弧」的術語,指角色在故事歷程中的轉變和內在的心理歷程,紅胖子反而是片中角色弧最平的一個角色,沒有感情變化(兩場生氣的戲,都嚴重缺乏動機),沒有獲得成長,更沒有深層次的心理揭露。

性冷淡式的角色確實一樣可以深入人心,但是作為主視角,問題是很大的。就好比很多人說紅胖子讓人想起古龍,但古龍寫了那麼多性冷淡角色,西門吹雪也不是主角,主角只能是交際甚廣的陸小鳳。

同一個故事,如果主視角是從太子或者小姜出發,觀眾會更容易產生移情——可惜太子人設做成了搞笑役,不然的話太子更合適做主角,現有人設下主視角從小姜出發可能是最合適的。這兩個角色是整個故事中唯二具有人文關懷的,有喜怒哀樂,也有心理歷程和成長。

然後,《大護法》中故事的推動是缺乏邏輯性的,衝突的非常都和,而且永遠不會通過鏡頭去做鋪墊。我能夠理解,有些邏輯關係是可以被暫時隱藏起來,來加強影片的懸疑感,但不意味著應該把所有的疑團全部束之高閣,不去解決它。

我且不說羅單(最終BOSS)和那個神秘女人的來歷,也不理會紅胖子的身世,先姑且把他們當作系列作三部曲里未來待解決的懸念。可僅在本場電影里出現的角色,總不能也這樣吧?

歐陽吉安為何雇傭羅單,兩人是什麼關係?導演沒有做解釋。一個正常的邏輯應當是,羅單應當是歐陽吉安雇來預防和鎮壓武裝政變的,因為吉安除了裝模作樣靠法術騙人,手上並沒有值得信賴的暴力機關,作為一個小型法西斯政權它先天上就不成立,任何一個突然反叛的花生人都可能幹掉吉安。然後故事通過吉安的口中告訴我們,殺殺花生村民也就罷了,現在居然連行法者也殺,也就是說羅單平時只是殺殺花生村民,根本不承擔鎮壓和監察行法者的作用,在整個體制下更像一個局外人。一個極小的動亂都可能摧毀整個體系,這樣也能叫法西斯?

小鳴為什麼要背叛自己的爺爺,爺孫是什麼樣的關係?我們不知道,故事裡從來沒有兩人在一起的鏡頭過,好像除了一個爺孫設定,兩個人根本沒有血緣關係,毫不關心對方的存在。行法者們為什麼突然叛變,相信隱婆說的話?我們也不知道,行法者們和隱婆之前也沒有任何的交集,只是導演需要這樣一場戲,於是叛變就發生了。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需要多埋一些暗線作為鋪墊,否則當衝突發生時,觀眾只會覺得突兀。

除此之外,角色行為的動機完全站不住腳的地方也大有所在。紅胖子從法場救下隱婆,還沒走出危險境地,就扔下兩人獨自去找吉安算賬。為什麼紅胖子的主要目的突然從找太子變成了找吉安?更關鍵的是,營救根本還沒結束,怎麼就會直接丟下兩個沒有自保能力的人?隱婆和小姜被刑法者抓到,本身就是由紅胖子莫名的動機所決定的。

當然,還有最後屠宰場那場戲,我的內心毫無波動甚至很想笑。已經無法去數清有多少槽點了,只能用一個詞來評價,「都和主義」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戲與戲之間的連接,是基於主角一個站不住腳的動機。我非常懷疑導演是先決定了每場戲的內容,然後為了抵達那場戲,刻意去找一個連結的方式,而沒有考慮過角色的動機。

所以《大護法》的故事深度,其實仍是一個空中樓閣。沒有做好基礎的架構,再出彩的概念,也只是在故作玄虛罷了。

--

影評的最後,我想重提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什麼是「作者」,什麼又是「作者電影」

自從「電影手冊派」提出這個概念以來已經有六十多年歷史了,可我們仍然一再誤用這個概念。並不是具有明確個人標識,堅持自我的導演就是作者,而是在尊重電影本身文法,能夠熟練運用視聽語言的基礎上,才可以稱之為作者。作者論本身是對電影本體的拷問,忽略這一點來空談作者,根本是本末倒置。在沒有打好基礎之前,一味去追求主題的深度是沒有意義的。

現在的宣發經常會看到說《大護法》是一部典型的作者型動畫電影,不是的。真正按照《電影手冊》派當年的觀點來看,《大護法》恐怕更接近一部優質動畫電影,是美術電影延長線上的產物,並沒有真正去挖掘動畫電影其動畫和電影的雙重身份,去挖掘兩者本身的獨特魅力,而只是在主題和美術上雕砌一些空泛浮華的東西。作者電影絕不是沒能掌握好電影語言的導演的護身符。

熱衷於主題上的文字遊戲,又或者被華美的美術所打動,這沒有任何問題,我也完全理解好評者的出發點。但我也希望大家能更多思考,電影是什麼,動畫又是什麼,什麼才是動畫電影的表現手法。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動畫學術趴],轉載請註明出處。動畫學術趴是國內動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深度媒體和愛好者社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