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圖書資訊丨楊先讓文集

一位世紀老人的非虛構寫作:個人成長及家族史變遷;眾多「為時代造型」的藝術家的畫像集;「黃河十四走」「民間美術系」,重新書寫美術史;中西方藝術觀察與本體性思考。

通過這位老人的記憶開啟一個世紀的美術史大門,呈現一幅幅現當代藝術名家的畫像,梳理出一條現當代藝術史的發生、發展脈絡。

1

我是島里人

《我是島里人》以作者的成長以及家族的變遷為主線,寫他的家族、親朋、師長、故鄉等一些人與事。在楊先讓飽含熱情的文字中,我們讀出了濃濃的家國情懷,這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底色,更是那一代人鍥而不捨的生命追問。楊先讓是新第一代的藝術家,他對家族的記錄,就是對時代的記錄,其中的人與物如同他的版畫一般,以他情感濃厚的筆觸展示給時代。

選自《我是島里人·美院四年》

美術學院四年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學校每有慶祝晚會,都不少了我導演和參與的歌舞節目,我是個文娛活動活躍分子。

社會發展史課是由常任俠先生擔任,後來是李庚先生任政治課。美術史課是王遜、李樺、江豐任教。解剖透視課是文金揚、夏同光教課。白描、單線平塗由李樺、劉凌倉授課。水彩課李可染、肖淑芳教過。文藝理論課是王朝聞、艾青、蔡儀授課。法語是沈寶基。英語是范志超和Simos女士。俄語是畢慎夫和班達耐克女士教。一年級素描是孫宗慰、董希文、艾中信。二年級是李瑞年、蔣兆和。三年級素描和油畫是馮法祀、吳作人。畢業創作是彥涵指導下進行的。徐悲鴻院長經常到班上視察。

全校輔導處由洪波、楊伯達、解玉珍負責,江豐黨委書記,胡一川、羅工柳都為全校做過政治報告。

我們這一屆是跨越了兩個時代,由舊社會到新成立,由國立北平藝專到中央美術學院,終於在1952年8月畢業了。然後作為新培養的第一代美術工作者分赴全國各地。

我們繪畫系52屆畢業這一班共二十餘名。我、田郁文、曹作銳、費聲福、張汝濟、郭庭榮分到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程國英到清華建築系,賀寶昱、周尚瑛、周國瑾、梁容慕、鄭麗瀛到北平幻燈廠。張嘉言、陳依麗到中央民族學院。張鴻佳、俞之輔、孫宗岐到武漢,蘇文到西安,李寬明到河南,金淑堃到內蒙古。鐵毅留校,周光玠、郭文堉、徐介城、張劍佩、張璇、高俊賢先參軍。何溶提前調美術家協會,蹇人斌調青年報社。而今我們這一班同學所剩無幾,大都已超八十高齡了。

2

三人行

《三人行》是作者所寫的文化藝術界的人與事,寫了眾多「為時代造型」的藝術家。其中有徐悲鴻、齊白石、李苦禪、古元、鄒雅、王朝聞、黃永玉等,更有快要被歷史遺忘的藝術家,比如鄭錦、王青芳……而顧毓琇、周汝昌、郭蘭英、郎毓秀、郭淑珍等或為其摯友,徐冰、陳文驥、韓書力等或從其學,流芳彌遠,可謂一個人的百年美術史。

選自《三人行·憶徐悲鴻院長》

一、二年級上午都是素描課,徐院長經常到各班去看學生的作業情況,有時他竟能坐在某位學生的畫前,對著石膏像或模特兒解說一 陣,以此啟發大家的作畫技能和悟性。有一次老院長來到我們班,俞元輔同學站起來讓徐院長來指教,而徐院長摸了摸他的畫紙說:「紙很好。」離開了。那天俞同學用了一張難得的法國圖畫紙,當時各班同學都是用市面上出售的一種書皮紙的反面,用木炭條畫素描,徐院長對低年級的同學用好紙作畫是一種批評,因為我們都知道他自己學畫是十分節省的,一張紙一點油色都要物盡其用,絕不可浪費,而且他也一再闡述,好的藝術不在材料的好壞。

記得有一次在禮堂展出全校老師的作品,齊白石是我們的名譽教授,他的作品也參加展出。徐悲鴻院長曾指著齊白石一小幅山水冊頁, 給我們講道:「這幅畫是用草紙畫的(當時民間手制草紙,可包裝東西,也可做手紙用,價格極便宜),你們看那幾筆水紋多生動,讓你看了頭髮暈,很強的動感,我認為這是神品,此畫是我收藏的。」

可能是1950年前後, 學校禮堂舉辦解放區一批畫家的作品展覽。徐悲鴻院長十分興奮地在他所喜歡的作品前向師生們講解,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王式廓所創作的套色木版畫《改造二流子》前分析其藝術處理,此畫不過16.4厘米×25.6厘米,而徐院長竟與17世紀西班牙油畫大師委拉斯凱茲相提並論,使我十分驚訝他對解放區版畫藝術的重視。聯想他1942年在重慶激情洋溢、極其高度地評價根本不認識的古元的木刻版畫,又不能不令人敬佩。他一生愛才愛藝術的事例太多了。

3

夢底波濤

《夢底波濤》是楊先讓先生對民間美術思考、梳理、總結的結晶。楊先讓曾在中央美院主持年畫、連環畫系,創建「民間美術系」,他把民間藝術提升到學院體系中觀察、學習、創作……短短數年之間,就培養出了徐冰、陳文驥、呂勝中、韓書力等藝術大家。更是帶隊十四次走黃河,在豐富的民間土地上挖掘出庫淑蘭、蘇蘭花、潘京樂……可謂重新書寫了美術史。

選自《夢底波濤·庫淑蘭的藝術》

我所了解的一些農村婦女剪花能手,大都是民俗傳統剪紙的高才,不能說她們沒有創造性。如山西新絳縣近九十高齡的蘇蘭花,她表現的是戲曲情節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活動。河北磁縣八九十歲的張樹梅的戲曲人物也很感人。陝北、甘肅幾位老年婦女剪紙能手等,她們的作品都有特色。但是庫淑蘭卻走出了一個自我藝術創造的新境界,明顯與其他民間藝術家拉開了距離。她站得更高,靈性更神奇,自信力更強,藝術的感染力更大,她不愧是大師國寶級的人物。庫淑蘭秉性潑辣達觀,她能幽默人生,她自編自唱自己的身世苦樂。她忘我地投入藝術創造。她緊緊抓住了一個既偉大又永恆的主題,歌頌勞動婦女的神聖價值,其中包含純潔的母性情愛,她不厭其煩地反覆去謳歌這一主題。她在藝術創造面前,將生活中的苦痛置之度外,她完全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之中。她盡美化之能事將女性奉為至聖。她讓自己創造的女性,或曰「剪花娘子」,頭戴花冠,身著霞帔,神聖的陰陽合體葫蘆形為身子,坐在象徵女性陰性藝術造型的蓮花座上,周圍襯托著日月星辰和繁花似錦,是那麼聖潔。

庫淑蘭不同陝北洛川農民畫家馬秀英,經常將自己的老漢表現在畫面之中,並且美化自己的老伴,身被瓜果花朵裝飾。庫淑蘭沒有那份感情,她生活中缺少的正是愛情的滋潤和老漢的溫情,因而她畫中大都是仙女般的女性。雖然也有牽棗紅馬的情郎哥,有青年後生們,但那是理想的化身,是紅男綠女的搭配,不是現實中的「他」。庫淑蘭的藝術是自我陶醉,是無我境界,是神交,是天授,是心靈的異象再現,是真善美的體現。她表現十二月景色也罷,表現空空樹也好,表現雞鳥、獅虎、瓶花、壺碗、香煙不斷,等等,都是圍繞著一個婦女對生命的歌頌。

庫淑蘭的藝術語言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結晶,雖然神奇卻可理解,是濃烈的民間化了的藝術,是前無古人的創舉。

4

我為主

《我為主》講述了去國前後的楊先讓對藝術本體性的思考。如同一個赤子,楊先讓以一個「旁觀者」「他者」的姿態超然地、敏銳地觀察著西方藝術,對比著中西方藝術的異同,也注視著在西方的華人藝術家。他認為藝術無須低人一等、妄自菲薄,更不必一味仰望迷信西方,乃至喪失自我。「我為主」便是其中精神所在,溫家寶總理在與他的通信中也強調了這三個字。

選自《我為主·繪畫藝術》

我們除開壯觀的宗教藝術如敦煌、雲崗、龍門、大足等石窟藝術外,而只由歷代留名的捲軸專業畫家的作品中,即看到從晉代顧愷之,唐宋代的顧閎中、閻立本、夏圭、馬遠、吳道子、李思訓、李唐、蘇軾、趙佶、張擇端、蘇漢臣、米芾、朱友仁父子,元明代的趙孟 、沈周、倪雲林、唐寅、徐渭,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到民初的吳昌碩、任伯年、 黃賓虹、齊白石,以及現代的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吳作人、李苦禪、李可染、葉淺予、蔣兆和等名家,真是人才宏偉,萬紫千紅。一條清楚的繪畫脈絡,那就是從工筆重彩到寫意的演變過程,它同書法的演變由工到寫是一致的。它們各自的演變都有所不同,又互有聯繫,並自成體系。在繪畫的演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水嶺是宋朝的蘇軾(東坡),舉起了針對宮廷畫院的在野派,即後來被認為的「文人畫」派。他們偏重抒發胸中之意氣,有感而寫,有情而畫,看似抽象,但是絕非無的放矢。他們集詩文、書法、金石、繪畫於一體,把的繪畫藝術推向了另一高超天地,從此多少文人雅士投向了這一門庭,影響深遠,包括對外影響到日本、朝鮮等國的繪畫藝苑。

在蘇軾之前,繪畫寫人寫事寫景寫情,基本上詩句文字不入畫,多者落一名,少者蓋一章,或書印皆無。到後來的繪畫,書、詩、印、畫缺一不可,否則即非完整之作,因而充分發揮了文人的藝術才能。它要求畫家的文學修養、書法的精緻、篆刻的情趣、筆墨的功力、意境的深遠,達到完玉全璧之境界。

我們在欣賞或鑒定一幅畫的優劣時,必然從它的詩詞意境、書法筆墨、章法取捨、設色安排、印章考究上去評定。所以人們常常可以從作者的書法功力上,以察其筆墨水平,從詩句的優異上而觀意境之高低,不可想象一位畫家只會作畫,而落款書法由別人代題(圖章可由他人刻制),那必然被傳為笑柄。

學畫者必先學詩文,同時練書法,練書法以加強筆墨上的功夫。畫一筆一墨必須做到胸有成竹,然後才可落墨下筆。畫的紙是選用宣紙,尤其生紙吃水性極強,塗改不得,一筆上去即定型,因此功夫全在畫家的手上,往往大小寫意畫,都是一氣呵成。

西洋之油畫,也講筆觸,但它要求的是整體效果,只從一筆一畫中看不出水平,而畫卻不同,同樣一筆一畫,功力之高下明顯可辨。既然如此,就要求畫家筆墨講究,用筆用墨要適可,畫即是寫,寫即為畫,揮筆自如,筆筆又在規矩中,含糊不得。由此人們常曰:書畫同源。

楊先讓文集

(全四冊)

楊先讓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11月

ISBN 978-7-5495-8926-5

定價 178.00元

相關信息請瀏覽「閱讀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