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沈伯俊: 三國文化的中心在四川

諸葛亮畫像。繪圖/楊仕成

學者談名人③

「你去菜市場隨便問個賣菜的,你問她管仲是誰?她估計要愣到那兒。你問她曉得諸葛亮不?她肯定要罵你太看不起人了。」

四川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三國學」專家沈伯俊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每每講課講到三國文化在民間的影響時,總喜歡舉這個例子。

三國,東漢到西晉之間一段不足百年的過渡時期,在華夏五千年歷史中,不過短短一瞬間。但一部文學作品,讓這動蕩的百年成為民眾最耳熟能詳的一個歷史時期。其中主角之一,蜀漢王朝之主劉備,更成為古代老百姓長久以來對於「明君」想象的化身。

「民間傳說、通俗文藝強化了這種印象,反過來這種印象又加強了傳播,這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沈伯俊認為,在這個過程中,衍生出了以三國歷史為源,以三國故事的傳播演變為流,以《三國演義》及其諸多衍生現象為內容的綜合性文化。這個文化的中心就在四川。

《三國演義》有筆誤

「直到費禕(蜀漢中期執政大臣)死以前,劉禪表現還是不錯的。」沈伯俊說,「大家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他在位四十一年,大部分時候只是比較平庸,不是昏君。庸主與昏君,這是兩回事。」問題就在於,只要《三國演義》沒有寫的,大家就不知道。

《三國演義》是小說家羅貫中在元末明初,綜合史傳文學和通俗文藝,創作的一部章回體小說。清初毛宗崗父子曾參照史實進行過增刪,近代研究者也對它的幾個版本不斷進行修訂。其中,最著名的校注本就是沈伯俊的校理本《三國演義》,被學界同行稱為「沈本」,被譽為「當代最好的《三國演義》版本」。

在沈伯俊校勘的時候,他發現書中諸如歷史人物年齡誤差、名物描寫前後矛盾等問題非常多,這樣的「技術性」問題,沈伯俊校正了八百多處。

但沈伯俊校勘僅限於作者無心的筆誤,或者後來傳抄、刊刻中出現的錯誤。不觸動羅貫中的歷史觀,不損害作品的藝術價值,是沈伯俊的原則。《三國演義》畢竟不是史書,而是一部小說。

拿呂布的象徵「方天畫戟」來說,根據沈伯俊的研究,《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和《後漢書·呂布傳》都沒有直接寫明呂布用什麼兵器;《後漢書·董卓傳》有過一個側面描寫,講呂布「應聲持矛刺卓」,說明呂布慣用的兵器可能是矛。

「青龍偃月刀也是《三國演義》送給關公的禮物。」沈伯俊笑著說,關羽斬顏良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但根據史書記載,關羽使用的應該也是當時最常見的馬上兵器——矛。「《三國志·關羽傳》記關羽斬顏良,說得很清楚:『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這個『刺』,顯然不是用刀,應該是矛。」

此外,成都武侯祠劉備殿兩廊的十四尊蜀漢文臣、武將坐像的雕塑依據,基本來自《三國演義》和三國戲的描述,因為史書對這些人物幾乎沒有相貌記錄。

「尊劉貶曹」的演化

沈伯俊在省社科院的專業是研究古代文學。他指出,歷史上的三國文學,把漢末的建安文學算在內,是以「三曹七子」(曹操、曹丕、曹植與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作家群。此外在三國時期湧現的書法家鍾繇、數學家劉徽也都是曹魏的人物。甚至作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曹魏還產生了一個新的哲學流派——玄學等等。

《三國演義》的基本歷史框架依託的是二十四史之一、西晉四川歷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但陳壽的記述是以魏為正統,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以蜀漢的興亡為主脈。

據沈伯俊介紹,唐朝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對魏蜀吳三方還沒有突出的偏向。宋以後,由於民族矛盾激烈,百姓開始將蜀漢視為漢族政權的代表,把忠義仁厚的劉備看是做明君的化身。

到北宋晚期,至少在民間已經形成了「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的「尊劉貶曹」傾向。元末明初,《三國演義》在這樣的社會輿論影響下誕生。

民間樸素的「正統觀」通過通俗文藝得到強化,而通俗文藝的傳播又進一步推動了民俗的發展。

三國武將關羽是歷史人物被神話的一個典型。歷朝歷代無數名將,獨尊他為「武聖」;他幾乎沒有詩文傳世,卻有人編「關公全集」。在明清時期,下到田間地頭,上至朱門高台,無不誠心信奉,朝廷還將他追封為大帝。到了清朝關帝廟數量甚至超過了孔廟。「按朝廷的封號,他的地位比孔子還高,孔子的最高稱號是文宣王,而關羽是關聖大帝。」

而諸葛亮則由一個短暫歷史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上升到忠貞智慧的代表,成為千百年來知識分子憧憬的人格典範。文學家鄭振鐸甚至認為《三國演義》就是「諸葛孔明傳」。

就這樣,以歷史為源頭、以小說文藝以及民間故事傳播為流、以文藝衍生品為內容,形成了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沈伯俊將它命名為「大三國文化」。

三國勝跡在四川

研究「三國」36年,今年71歲的沈伯俊依然覺得三國文化是無盡的寶藏。

近代究竟根據《三國演義》改編了多少文藝作品,沒有人統計過。單上世紀90年代,沈伯俊就曾擔任過《三國》廣播連續劇總顧問,參與了《三國》連續劇以及系列電影《三國演義》(因故未能完成)的創作。而近來國內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遊戲等更是花樣繁多。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故事在海外,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也擁有眾多擁躉。搜索網路對「三國志」的定義,就有超過10個衍生義項,其中半數都是日本製作的漫畫、動畫、遊戲等次生文化產品。

而三國的主脈蜀漢是這個文化圈的中心。「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文化的重心在曹魏。」沈伯俊告訴封面新聞,「但是,隨著大三國文化的形成,劉蜀處於中心地位,三國文化中心也就轉移到了四川。」

在舊時蜀中民間川劇、評書、清音、竹琴、金錢板等曲藝門類中,三國故事是最大宗的題材。民間文藝的繁盛,帶來民眾對三國題材的熱衷。迄今為止,四川還遺存了大量的「三國勝跡」。如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武侯祠、諸葛亮維護過的都江堰、成都市區的九里堤遺址,還有三義廟、子龍家廟、馬超墓、嚴顏殿等等。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何晞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