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再沒有那樣一個天才,寫出那樣的中國 | 聽白先勇講《紅樓夢》筆記之一

昨天晚上聽白先勇講《紅樓夢》的第五期,我久久不能平靜,最後讀了一篇他在《樹猶如此》中的《紀念亡友王國祥君》,我哭成淚人,才終於釋放。

白先勇老師講《紅樓夢》,到底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我沒聽過別人的,對白先勇老師也不了解。但我讀過幾遍《紅樓夢》,僅僅從他在導讀里說「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讀《紅樓夢》都有不同的體驗」,我就深有共鳴。然而奇怪的是,為何會有共鳴?我並不十分喜歡賈寶玉,也沒有十分喜歡林黛玉或薛寶釵,說喜歡史湘雲、王熙鳳,都談不上。那我究竟為何會喜歡《紅樓夢》?為何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想捧起再讀一遍?白先勇告訴了我答案。

在「豆瓣時間」目前已放出的六期內容里,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期和第五期。第四期,白先勇講曹雪芹家族;第五期,講《紅樓夢》第一回,連帶講到甄士隱和賈雨村。其實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包括在中學接受語文教育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家的大致情況,石頭是怎麼來的。然而白先勇講了什麼?

白先勇從創作寫小說的角度去談,從宗教哲學的角度去談。這是我從未聽過的角度。

過去我們談到《紅樓夢》,語文課本里講「反封建」,電視《百家講壇》里講考據。大家關心的是故事本身,關心的是它與當時社會環境的聯繫。關心賈寶玉如何反叛,究竟愛的是林黛玉還是薛寶釵;關心《紅樓夢》里寫的食物禮俗,對應了當時怎樣的景象。然而沒有人從曹雪芹創作的角度去講解,更沒有去談它與整個文化的聯繫。但在白先勇這裡,無論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我都聽到了耳目一新的答案。

從宏觀來說,白先勇在導讀中說了很重要的一句話,「《紅樓夢》是整個文化的集大成者。」包括他談到《紅樓夢》對他的影響,「《紅樓夢》是我的文學聖經。」——一位八十多歲的作家,談到《紅樓夢》,用這樣重的字眼去講,這引起了我的好奇。

作為一般讀者,我們過去是如何定義《紅樓夢》的?我們只是覺得,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說,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如何是「整個文化的集大成者」?我好奇白先勇對這個論點的具體論證。

從微觀、創作的角度而言,白先勇將《紅樓夢》稱為自己的「文學聖經」——這又是何等重要的地位。對一位作家而言,一部小說夠他受用終生,被他封為聖典。然而他並不考據「紅學」,他只創作小說,研究戲曲,他從曹雪芹那裡學到了什麼?我愛好寫作,我當然好奇白先勇如何學習這本經典。

除此兩點理由之外,白先勇還說了一句話:「讀過《紅樓夢》的人和沒讀過《紅樓夢》的人,人生境界是不同的。」

如果你讀過《紅樓夢》,不要覺得自己境界就有多高。如果你沒讀過,也先不要生氣。你要了解下他為何講了這樣一句「刻薄」的話,以《紅樓夢》來定論一個人的人生境界,我從未聽過這個說法。

以上三點,構成了我聽白先勇講《紅樓夢》的理由。是他本人的說法,引導我聽了下去。

我用豆瓣贈送的10元優惠券, 又用118元付費了整個音頻節目后。我聽了第一期,就覺得這是值得的。白先勇幫我迅速建立了另一座橋,一座我從未想過會這樣通向《紅樓夢》的橋。而我在這座橋上,看到了別樣風景。

他說曹雪芹是這樣一個人,一個藝術家、一個敏感的文學天才。

他說《紅樓夢》是這樣一本書,在文化發展到最巔峰的時候,它以詩詞歌賦、戲曲、神話、寓言等各種文體,以一個完整的故事,集中記錄了文化最巔峰時的狀態。

從那個時代以後,文化往下坡路走。無論文學、繪畫、瓷器……種種藝術形態,都是如此。而曹雪芹恰好是一個通曉詩詞歌賦、通曉繪畫戲曲的文學創作者,他以自己敏感的心和非凡的筆力記錄了所觀察的周遭,一個時代,一個家族的興衰。他創作了氣勢恢宏的景象,無數個人物,在他筆下「撒豆成兵」——其中無數個文學典型,如今都不可被顛覆。當我們想到鄉下人時,第一想到的是劉姥姥;當我們想到貴族老太時,第一個想到的是賈母。而在文學史上被創作的如此多人物中,曹雪芹創作了數個典型,僅寫女人,就不止「金陵十二釵」十二種。難以想象通常一部以一兩個人物為主導的小說里,能有如此多鮮活的人物。只要你蓋上他們的名字,僅僅看他們說的話,就能猜到他們是誰。這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地方。

而曹雪芹本人的經歷,恰恰也同文化一脈相承。《紅樓夢》的主題是興衰,中華五千年,多少帝王將相,多少時代人物,多少家族,被歷史的車輪碾過。曹雪芹經歷了一個家族的興衰,他講的是這整個歷史中的一個典型故事,也映照了我們的歷史。

但我想通常讀者並不關心曹雪芹講的是如何宏大的一段歷史,他是講了一個故事。講了一些人,在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事。可我們為何會對那樣一個故事有深深的震動?我們並未經歷過那樣的繁華,也沒有經歷那樣的速朽,我們也不如賈寶玉多情,不如林黛玉多愁,但我們為什麼會被那些人物震動?這是我一直好奇的問題。當白先勇說到人的宗教和處世哲學,令我豁然開朗。

白先勇說《紅樓夢》為何有如此高的地位,因為它不僅是一部小說,它有崇高的立意,它講了人所信仰的三種處世哲學:儒、道、佛。《紅樓夢》從一開始就把佛和道引入,一個和尚,一個僧人。一個石頭下凡歷劫,以「情」為宗教,經歷人世后復歸佛道。入世、出世的過程,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一生都要面臨的矛盾和緊張。它也是我們文學的起因。

與《紅樓夢》相似的是,十九世紀的俄國文學,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作家創作的小說為何能成為經典?因為他們同樣把故事提到了宗教的高度。《紅樓夢》講的儒道佛,俄國文學講基督教的博愛。宗教中的人文關懷, 對芸芸眾生的悲憫之心,將一個故事提升了高度。在《紅樓夢》中,你看不到一個特別壞的人物,也看不到一個沒有缺點的好人,因為人性就是如此,曹雪芹用一顆悲憫的心去看待人世,因此在他筆下創作的人物,複雜、性格鮮明,令我們心有戚戚焉。他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自己的困境、有自己的追求。賈雨村追求功名利祿,賈政奉行儒教的禮法,賈敬明明有世襲的爵位卻偏愛道教,一心煉丹;王夫人講法家,賈寶玉最後歸佛道……每個人都有自己信奉的一套原則。而曹雪芹不做評判,孰優孰劣,孰高孰低,但在他的心底里我們能看到他的理想,他渴望歸去,正如賈寶玉來紅塵走一遭,最後跟著和尚和道人離開紅塵。我們知道曹雪芹有他自己的答案。

白先勇講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三個階段:年輕時,相信儒教的一套規則, 要入世,追求功名利祿;中年時,遇到一些困境,或職場失意,或情場受挫, 被道教一點撥;年老時,佛教來化解終極的愁苦,令人看淡一切。「白茫茫一片真乾淨」——這是《紅樓夢》最後的結局,也是每個人到末年都會有的感觸。

這番註解不禁令我想到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寫的,整個文化,從上古時代到明清近代,我們為何會在幾百年、上千年前的唐詩里讀出眼淚,為何在敦煌的壁畫前感到輕盈和美,為何念念不忘一首宋詞,為何在清朝的一個花瓶前駐足?因為千百年來的興衰影響著我們對人世的看法,我們對各自人生的不解難題,聯繫著過去的人同樣的困苦。不管他是一個畫家,還是一個帝王,他們都會面臨時間的逝去,面臨自己永遠解不了的人生命題。因此即使如此久遠的時間過去,我們仍能在當時的人的歌詠和手藝中感到同樣的美與哀愁,感到同樣的悔恨惋惜。那一點共有的美學共鳴,可能是我們每個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而在白先勇中的眼中,《紅樓夢》將這文化基因放大到了極致。

當講到哲學時,我們才能明白,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這部小說的本質是什麼?是一個關於情和愛的故事嗎?是一個關於貴族衰敗的故事嗎?當然不僅如此。我們能從諸多人物身上讀到自己的人生那一面,繁華得意時,金榜題名時,風光嫁娶時……在《好了歌》中所講的一切俗世美好,功名利祿、妻室子女,普通人所追求的美好一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了」字——「好便是了,了便是好」,沒有永恆的得到或擁有,時間告訴你的就是不斷逝去。

當白先勇用甄士隱和賈雨村的楔子講到這段時,我是備受觸動的。賈雨村是一個書生,甄士隱是一個小康人家的主人。這是人的生活典型。我們年輕時積極求學,求功名;到了小康后,卻渴望歸隱。賈雨村從無到有,甄士隱從有到無。一個積極入世,一個追求出世。這兩個人也許就是我們心中的矛盾化身。可《紅樓夢》里說什麼?「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連曹雪芹也解不了的題,他只能用兩個人來隱喻——假語村言,將真實隱去。到結尾處賈雨村和甄士隱再相逢,不知道你還有沒有自己的答案?

說到這裡我忽然明白為什麼我們能從《紅樓夢》中讀出千百層含義。年少時第一遍讀,我讀的是一個故事框架;大學時我第二次讀,讀的是母語的美好;初入職場時我再讀,讀的是對人生轉折時的一點困惑。也許我當時並不解,但當白先勇說出來時,我忽然意識到,我讀《紅樓夢》並不是要讀簡單的一個故事,我也不是想看它有多繁華,多速朽。我讀的是一面鏡子。一面鏡子告訴你,所有事物終將逝去,「呼啦啦如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小時候把寶玉的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挂」掛在嘴邊,到了而立之年可能才能一點一點拆解其中的辛酸味。我自己所經歷的一刻繁華、一刻剎那一無所有,又何嘗不是這種感受?

而回到創作的角度,白先勇講曹雪芹用十年時間寫一本小說。也是我去年自己從事寫作才忽然意識到,一個人要在十年裡窮困潦倒地堅持創作一部作品,有多艱難。不為功名,不為寫作帶來的一切利祿,想象一個繁華落盡的人在北京的小院里喝粥賒酒度日,卻在故事中留下辛酸淚,寫下荒唐言,借故事中的人物道出自己的心聲——想到這裡,作為寫作者的我也不免流淚。

但白先勇比我們有更多的敏感,因為他的生世,他的閱歷,他所經歷的人生,他的創作,都比我這樣普通的讀者、作者要更豐富。他為何說曹雪芹是一個細膩敏感的人?因為他也如此。為何他能用心體會到那位作者的心,替他講出他沒有講出的話?因為他也像他一樣細膩悲憫。這是我昨晚讀了白先勇寫的《紀念亡友王國祥君》后恍然大悟的。從他寫作的態度、處世待人的態度,我理解了他為何如此痴迷《紅樓夢》。 正如白先勇感謝有曹雪芹這樣一個天才,寫了這樣一部小說。我也感謝有這樣一位大師,用畢生心血去解讀一部經典。他在《紀念亡友王國祥君》中提到一個細節,他陪王國祥共戰病魔,在美國那段時間,只要王國祥的身體尚可,他們就會苦中作樂。他說「我一生中從來沒看過那麼多大陸港台的『連續劇』,幾十集的《紅樓夢》、《滿清十三皇》、《嚴鳳英》」……我想那時他是快樂的,也是憂愁的。他陪著王國祥度過的最後一段快樂時光里,《紅樓夢》是他珍藏的回憶。

如今想來,這樣一個度盡繁華劫難的老者已經八十歲了,所有珍重的人已經逝去,所有的故事也都留在心中,而一部《紅樓夢》能成為他的慰藉,令他有那麼多的話說,我想也是這位老者、創作者、一個好好過一生的人一生所感。

他說「讀過《紅樓夢》的人境界是不同的」,我忽然理解了。

寫到這裡我並不是想為白先勇做多大的註解。有人說他收費講課,我很憤怒。我想聽他講20分鐘的《紅樓夢》,勝過我們讀多少書。用一期幾毛錢換他的一生智識和見解,那是我們的榮幸。

待到斯人已逝,你會發現世上已經沒有人能講出那麼好的東西。正如白先勇感慨,再沒有第二個天才,能寫出那樣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