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土木堡之變:轉折點居然是于謙?

「是我嗎?」

當然 不是! 我們有文化的人都知道,這裡指的是明朝名臣于謙。

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為什麼說于謙是土木堡之變的一個轉折點,以及力挽狂瀾的北京保衛戰細節。

土木堡之戰結束了,但明帝國和蒙古人之間的交鋒還遠未結束。十七日,瓦剌軍簇擁著明英宗來到宣府鎮城,以期克城或者攫取巨額利益。但也先沒想到的是,瓦剌派人到宣府西城角答話時,卻受到了城頭上明軍火器的「熱烈歡迎」,使者根本無法靠近。此後,瓦剌轉而到達宣府鎮城南門。

這裡對南門做一些說明。在洪武年間宣府鎮城拓城時,南邊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成祖舉兵靖難,谷王隨之南下時,為防不測,封堵了宣德、承安、高遠三門。故正統年間也先來到的南門當為昌平門,昌平門外還建有周長四里的「南關」。

此時的瓦剌軍,無論士氣還是人數,都大大超過了宣府鎮守軍,而性格桀驁好鬥,有著打殘大同鎮、擊敗土木堡明軍戰績的也先也顯然並不是一個「和平使者」。也先從西城角轉到南門,講和而不攻城,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手中有明英宗這張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考慮到了宣府鎮城西和城南有河流流過,不利於攻城和布陣,此時明軍準備充分,若瓦剌軍強行攻城,將會損失巨大。

帝國邊防線上的名臣與勇將

這裡對南門做一些說明。在洪武年間宣府鎮城拓城時,南邊有昌平、宣德、承安三門。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成祖舉兵靖難,谷王隨之南下時,為防不測,封堵了宣德、承安、高遠三門。故正統年間也先來到的南門當為昌平門,昌平門外還建有周長四里的「南關」。

此時的瓦剌軍,無論士氣還是人數,都大大超過了宣府鎮守軍,而性格桀驁好鬥,有著打殘大同鎮、擊敗土木堡明軍戰績的也先也顯然並不是一個「和平使者」。也先從西城角轉到南門,講和而不攻城,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手中有明英宗這張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考慮到了宣府鎮城西和城南有河流流過,不利於攻城和布陣,此時明軍準備充分,若瓦剌軍強行攻城,將會損失巨大。

也先到達南門以後,對城內守軍說有明英宗的聖旨,命令楊洪等人打開城門接皇帝回城。在瓦剌大軍壓境的情況下,讓明軍打開城門的目的十分明顯,明軍肯定不會答應。但是明英宗畢竟在城外,於是明軍回復說:「如今天色已晚,我不敢擅自開門。這城池軍馬是爺爺(指皇帝)的,楊洪也出去了,不在城裡。」這兩句話極有講究。首先是因為時間已晚,按照城禁,不許開門,況且天晚看不清,無法證實皇帝就在軍中,這就為自己不迎接聖旨開門做足了理由;再者,若聖旨是真,守軍守的是「皇帝的城池」,敵方兵臨城下,斷無開門丟城的道理;最後再祭出一招:楊洪不在城裡,守軍無權開城。這三板斧下來,聖旨也成了廢紙。硬的不行,軟的亦無用,且此時天色已晚,不利於攻城,也先無奈,不再駐紮,隨即西行,往大同去了。

◎楊洪畫像

八月二十日,瓦剌到達大同東塘坡上,明英宗寫信送入城中。二十一日,明英宗派遣忠勇伯到城下,但是大同守軍依然不信。最後,明英宗只能讓袁彬騎馬來到城下。袁彬以頭觸門大叫,並以駕牌為信,才被明軍接入城中,併入見廣寧伯劉安、都督郭登等人。守將一番討論后,劉安出城面見明英宗,慟哭而返。既然守軍確認了明英宗確實在也先營中,便無法像宣府鎮一樣打發瓦剌走人。於是大同只得奉明英宗聖旨,取銀一萬五千兩,送給了也先。

嘗到了甜頭的也先在九月二十八日再次帶著明英宗來到大同城下。當時郭登命令部下在城上悄悄放下月城閘板,打算率壯士突襲,迅速將明英宗救回,但是此舉被也先察覺。於是也先又轉到南門,讓大同城中的首腦出城面聖,但是大同城並沒有同意,只是向被俘的皇帝獻了羊酒等物,也先見大同守軍亦是軟硬不吃,再也撈不到什麼,遂往紫荊關而去。

也先兩次兵臨大同城下,為何第一次守軍給予銀錢,而第二次就採取閉門不納的態度?其中又有什麼隱情?

早在也先第一次來到大同城下時,明英宗就派遣忠勇伯到城下喊話。他喊的是什麼話呢?這在袁彬的《北征事迹》中並無記載,但是卻被《國朝獻征錄》記錄了下來。也先要求金幣數萬,並承諾只要給錢,就送還明英宗,然而郭登始終閉門不納。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忠勇伯就已經要求明軍拿錢贖明英宗了。郭登是一代名將,當然不相信這種鬼話,但明英宗卻是單純的,他無疑相信了也先的鬼話。因此,面對郭登的拒絕,明英宗驚惶地說:「我與郭登是姻親,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可見,明英宗非常心急,他愚蠢地相信了也先的話,然後竟還拿出姻親關係而不是君臣大義來打動郭登,實在讓人啼笑皆非。郭登當時的回復和宣府的楊洪有異曲同工之妙。郭登說道:「我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啟城門。」郭登站在固守祖宗基業的道德制高點上,巧妙地回絕了明英宗。有臣如此,固為國家之幸,但是當有君如阿斗,那就是諸葛亮在世,也斷無扭轉之理。忠勇伯無功而返以後,明英宗竟然又派遣袁彬來城下喊話,其內容無疑與忠勇伯相同。情況到了這個地步,只能讓人徒呼奈何。明英宗的第二次遣人終於有了效果。廣寧伯劉安、給事中孫祥、知府霍瑄無法無視皇帝在城外這一事實,紛紛出城相見。其中劉安更是不顧身邊有敵營將領,將大同城內錢糧多少悉數告知明英宗。於是被「回家」這一許諾燒壞了腦子的明英宗「慷慨」地將一萬多銀兩以及衣物等送與也先。結果自然是錢到了,人卻沒有回來。

◎復原后的大同城牆

另外,根據記載,二十二日晚,明軍的偵察兵「夜不收」曾成功滲透進瓦剌核心營地,欲解救明英宗回城,但又因為明英宗怕死而作罷。此時也先移營貓兒庄,暫時離開了大同城,吃了啞巴虧的劉安等人自然無法再主導大同城的軍事策略,於是郭登積極備戰,打算武裝奪營。郭登秘密招募死士,曉以忠義,並承諾如果成功將皇帝奪回,皇帝定會將他們封為侯爵。經過這麼一番講話,招募的死士紛紛摩拳擦掌,士氣大振,願以死報國。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九月二十八日,也先第二次來到大同城下,郭登剛要率壯士出擊,竟然有人將此絕密信息透露給了也先,以至於也先匆忙拔營。也先在此期間根本就沒有打算放明英宗回城,而且將把皇帝「送回大同城」改為了「送皇帝南歸」,顯然是想如法炮製,在其他各處效仿大同之事撈取錢財。

總之,也先第一次兵臨大同,城中主要將領不聽約束;第二次兵臨大同,又有人泄露機密消息。被從前坑到后的郭登不禁大慟:「駑材果敗吾事!」而從不久以後劉安「借他故」還京師可以看出,連番壞事的人很有可能就是這位庸才劉安。

由宣府和大同兩地的事來看,對待貪婪的敵人,一旦示弱,將是噩夢的開始。唯有一開始便堅定決心,心存決不投降、決不妥協的信念,才有可能讓敵人不敢輕視你,懼怕你,並最終離開。

瓦剌軍隊在宣府鎮城下碰壁的同一天,也就是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七日,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入北京,京師大震。次日,皇太后命令明英宗的弟弟郕王——後來的明景泰帝朱祁鈺監國。在最初的慌亂中,明帝國中央政府並沒有很快拿出統一的決策。郕王命令群臣商議戰守方略,侍講徐珵夜觀星象,認為星象有變,京師應當南遷。就在大家莫衷一是的時候,如中流砥柱般的名臣出現了,他就是于謙!

于謙厲聲呵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接著請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自此「人心稍安」。隨後,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是土木堡之變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是明帝國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開始。其實如果當時明帝國南遷,則會正中瓦剌的計謀。因為也先確實有攻佔北京之意。《明實錄》載,大同總兵官都督同知郭登奏:送自虜中還者白叵羅至京,言也先會眾議云:「北京已立皇帝,要領人馬來交戰,終無講和之意。我今調軍馬再去相殺,令彼南遷,與我大都。」而也先得知明帝國毫無講和意圖后,當即調集兵馬,打算「再去相殺」,迫使明帝國南遷,恢復故元大都。

在也先調兵遣將,攢著勁攻打北京時,明帝國唯一要做的就是和也先在時間上賽跑。面對慘敗以後軍政殘破的形勢,明帝國要趕在也先入犯京師以前做足準備。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明帝國沿邊的將士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忠勇」二字,為北京的備戰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也先自大同東進以後,於十月四日到達紫荊關北空地。五日,投降瓦剌的內官喜寧率領也先部前哨進入紫荊關北口。明軍嚴陣以待,與蒙古軍相持四天,蒙古軍一直無法突破明軍正面防線。但是,當時的紫荊關尚不完備,還有很多能通往關內的小路。加上由於明帝國建國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蒙古軍能侵犯至此,所以這裡武備鬆弛,軍士戰力不堪。土木堡之變后,景泰帝下旨堵塞山口,但是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明軍不可能將可通人馬的隘口完全封堵,紫荊關依然像篩子一樣四處漏防。雖然紫荊關先後有于謙調遣的一萬二千餘人把守,但是由於可通人馬的隘口眾多,守軍分散防守,再加上太過倉促,所以當也先攻打主關口時,守軍到達自己崗位的人還不到十分之一。也因此,在也先凌厲的攻勢下,守軍紛紛潰逃。就在這一危急關頭,山東都指揮同知韓青奮力揮舞帥旗,招得勁騎百餘,曉以忠義,僅率領百餘騎兵,縱騎馳突,與瓦剌軍大戰於升兒灣,並手刃數名蒙古軍。韓青的驍勇成功地吸引住了敵軍,引得蒙古軍紛紛來戰。韓青在亂軍之中突中流矢,卻仗劍屹然不動,居然自午時戰至申時,打了將近四個小時,而且明軍不但沒有崩潰,反而「轉戰益力」。之後蒙古軍憑藉人數優勢圍之數重,想要招降韓青,不料韓青勃然大怒,破口大罵道:「我背忠義而狥汝乎!」說罷便引刀自刎。韓青死後,右副督御史孫祥又率領未奔逃的殘兵憑關堅守長達四日。最終蒙古軍眼見無法正面突破紫荊關,便找到還未封堵的其他道路,繞到守關明軍背後。腹背夾攻之下,明軍逐漸不支,紫荊關遂破。關破后,孫祥並未奔逃或投降,而是再次督兵與敵人展開巷戰,最終因寡不敵眾,力戰殉國。韓青、孫祥二人自始至終保全了對國家的忠誠,用自己的生命為北京換來了寶貴的四天時間。

◎紫荊關長城及地勢

十月初九,也先所部突破紫荊關,至京師的路線再無一點障礙。也先縱騎狂奔,兩日行二百餘公里,在十月十一日到達了盧溝橋,這是北京保衛戰的開始。而此時的明軍,已不再是之前的狼狽之師。

從八月二十日開始,大約前後五十日的時間裡,于謙一共調整將領約六十人。因為土木堡之敗而被關入大牢的楊洪和石亨被重新起用,這二人是北京保衛戰的靈魂人物。此前,在紫荊關死戰的硬漢子韓青也是在於謙的任命下趕往紫荊關的,可見於謙看人頗為準確。

于謙的另一個措施是加固城防並在北京城外設置障礙物。明軍於城上、城垣、堞口新設門扉一萬一千有餘,沙欄五千一百餘丈,以阻擊瓦剌軍。

于謙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調兵。在五十天的時間裡,于謙一方面整頓京內殘兵,一方面調集備倭軍及河南、山東備操軍入衛,並且從通州的糧倉籌備了足夠的糧草以補給軍需。這些工作都在五十天內完成,不得不說是一場浩大的動員運動。終於,在紫荊關被破前夕的十月初八,于謙將一切安排妥當,可見孫祥及韓青的堅守是多麼重要!

當時于謙在京師九門一共部署了二十二萬大軍。總兵官武清伯石亨守於德勝門,都督陶瑾守於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守於東直門,武進伯子朱瑛守於朝陽門,都督劉聚守於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守於阜成門,都指揮李瑞守於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守於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守於宣武門,皆受石亨節制。于謙身為北京保衛戰的最高指揮者,親自披掛甲胄,曉以忠義,諸軍感泣,戰力高昂。隨後于謙又下令關閉京師城門,以示背城死戰的決心。

◎于謙畫像

(小編註:別說,兩位於老師還真有幾分相像!)

土木堡之戰以後,也先認為明軍皆不足懼,認為明軍主力在土木堡被消滅,明帝國京城旦夕可破,於是不顧攻打紫荊關后士卒疲憊,需要休整,竟然兩日急行二百公里,讓瓦剌鐵騎人困馬乏,軍隊士氣受到很大影響。疲憊的也先部看到嚴陣以待的明軍,士氣更為低落。針對這種情況,「叛閹」內官喜寧再次動起了腦筋。他唆使也先讓明朝大臣前來迎駕,索金帛以萬萬計,又邀于謙及王直、胡濙等出議。但是明帝國只派遣了官職低微的王復、趙榮朝見明英宗,以示絕不妥協之意,「也先氣益沮」。和談的可能徹底破裂,戰爭不可避免地開始了。也先開始通過紫荊關向北京方向集結主力。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衛戰正式開始。戰鬥首先在德勝門外打響。也先軍先以小股騎兵窺探德勝門,於是于謙在德勝門外兩旁空房內設伏,並先派遣數騎迎戰,佯裝敗走,誘敵深入。也先軍中計,派遣萬餘騎兵直追,此時道路兩側空房內伏兵驟起,擊發神炮火器,也先騎兵力不能敵,只得撤出德勝門。德勝門之戰明軍雖然擊退了也先軍,但是明顯沒有對瓦剌造成巨大的殺傷。瓦剌在撤出德勝門以後,馬上南下至西直門。孫鏜前往抵抗,甚至手刃瓦剌前鋒數人。此後也先軍佯裝北撤,孫鏜中了也先軍的計謀,追了出去。隨後瓦剌增兵包圍孫鏜,孫鏜力不能敵,且戰且退,重新退到西直門,想要入城。但守城官程信嚴守于謙的命令,堅決不許孫鏜入城,只是命令城頭守軍發箭炮協助孫鏜。孫鏜只得抱著必死成仁的決心與瓦剌軍死斗。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最終高禮和毛福壽前來救援,不久石亨也分兵前來救援,瓦剌退兵了。

十月十五日,王敬、武興率領部眾列陣與也先軍戰於彰義門。武興以神銃列於前,弓矢短兵次之,報效內官數百騎列於後。連太監都騎馬上陣,可見明軍臨時拼湊的成分。也先軍到來后,明軍以神銃轟退了也先軍。不料敵軍剛一後退,內官報效者就為了爭奪戰功,紛紛躍馬而出。雖然臨時徵募的內官隊伍漫無軍紀也在意料之中,但是這對明軍造成了致命的傷害。因為報效內官騎兵的亂沖,也先軍見有機可乘,乘勢殺回。明軍陣破大敗,被瓦剌軍一路追逐至土城下,都督武興中箭戰死。緊要關頭,王竑與毛福壽急忙來援,也先軍眼見無力攻下北京,明軍勤王大軍又漸漸接近京師,不得已率軍退出北京地區。

以上內容節選自《明帝國邊防史:從土木堡之變到大凌河血戰》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