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故事】一位農民的綠色情懷

【沙漠經濟如何共享】

面對浩瀚無際的沙漠,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勇往直前,把自己的汗水灑向了沙漠;面對家人的百般勸說,他竭盡全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將自己的積蓄投向了沙漠;面對重重困難,他將一腔熱血獻給了沙漠。他就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爾林川村的農民盛萬忠。

盛萬忠個子不高,黑黑瘦瘦,可他卻用20多年的時間,用一雙手完成了兩萬多畝荒漠綠化,創造了令人震撼的人間奇迹。

「別人種樹能成活,為什麼我們不能」

「沙子灘平房,毛驢上了房,花錢兜沒底,吃飯倉無糧」,這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爾林川村的寫照。

那時候,村民遭受沙害,堅守著幾塊貧瘠的土地,艱難度日。就是這僅有的幾畝耕地,也不斷被流沙擠壓,如果再不治理就會被流沙吞噬。為保住耕地,村幹部號召大家治理沙地,並承諾「誰治理,這沙地就給誰」。可是,村民們都被沙漠嚇怕了,不相信黃沙可以被治理。但盛萬忠不這麼認為,他堅信可以把樹栽活,打敗黃沙,創造一個美好的家園。

1984年,爾林川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盛萬忠一下子承包了1.5萬畝荒沙種樹。氣候合適的時候,他在條件較好的地方種上柳樹苗,然而大風一過,剛栽下去的樹全部化為烏有。他沒有氣餒,再栽再吞噬再栽……雖然這樣成活率很低,但卻在荒蕪的大漠中繪就了點點綠色。

「別人種樹能成活,為什麼我們不能!」在與大自然長期的鬥爭中,他摸索出一套治理流動沙丘的經驗:層層設防,步步為營。

在沙漠中種樹,要想提高成活率,必須得有沙障的庇護,而這裡只有一種渾身長滿刺、被稱為沙米的植物可以作為沙障材料。為了固沙,盛萬忠在農閑時就去割沙米,造林前用來設沙障。無論是風沙四起的春秋,還是烈日炎炎的夏日,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下去,沙柳的面積一年年擴大,成活率從40%~50%提高到70%以上。

「讓鄉親們都富了才算富」

為了趕進度,盛萬忠一家帶著炒玉米粒和涼水,一天要在地里干十四五個小時,每天天蒙蒙亮就出門,晚上十點才能回到家。說起那時的經歷,盛萬忠長嘆了一口氣說:「那時簡直是太累了,連飯都不想吃,累得就想睡覺,有時走路就像是睡著了。」

盛萬忠與妻子每天並肩在沙地里奔波,家裡的活沒人料理,鞋子衣服沒人做,一雙布鞋要穿幾年。他們一下沙地,就把鞋子脫了,時間長了,腳下有了厚厚的繭子,「沙粒扎在上面都沒有了感覺」。

種活了沙柳,盛萬忠的經營思路開闊了。他開始試種楊樹、楊柴、紫穗槐等,經過二十幾年,投入資金14萬多元,將1.5萬畝流沙全部治理完畢。看著自己艱辛拼搏換來的綠色成果,盛萬忠心裡甜滋滋的。

「荒沙穿上綠袍袍,鹼灘上長出綠苗苗」,村裡農民的農田由於有了保護屏障,平均每畝增產150至200公斤,農民們由衷地感謝這位治沙勞模。

如今,在盛萬忠的綠洲中生長著50多萬株楊樹、沙柳、楊柴、花棒和檸條,他用這些樹的枝葉飼養著200多隻羊,十幾頭牛,由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富裕戶。

「我一個人富了不算富,讓鄉親們都富了才算富。」盛萬忠的話樸實無華。為了帶動村民致富,他把自己林地里的樹枝無償提供給鄉親們,鼓勵他們走種養結合之路,早日脫貧致富。在他的示範帶動下,烏審旗的造林大戶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到240戶,累計承包荒沙面積160萬畝,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積60多萬畝,全民林業、全社會辦林業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盛萬忠始終懷著一個綠色的夢想,未來他計劃把林地里的草、樹枝、樹葉全部加工利用,並在林地中種植沙地藥材,發展高效養殖業,與沙漠抗爭到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