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離開了微信,你會更快樂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WeDig」(id:wedig

文:張綺琳

離開了微信,你會怎麼樣?

騰訊研究院S-Tech近期發布的《社交網路齋戒實驗報告》得出的結論告訴我們:當人們離開微信一段時間后,能擺脫泛社交依賴、社交面具維持、社交被動等帶來的消極情緒。另一方面,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卻無明顯變化,部分被試也受到了「失聯」焦慮的影響。

圖片來源:騰訊研究院《社交網路齋戒實驗報告》

我們的現實生活,也確實是這樣子:

一方面,微信確實把遙遙兩方的人們連接起來:

即使你成為北漂,也依然能與身處家鄉的老友回憶「崢嶸歲月」;

旅途中一見如故的驢友,別離后也能通過微信問候;

另一方面,越聯繫、越孤獨的網路孤獨症逐漸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中:

明明相對而坐的兩人,卻依靠微信交流;

家庭聚餐,一桌人只顧埋頭玩手機,被長輩指責感情都淡了。

面對這個矛盾議題,我們不由發問,假如減少微信使用,你會更快樂嗎?

社交補償or社交替代?先看使用動機

離開微信的影響有兩面,背後是社交補償和社交替代兩個理論對微信用戶共同作用的結果

什麼是社交替代?微信佔據了人們的大量的時間,從而壓縮了現實的社交時間,個體與現實世界中的他人變得疏離,增加了孤獨感。而社交補償論則認為,微信是現實社交的延伸,是拓展社交平台的一種方式,並不能代替線下社交。

微信對社交的影響有多大?首先要看微信的使用動機。打一個比喻,對於「社交達人」和「死宅」來說,離開微信對哪位影響更大?顯然,死宅的社交會受更大的影響。

那麼,使用動機到底是什麼呢?

一般而言,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的使用動機有兩大類:信息支持動機和情感支持動機。

有的人更注重微信的工具屬性,他們藉助微信與客戶溝通、通過公眾號文章獲取新聞資訊、與難以見面的好友保持聯繫。對他們來說,微信的社交替代作用更為明顯:微信降低了維持關係的成本,讓用戶得以建立和維持一個巨大的、多樣化的關係網路,又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去維護這個巨大的關係網路,從而佔用了現實社交的時間。因此,對於這些人來說,一旦離開微信,構建在微信上的弱關係、橋接型社會資本迅速彌散,沒法很好地繼續溝通、維繫,會產生與社交圈子「失聯」的焦慮。

有的人使用微信則出自於對歸屬感、娛樂需求的滿足。他們樂於將線下好友發展到線上,注重親屬、好友、師長等基於強關係形成的黏結性社會資本。對他們來說,微信的使用是對現實關係的一種維持,彌補了線下流失的社會資本,微信的社交補償作用更為明顯。減少微信的使用對他們來說,雖然和平時交集不多的朋友聯繫少了,但因為有更多時間拓展社交的深度(強關係),反而就沒有那麼多消極情緒了。

微信對你的影響有多大:與人格特質有關

微信讓我們足不出門得以與四海交遊,極大地降低了社交成本。通常我們會覺得,微信有效促進了人們的社交行為。不過,真的這樣嗎?

研究表明,用戶線上、線下社交行為的差異和人格特質有很大關係。

如果你屬於外傾性人格,社交補償論對你的作用將更明顯:你更傾向於將微信視為一種社交拓展工具而非社交活動的替代物,更不會替代真實的社交活動。微信對你來說是表達觀點、分享信息的平台,你擅長於與好友聯繫感 情、利用朋友圈展示生活狀態,基於社會加強假設(「富者愈富」論),你在現實中受歡迎的程度將與你在社交網路上的受歡迎程度相得益彰,即使「戒掉」微信, 對你的現實人際關係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如果你屬於內傾性人格,社交替代論對你的作用更明顯:你更喜歡使用線上工具來滿足溝通需求,在線上審視真實的自我。對於內傾性的人來說,基於社會補償性假設(「窮者變富」論),個體會試圖在社交網路上營造一個受歡迎的形象來彌補線下社交的缺失,一旦「戒掉」微信,社交能力的不足亦隨之暴露,對社交關係的衝擊較大。

是否更快樂:還要看你對微信的依賴度

減少微信使用,對微信依賴度較低的個體影響有限。對他們來說,微信的使用只是現實生活的延伸,而不是創造新的關係網路,離開微信雖然使弱關係受損,但也因減少了「無效社交」,反而會更快樂。

對於微信依賴度較高的個體來說,在微信建立起來的弱關係所帶來的積極情感是暫時的,它依舊和現實生活中有分離感,比如點贊之交往往難以發展為老友。你可以吹噓自己微信加了多少個牛逼的人物,但這並不能成為你的黏結性社會資本。過度沉迷於弱關係的拓展,將會影響強關係的質量,在現實生活中的集體與社會的歸屬感會漸漸消失,幸福感降低,孤獨感增加,最終在現實人際交往中產生障礙。近年網路孤 獨症的出現也印證了這個觀點:過分地依賴網路會淡化與社會及他人的交往,從而對現實生活失去了感受力和參與感。

微信上的社交,不需要目光接觸與及時反饋,給了我們心理緩衝空間。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呈現自我,選擇何種好友在場,形成了「心理上的鄰居」——相對安全、友善的意見環境。短期來看,這種環境有利於人民進行社交拓展與表達。但如果長期依賴,則會降低現實中的社交能力。

當你開始覺得比起見面與打電話的緊張感,更喜歡通過微信與人交流時,就該警惕你的社交能力是否開始退化了。此時不妨放下手機投入到真實的社交互動中,也許會發現不一樣的快樂。

作者:張綺琳 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在讀

·········

參考文獻

◆Sabine Trepte, Tobias Dienlin & Leonard Reineck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Received in Online and Offline Contexts on Satisfac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A Longitudinal Study. Media Psychology. Vol. 18. 2015 74-105

◆Dmitri Williams.The Impact of Time Online: Social Capital and Cyberbalkanization.http://scholar.google.com/scholar?cluster=4060150324035702416&hl:=zh-CN&assdt=0,5

◆Wellman.B, Anabel Quan Haase, James witte, Keith Hampton. Dose the intenet increase、decrease or supplement social capital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45 No. 3'November 2001 436-455

◆Zywica J, Danowski J.The faces of facebookers: Investigating social enhancement and social compensation hypotheses; Predicting facebook and offline popularity from sociability and self-esteem, and mapping the meanings of popularity with semantic network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ol. 14, 2008 1-34

◆Ross, C.,et al.,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 578-586

6.Amiel, T. and S.L. Sargent,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nternet usage motive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4. 711-726.

◆Wilson K, Fornasier S, & White K.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s』: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0 173–177.

◆Thomas V. Pollet, Sam G.B. Roberts, & Robin I.M. Dunbar. Use of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Instant Messaging Does Not Lead to Increased Offline Social Network Size, or to Emotionally Closer Relationships with Offline Network Member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Vo. 14. 2011. 253-258

◆Maurice Vergeer, Ben Pelzer. Consequences of media and Internet use for offline and online network capital and well-being. A causal model approach. Computer Mediated and Communication. Vol. 15. 2009. 189–210

◆Kim, J., LaRose, R., & Peng, W. Loneliness as the cause and the effect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2009. 451–455.

◆卜巍巍. 基於強弱關係的SNS用戶參與行為對社會資本獲取影響的實證研究[D].青島大學,2014.

◆張嘉寧. 外傾性對社交網路使用動機與發布行為關係的調節作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

◆姚琦,馬華維,閻歡,陳琦. 心理學視角下社交網路用戶個體行為分析[J]. 心理科學進展,2014,22(10):1647-1659. [2017-08-14].

歷史上最有名的圖片編輯去世了

推出過「生活大爆炸」的老牌媒體革了自己的命

國外的媒體同行,收入究竟咋樣
投稿、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