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3種思考方法,讓你比90%的人更高效

|沙龍精選自圈外(ID:iquanwai)

文|孫圈圈

著名哲學家愛茵•蘭德說:「財富是一個人思考能力的產物。」我也曾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即便在諮詢公司,剛入行2年內的諮詢顧問,80%的時間可能都是在做無用功,因為他們不知道問題在哪裡,所以也不清楚努力的方向在哪裡。更遑論其它行業了。

所以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一些通用的思考方法,是可以應對所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

而下面這3點,是我總結出的一些本質的思考方法。這些方法幾乎適用於任何工作,然而,卻幾乎是90%的人所忽略的。

假如你是我,聽到圈外RISE的學員給你提建議:RISE的課程太多了,每門課程上過之後很容易忘記,能不能有個複習功能?

你會如何解決呢?先想好你的答案,再往下看。

好了,現在可以對照一下,你的思考角度處在第幾層:

第一層,自身視角。你會這樣想:對啊,我們未來有幾十門課,如果學員學了一段時間,肯定會忘了前面的內容,當然需要複習。至於複習方式,可以在產品上面加個定期回顧的功能,還可以由運營做一些活動來促進,或者,讓課程團隊出一些案例,是綜合好幾門課程的,幫助學員進行知識串聯。

按照這樣的思路,你會想出很多解決方案,然後去看哪個方案的實現成本更低,再去調配資源進行實施。

第二層,用戶視角。你意識到,需要先跟用戶澄清問題,你會問用戶:你們需要複習嗎?希望複習什麼內容,比如知識點還是題目?如果沒有複習的功能/服務,你會怎麼樣?如果咱們來個綜合案例的小組討論,你會參加嗎?

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你會更能實現用戶要求的功能/服務,從而提升學員對圈外RISE的滿意度。

第三層,場景視角。你開始思考:用戶在什麼場景下才需要複習呢?這個場景下的痛點是什麼?為了滿足這個痛點,我們在產品、運營和課程方面,都分別可以做些什麼?

實際上,只有到了這一層,你才有可能發現真正的需求,以及提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呢?因為在第二層的時候,你仍然是在讓用戶提方案,但用戶只有痛點、沒有解決方案。亨利•福特的那句口水名言說得很在理: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剛才關於複習的問題,用戶有可能是在具體應用的時候才需要複習的。

比如,他們學習了一個如何演講的課程,但學的當時不需要演講,但最近剛好需要演講了,所以才想複習一下課程,以便更好地準備。然後複習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實踐起來是有困難的,當時學習的時候因為不需要立即使用,所以以為學會了。

這樣一來,我們要改進的就不是複習的功能/服務了,而是我們的課程本身需要改進,比如增加更多的案例、讓學員之間互動,才能將學到的知識落地。

所以,只有知道了使用場景和最本質的痛點,才能真正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第二層視角滿足了用戶提出的方案,似乎可以讓用戶滿意,但只有第三層視角才能打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讓我們脫穎而出。

第四層,上帝視角。有了第三層,知道了用戶的痛點,是否就要去做呢?

未必,你還需要繼續思考: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用戶最需要的?頻次有多高?公司最近的重點規劃是什麼?改進這項功能/服務,是否是目前公司的重點?

比如說,公司最近的重點其實是企業端業務,而非個人業務。而企業課程本身就有客制化案例,學員也是學了就用,而且有更多配套服務,不存在這個複習的問題。那麼我就不需要現在做這個解決方案了。

這四種視角,對應了不同的思考層次,也就對應了不同的位置。

拿產品或者運營崗位來說,如果你能想到第一層,可以做好一個執行層的崗位,工作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如果想到第二層,可以成為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或者運營,或是優秀的產品助理/運營助理,能夠讓用戶滿意;只有做到第三層,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或者運營經理,做出讓用戶願意買單的產品/服務;而做到第四層,才可能做到總監,成為一個模塊的負責人,從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知道老闆在想什麼?為什麼老闆總是跟我想的不一樣?我覺得老闆的想法很奇怪。

那麼,你可以試著從這幾層視角去思考一下,或許會給你不一樣的答案。

去年底的時候,我發現圈外公眾號的文章打開率有下降,然後讓運營給我一個提升方案。

大家不妨想一下,如果是你,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先想好你的答案,再往下看。

第一步,當然是分析打開率下降的原因。從我的經驗來看,80%的人已經死在了這一步,因為他們直接就開始提方案了。不過這一點,相信一直看我文章的讀者,都不會犯錯。所以,你們已經跑贏了80%的人。

第二步,是找到真正的原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年底了,大家都不愛學習了;再比如,最近文章質量下降了;還有,最近發過圈外產品的招募,一些讀者不能接受商業化,等等。經驗來看,90%的人會死在這一步,也就是,找到一個自認為合理的原因之後,就開始出解決方案了。

但實際上呢?在眾多原因裡面,我們無法確定到底是哪一個。所以,以上那些看法,都不能叫做「原因」,只能稱為「假設」。記住:所有未經驗證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你的假設。而假設是要經過驗證的。

比如,年底大家不愛學習,那麼驗證方式就是:其它同類型公眾號的打開率是不是下降了?去年同期的打開率是否也會下降?甚至,百度指數「學習」這個詞,在年底是不是熱度也下降了?

這樣驗證之後,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最終出具一份有效的解決方案。

沒有「提出和驗證假設」的習慣,最終結果就是:成功不知為何成功,失敗不知為何失敗,做所有事情都跟碰運氣差不多。最後努力了半天,一點成效都沒有。

並且,經過「提出和驗證假設」這種思維方式訓練過的人,直覺往往比一般人更加準確。這樣,又能夠大大提升他的效率。

比如說,我要做針對職場人的學習課程,涵蓋思考和溝通等方面。是不是我就要一下子去開發課程、開發產品,然後去售賣呢?不是,這個試錯成本太高了。

我會這樣思考:這個商業模式要能夠成立,需要滿足的條件有很多,比如其中一條可能會是「職場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在思考方面的不足,並希望通過學習來提升。」然後我就可以去驗證這個假設,方法可以是:開個公眾號,發幾篇思考、溝通類的方法論文章,看看是否有人會讀。

本質上來說,這種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做法,其實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思維方式。

但是每跑一小步,得有一小步的成效,而不是盲目亂跑,耗費了大量力氣,最後發現自己還停在原地。

我曾經用過一個實習生,支持產品、運營包括課程的各項工作。實習了一段時間后,他跟我說:我覺得,大家做的事情都沒什麼門檻,我都能做。

我說:哦?那你覺得大家每天在做什麼?他說:你就是寫文章、分任務、開會。運營就是每天跟用戶聊天、安排活動、打雜。產品經理就是畫畫圖。好像都沒什麼技術含量啊,我在這裡要學什麼呢?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知道多少,而在於多大程度上承認自己的無知。傅盛那篇著名的文章《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里提到:處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認知狀態的人,佔了95%。

而《人類簡史》裡面也說:科技最厲害的地方是它承認自己不知道。

就好像我這位實習生,他看到的全是表面工作,但我們每個人背後的想法、思考呢?視而不見。然而,那些才是最重要的、值得學習的事情啊。

我們今天處在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每天接觸的信息量,超過任何一個古代先哲一年的信息量,但我們為什麼不如他們智慧呢?因為我們只用了眼,卻沒有用腦。看上去,我們有很多信息,但實際上我們根本沒有消化掉。如何消化、入腦呢?那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然後多思考,才能夠透過事物和信息的表面,看到本質。

最近大家都在熱議柯潔敗給AlphaGo的事情。這場戰役,輸贏並不重要,我們都知道AlphaGo一定會贏,但我們不知道的是,它會以什麼姿勢贏。在這場比賽中,AlphaGo出現了多次意料之外的走棋,這些走棋在圍棋教科書里會被認為是低級錯誤,水平再差的棋手都不會這麼走的。

但最後都證明,AlphaGo的走棋是對的。圍棋至今已經發展了2000多年,人類對它的探索似乎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然而人類還是錯了。在AlphaGo面前,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知。

柯潔說:「AlphaGo出現,很多理論都被推翻,再看以前定式變得好笑,虧那麼多目就不再是兩分。」

而願意打開心門、破除定式、向AlphaGo學習的柯潔,剛與AlphaGo對戰完畢,轉頭就去跟人類下棋了,輕鬆戰勝了韓國元晟溱九段,實現了跟AlphaGo這個最強對手下棋后的升華。

對未知領域視而不見、看輕任何一個領域,是最大的思維定式,也是我們成長的最大障礙。所以,在任何問題面前,多思考「為什麼」,別輕易接受表面的那些信息。

所以,高效工作,的確有一些通用的思考方法:

1)儘力站在上帝視角去看問題,而不是陷入問題本身

2)面對問題,需要提出和驗證假設,從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3)永遠記住自己的無知,多思考「為什麼」

這些方法並不難理解,但我們常常就會忘記,其實,能做到這些,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

比如在圈外團隊,我們每次討論任何問題,都會先腦暴出所有可能的假設,然後討論如何驗證這些假設,然後給每個人分工,各自去分析,之後再匯總,得出原因之後再確定解決方案。所以任何問題,通過兩次高效的會議都能解決。久而久之,這已經成了每個人的第一反應。

總之,如果你總是做不到這些,不妨用一張便利貼,把這3點寫下來,貼在你的電腦前面,慢慢去嘗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提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