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鏡子史話:從奢侈品到平民化

人類最早認識自己的容貌身形,是通過水麵的鏡像反射,但水面無法隨身攜帶,銅鏡的誕生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銅鏡透明度不高,鏡像清晰度遠不及水,但它體積小,方便攜帶,又不易毀損,可以長久保管。公元前3000年,埃及出現了用於化妝的古銅鏡。用金屬作鏡子,似乎是中西方古人驚人的默契。「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在南北朝民歌《木蘭辭》中,征戰的女將軍衣錦還家,端坐窗前,對著鏡子梳妝打扮。這裡的鏡子,說的就是銅鏡。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也有女史對著銅鏡梳妝的畫面。

古人將鏡的發明歸功於軒轅黃帝。相比之下,郭沫若的推斷更有道理:「普通人用陶器盛水,貴族用銅器盛水,銅器如打磨得很潔凈,既無水也可以鑒容。故進一步,即由銅水盆扁平化而成鏡。銅鏡背面有花紋,背心有鈕乳,即是盛水銅器扁平化的遺痕,盛水銅器的花紋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則變成背面了。鈕乳是器足的根蒂。」

今天,鏡面材料已被優質玻璃替代,要看古人日日使用的銅鏡,只能去博物館了。2015年3月,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古代銅鏡展開幕,86件漢唐銅鏡首次展出;緊接著,揚州博物館漢唐銅鏡展安排在清明小長假;遠在俄羅斯的一場名為「古代銅鏡魅力」的展覽同樣引人注目,30多件近代銅鏡均為該國濱海邊疆區境內考古發掘成果。只要留心近幾年的文博資訊就會發現,陝西、安徽、深圳、武漢,全國不少博物館都舉辦過館藏銅鏡特展。傳世銅鏡並不多見,各館館藏很多為考古發掘成果,藏品分佈如此廣泛,可見銅鏡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重要性。

圖為東晉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中,女史對著銅鏡梳妝。畫中鏡台為落地式,支杆插入鏡鈕中,鏡台中部設有托盤,鏡旁放置有鏡奩等物品。


從理容妝到降妖精

就目前考古發現成果,最早的銅鏡出土於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尕馬台齊家文化墓葬。1975 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墓葬中發掘出一面素鏡。這面素鏡與1976 年青海貴南縣尕馬台出土的七角星紋鏡都是齊家文化的代表。齊家文化距今約四千年,學者們認為,它的下限應與夏王朝接近。

銅鏡誕生初期,資源開採量小,銅料非常珍貴,成品價格昂貴,普通人家難以擁有,這種技藝經過商、西周、春秋,到戰國時發展成熟,清代以後逐漸被玻璃取代。銅鏡背面可由內到外劃分為鈕、鈕座、內區、中區、外區、圈帶、銘帶、邊緣等部分。鏡的背面裝飾通常都為一個主題紋飾,這是決定一面銅鏡的名稱和時代的主要依據。

戰國銅鏡以圓形為主,紋飾繁密,題材豐富,包括禽獸紋、幾何紋、山字紋等等,其中山字紋鏡分佈最廣,數量也最多,是戰國銅鏡的一大特色。銅鏡已不限於貴族賞賜之物,在市井中也能購買到,但是價格昂貴。銅鏡用來照容貌,與生活密切相關,通常被放在墓主人的頭頂或胸側,表示為主人生前的日常隨身物。有些銅鏡被放在漆盒裡,旁邊放有木梳和木篦,有的銅鏡周圍還有絲織物痕迹,推測最初為絲織品包裹,足見當時人們對銅鏡的重視。

漢代銅鏡已十分普及,仍以圓形為主,像戰國銅鏡那種抽象的裝飾紋樣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草葉紋、星雲紋等。從瀋陽故宮館藏的9件漢代銅鏡可以看出,西漢銅鏡多以銘文與紋飾搭配裝飾,銘文內容有吉文和祝福、相思、祈求富貴等。紋飾多採用高浮雕手法,突出了立體觀賞性。漢代升仙思想盛極一時,銅鏡中出現了大量的仙人。銅鏡成為「趨吉避凶」的工具,懸挂於門首或置於廳堂,作為「鎮宅之寶」、「降妖驅魔之寶」。這個功能被日益放大,在很多古裝武俠劇中,銅鏡是捉妖道士手中的重要法寶。

賞賜饋贈佳品

唐代是銅鏡發展的巔峰時期,除了圓形,還出現了葵花形、菱花形、四方委角型,鑄銅工匠們還把金銀平脫、鑲嵌螺鈿和銀背鎏金等工藝結合在銅鏡製作上,盡顯大唐氣派。為保證國家錢幣的製造,政府一直嚴格執行禁鑄銅器的法令,但從未禁止鑄鏡。唐代,即使再貧窮的家庭,銅鏡也成為生活必備。

雖然在民間普及,但工藝複雜的裝飾銅鏡依然是皇帝賞賜的稀罕物。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在自己的壽宴上賞四品以上官員金鏡,珠囊等。官方制鏡作坊每年都會大規模生產銅鏡,以供賞賜或配給使用。千秋節銅鏡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多鑄千秋銘文,二是紋樣多為龍紋或鸞鳥銜綬紋,但也有特例。玄宗為了籠絡安祿山,在天寶九年的千秋節時,賞賜其一枚寶鈿鏡,以酬其忠孝大義。安史之亂后,皇帝大規模賞賜活動減少,「寶鏡群臣得,金吾萬國回」的千秋節場面不復存在。

通過皇帝賞賜,原本在宮廷使用的工藝精良、紋飾特殊的銅鏡流入官宦手中,再通過交換和買賣,進入普通人家。唐代盤龍鏡採用千秋銘文和雲龍紋,是玄宗千秋節賞賜給四品以上官員的物品。唐詩中提及此鏡「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迄今為止出土的盤龍鏡有3件,除一件墓主人身份不明外,另外兩件都出自官員墓葬。一件來自唐代李景由墓,一件出自張九齡墓。張九齡為玄宗時期朝廷重臣,擁有皇帝賞賜的盤龍鏡並不奇怪,但李景由身份是猗氏縣令,其子官為左武衛騎曹參軍(正六品下階),家中並無人能夠享此殊榮,李家獲得此鏡應當是通過其他途徑。

銅鏡作為日常用品,既有實用價值,市場價格也較高,作為相互饋贈的禮物很合適,唐代男女之間甚至男性友人之間常贈送銅鏡,作為表達愛情或友誼的信物。白居易有詩云: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

濃厚的商品氣息

宋代銅鏡整體質量無法與前朝相比,但已廣泛走入尋常百姓家。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宋代銅鏡出現了鑄有商標字型大小的銘文,最負盛名的是浙江湖州鏡。湖州鏡上常見明碼標價和廣告詞,如「煉銅照子每兩六十文」、「無比煉銅每兩一百文」等,從字面可以看出,此時的銅鏡買賣是以重量來論價格的,而標有價格的一般都是質量上乘的好鏡子。

明代銅鏡銘文更明確提出了自有品牌意識,像「薛思西造」「湖州薛茂松造」「仰橋自造」等等,內容還包括紀念和產地。當然也可以刻上買主要求的文字,如「古泉記」。明代仿古鏡製作達到高峰,所仿年代有漢、六朝、唐,仿漢代銅鏡數量最多。這些仿古鏡都刻有年款或工匠姓名,可見製造者並不想以假亂真,而是純粹是摹古膜拜。清代也有不少仿古銅鏡,乾隆皇帝是古銅鏡收藏愛好者,內務府造辦處生產的銅鏡精緻典雅,常配以鏡座、鏡套和鏡盒,而一般民間製造則粗糙很多。

12—13世紀,西方出現了背面塗有金屬的玻璃鏡子,14世紀,精明的威尼斯人戴爾加洛兄弟發明出背面塗有錫箔和水銀的玻璃鏡子,並得到政府頒發的20年專利權。這種昂貴的穆拉諾(威尼斯附近的玻璃器皿製造中心)鏡子被歐洲搶購了近兩個世紀。16世紀初,一面鑲有精美銀框的威尼斯鏡子價格為8000英鎊,幾乎是當時拉斐爾繪畫的3倍。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是這種高清鏡子的忠實冬粉,不斷從威尼斯訂購新款。隨著工業化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現代反射材料被廣泛應用,玻璃鏡子也不再是奢侈品了,和當年的銅鏡一樣,走入千家萬戶。明末清初,成熟的玻璃鏡子大量出現在,銅鏡市場萎縮,再無起色。

文 / 周冉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