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沒見過!圓明園石刻散落,記錄這麼詳細呀!

圓明園流散石刻文物是特殊的藝術品,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這些文物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任何文字所難表述的。圓明園歷經幾百年的滄桑歷史

圓明園石刻文物散落於京城、保定、蘇州、南京等地。具體文物散落情況如下

中山公園內圓明園文物

蘭亭八柱及蘭亭碑

蘭亭八柱及蘭亭碑皆為圓明園「坐石臨流」亭之舊物,今為中山公園內「景自天成」亭重要組成部分。

坐石臨流亭,位於同樂園西北,建成於雍正五年(1727)前,仿自紹興古蘭亭意境,時稱流杯亭。於仄澗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作亭據勝處。亭為重檐三開間,乾隆帝弘曆命名為「坐石臨流」。

乾隆四十四年(1779)春,弘曆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帖》墨跡六幀(唐虞世南摹、褚遂良摹、馮承素摹《蘭亭序》,唐柳公權書《蘭亭詩》並後序,明董其昌臨柳公權《蘭亭詩》,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原本),再加上大學士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蘭亭詩闕筆,及乾隆御臨董其昌仿柳公權蘭亭詩,合為「蘭亭八柱冊」。弘曆為了「一永其傳」,即將坐石臨流亭改建成八方重檐亭,並易以石柱,每柱刻帖一冊,此即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

坐石臨流亭中有一石屏(即蘭亭碑),屏由屏身,屏座兩石組成,屏身高六尺,闊五尺、厚一尺;須彌座高約一尺半。屏的正面鏤刻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蘭亭修禊》圖,碑陰刻乾隆御筆詩四首(九年「坐石臨流」詩,四十四年、四十七年、五十年「題蘭亭八柱冊」)。

圓明園被毀后,蘭亭八柱於宣統二年(1910)被移到頤和園,後置於耶律楚材祠中。1915年,江朝宗致函溥儀內務府,請求拉運圓明園蘭亭碑及山石,以供社稷壇開拓公園之用。其後,蘭亭碑及八根石柱,分別於1917年前和1941年之後運至中山公園,直到1971年,始用八根石柱,在唐花塢西側新建成重檐八角亭,額曰「景自天成」。蘭亭碑亦置於亭中。如今,蘭亭碑仍完整,字跡清晰八根石柱之蘭亭帖,多有風化,半數帖尚好,仍可辨讀。

時賞齋「青雲片」石

原放置於秀清村(即別有洞天)河北岸西端之時賞齋前,現存中山公園東門內東北原來今雨軒之正南。

青雲片石與萬壽山的青芝岫石系姊妹石,同為明代米萬鍾從大房山採得之奇石,「欲置勺園力未就」,棄之良鄉。乾隆年間,先運其大者至清漪園樂壽堂,名曰「青芝岫」后運此石至圓明園,賜名「青雲片」。二石合稱「大青小青」,大青以「突兀」著稱,小青則以玲瓏通透見長。

青雲片石,有御筆題名,並刻乾隆題詩七首,即丙戌(三十一年)「青雲片歌」、「時賞齋作歌」、「新月」詩,丁亥(三十二年)「題時賞齋」、「再題青雲片」、「時賞齋」詩,庚寅(三十五年)「時賞齋」詩。

園毀后,青雲片石於1925年春天,被運往中山公園。該石長440厘米、寬約200厘米、高約300厘米,底盤為橢圓形須彌座,高70餘厘米,總重量約20噸。是將3輛料車摽在一起,用32頭騾子,加上30多個壯小夥子,拉了7晝夜才運到城裡的。

如今,青雲片石及底座均完好無損,御題詩中,第三首、第七首字跡仍清楚完整,第二首似為「文革」中被銼毀,其餘四首均有程度不同的風化,但尚可辨其大略。

仙人承露台須彌座

露水神台在綺春園涵秋館東山外側山凹處,有點景之物露水神台,亦稱仙人承露台。為山石叢中建高台,上豎銅鑄托盤仙人,寓意承接天降甘露。仙人面東,台前有四柱石欄。前臨東湖。據昔日藏圖可知,該仙人承露台,底層青山石高1.28米,磚砌方形仙台高0.96米,圓形石須彌座高2.3米,銅仙人蓮花座高2.43米。此景修建年代難考其詳。

圓明園被劫毀后,仙人承露台之銅仙人不知散失何處,但該台圓形石雕須彌座仍在,1925年前後被拉運至中山公園,1931年3月下旬,營造學社在中山公園舉辦《圓明園遺物文獻展覽》時,此石為參展遺物。現圓形石雕須彌座倒撲在中山公園管理處之北。

茜園「青蓮朵」石及梅石碑

石、碑皆長春園茜園之舊物,現「青蓮朵」石在中山公園社稷壇西門外,碑在北京大學未名湖西南岸。

此太湖石,即杭州南宋德壽宮故址上之芙蓉石,至今已800餘年歷史。德壽宮原有一株古苔梅,傍置此石,形若芙蓉。明未,由蘭瑛、孫杕合繪梅石圖刻於碑(即蘭瑛梅石碑)。后古梅已枯,惟碑石為伴。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至此,甚惜是石,撫摩良久,後由地方大吏舟運京師致貢,被置於御園之茜園裡,賜名「青蓮朵」。後來,弘曆因念原梅石碑已頗漫漶,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摹德壽宮梅石碑,驛致杭州」,與舊碑相鄰而豎,以存舊跡。后又重摹梅石碑一通,置於青蓮朵之側。乾隆三十二年季春,御制「重摹梅石碑置青蓮朵側」詩並序,記其始末。

青蓮朵,石高、寬均150厘米左右,長230厘米;下為荷葉狀石須彌座,高70餘厘米。誠若弘曆詩句云:「刻削英英陸地蓮」。石上有御題名,並刻有乾隆十七年御筆「青蓮朵」詩,及汪由敦、梁詩正賦詩各一首。園毀后,青蓮朵在開闢中山公園(初名中央公園)時,被運往該園,時在1915年或者稍後。而梅石碑卻離石而去,失散於北京大學,躺卧僻隅多年,直至1986年前後,始豎於未名湖西南岸。

青蓮朵,如今尚完好無損,惟所刻三詩已幾乎風化無遺。梅石碑加刻有乾隆乙酉(三十年)、丁亥(三十二年)御題「重摹梅石碑」詩並序。碑由碑座、碑身、碑冠三石組成,碑身寬103厘米,高160厘米左右。現此碑圖案、字跡仍清晰,但原碑座、碑冠已失散。北京大學於1990年前後,另配了碑座和碑冠。

「搴芝」石、「繪月」石

二石原皆為長春園含經堂舊物,現在中山公園社稷壇西門外南側和水榭北側。搴芝、繪月二石皆猶乾隆御筆題名,石形若靈芝。「搴芝」高約180厘米、寬120厘米、厚50厘米,「繪月」高約200厘米、寬140厘米、厚50厘米。均配有體量較大的長方形須彌座,座高100厘米」。二石之質地、造形和底座,皆表明這是一對姊妹石。

園毀后,1912年姚華「圓明園遊記」、「游圓明園遇雨」曰:「繪月、搴芝二石,聳峙舊殿階上,甚奇古」。姚華在二石下拾得斷碑一塊,歸后擬琢為硯。據查考,姚氏所得「斷碑」,實即《乾隆重刻淳化閣帖》第十卷張旭「終年」帖之殘版。由此可知,此二石皆為長春園含經堂之舊物。

據中山公園史料記載,在1914年該園開創后不久,改建打牲亭為商業用房時,「搴芝」石即移置亭前;1919年改建四宜軒時,軒前添置湖石「繪月」。另外,在中山公園原來今雨軒前和「蕩舟」院內各有一塊配有須彌座的湖石,亦皆圓明園之舊物。1931年3月下旬,營造學社在中山公園舉辦《圓明園遺物文獻展覽》時,此二石亦同為參展遺物。

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院內圓明園文物

望瀛洲崑崙石

原在福海西泊岸望瀛洲方亭之側,現存北海西岸國家圖書館分館院里。此碑為漢白玉質,寬100厘米、厚65厘米、通高260厘米。碑之兩面各刻乾隆御題望瀛洲詩一首。一為癸酉(十八年)長夏「望瀛洲亭子」詩,一為甲申(二十九年)季夏「望瀛洲亭子戲成三絕句」。

園毀后,此崑崙石1926年尚在原址,1931年北京圖書館在北海御馬圈建成新館,該碑等運至是地。如今,此碑尚完整,但字跡風化較明顯,御詩已不可全讀。

文源閣碑

原在文源閣東側,碑文為乾隆甲午(三十九年)孟冬御筆《文源閣記》,漢滿文對照。現存北海西岸國家圖書館分館院里。

1926年成書的陳文波《圓明園殘毀考》記載此碑當時仍矗立於「閣東亭」,石刻之文字尚存其半。1931年在中山公園舉辦圓明園遺物展覽時,此碑猶列展覽之目。其後它一直放在北京圖書館院內大門東側,近年始移於新辟花園之中。

該碑通高5米半左右,碑身寬138厘米,厚58厘米。碑之字跡尚清楚,但有多處塊狀剝落修補痕迹,碑文已不可全讀。

圓明園的石獅,現存北京市內實物者僅兩對,一對在文津街國家圖書館分館門前,一在北京大學正門(西門)兩旁。

文津街分館門前的石獅,長170厘米,通高約3米,刻工精巧,形態生動,屬石雕佳品。約在1931年前後,由圓明園移至此館。二獅之爪部、臀部均有修補痕迹。此獅應是長春園東宮門之舊物。

北京大學西門的石獅,據朱德蔭老人講,是由香山八王墳搬來的。但據廣內白紙坊余福元給圓明園管理處來信說,據他家老輩人講,北京大學門前的石獅為圓明園遺物。是1919年、1920年間從他家瑩地玉泉山大柳林賣給燕京大學的。

安佑宮華表

圓明園安佑宮宮門口,原豎有兩對華表,現一對在北京大學辦公樓前,一對在文津街圖書館分館院里。

安佑宮之華表,漢白玉石雕,刻蟠龍雲氣甚精巧,柱圍316厘米,通高約8米,下為八方形須彌座(座高124厘米)。其規制與天安門前之華表相仿,唯缺外圍之方形漢白玉護欄。

安佑宮的四根華表,1925年燕京大學在建校舍(現為北京大學校舍)時,由美國牧師翟伯盜運去三根(其中兩根豎於該校主樓前);另一根則被京師警察廳運往城裡,1931年春曾卧在天安門前之道南。是夏北京圖書館在北海西岸建成新館時,即將燕京大學多餘的一根華表,及放於天安門前的一根,皆運去豎在主樓前。

北京大學內圓明園文物

安佑宮石麒麟

原在安佑宮門口,現在北京大學主樓前。這一對石麒麟,早先原安置於圓明園大宮門前,刻成時間不晚於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六年(1741年),修建安佑宮時,奉旨移此石麒麟至安佑宮,大宮門則新做銅麒麟一對。

20世紀20年代,燕京大學建校時,這對石麒麟被移至校園中,今為北大西校門內辦公前裝飾物。麒麟高174厘米,另有98厘米高的須彌座。石料豎實,刻工細膩,體態逼真,至今線條、紋樣仍十分流暢清晰。

山高水長「土牆」詩碑

詩碑原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樓之西北部,今存北京大學未名湖西岸山坡外側。碑兩側分別刻有乾隆丁未(五十二年)仲春御筆「土牆」詩和「種松」詩。

土牆詩曰:

該碑由碑身、碑座兩石組成,寬227厘米,通高110厘米,碑身四周有游龍裝飾。至今,整塊石碑完好,字跡、紋樣尚清晰。咸豐五年(乙卯)御制「習槍有作」詩注曰:「山高水長有乾隆間所築土牆,並碑刻聖制土牆詩,蓋因御虎神槍而作也」。由此可知,此碑為山高水長舊物無疑。

翻尾石魚

原為西洋樓諧奇趣大型噴泉之舊物,今存北京大學未名湖西側近岸水中。此西洋翻尾石魚,用黃褐色細石精雕而成。魚身長165厘米,高87厘米,下部魚肚寬90厘米,上部魚嘴寬42厘米。盛時此魚位於諧奇趣樓南大型海棠式噴水池之正中,口內噴出之水柱,可上升十餘米。池四周及池內,還有銅羊、鹿、鵝、鴨,以及石刻花瓶等噴水機關,皆一齊噴水,甚為壯觀。

方外觀西式石平橋

原為西洋樓方外觀門前之溪橋,今架於北京大學未名湖中島北側。橋為五孔,橋墩上部有漢白玉石雕西式番草。橋面為平板束腰式,中腰寬355厘米,兩端寬730厘米,橋板長925厘米。橋面原有西式石欄杆,今已無存。另外,在北京大學西校門內北側現存七塊漢白玉石雕西式番草橋石,與未名湖中島北側五孔橋雕刻花紋一致。

圓明園蒔花碑

圓明園花神廟的兩塊蒔花記事碑,今均存北京大學燕南園。這兩塊記事碑,均由「圓明園總管」太監所立,一為乾隆十年,一為乾隆十二年。十年碑文曰:「於內苑拓地數百弓,結籬為圃,奇花異卉,雜蒔其間。每當露蕊展開,香苑午綻,嫣紅奼紫,如錦如霞。雖洛下之名園,河陽之花縣,不是過也。伏念天地間一草一木胥出神功,況於密邇宸居,邀天子之品題,供聖人之吟賞者哉。爰列像以祀司花諸神」。這表明此二碑原豎於花圃與花神廟之側。

但圓明園花神廟(匯萬總春之廟),是乾隆三十四年添建的,長春園的花神廟是時亦尚未建。此碑所指花圃、花神廟,或許就在匯萬總春之廟附近,尚不好肯定。

二碑均為漢白玉,螭首龜趺,碑身周邊雕有龍紋圖案。字跡今仍清晰。十年碑身寬88厘米,通高300厘米左右。十二年碑略小。

頤和園內圓明園文物

安佑宮龍雲石

原安佑宮前之龍雲丹陛台階石,今有一塊在頤和園東宮門口,一塊在北京大學西校門內辦公樓前。

這兩塊龍雲石,圖案皆為二龍戲珠。北大一石長315厘米,寬130厘米,其中龍雲浮雕寬100厘米。頤和園一石,長、寬均稍大。二石圖案今尚完好。據頤和園史料記載,該園在1937年6月改修東宮門內外石階時,由圓明園移來此雕龍雲路石,並加配古銅欄杆。

長春園銅麒麟(一隻)

原為長春園宮門飾物,今存頤和園東門內仁壽殿前。該銅麒麟,造型雄偉,刻工精美。長五尺,須彌座高三尺六寸,通高一丈○二寸。它的一隻右腿,曾被地痞毀掉,是移到頤和園后配上的。據頤和園的史料證明,這隻「狻猊」系長春園宮門外之舊物,是1937年6月運至頤和園的。

「水木明瑟」詩刻石等五峰湖石

頤和園東門內仁壽殿前,今矗有五峰大型湖石,高三米半至四米半不等,原皆為圓明園舊物。

正對仁壽殿門的湖石,形似老翁,今俗稱壽星石,它原在圓明園文源閣後門(北門)處。位於仁壽殿前西南角的湖石,刻有乾隆甲子(九年)夏日御筆調寄秋風清詞一首。詞曰:「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斯時斯景誰圖得,非色非空吟不成。」可知此石當為水木明瑟之舊物。其餘三塊湖石,分別為文源閣前門二塊,蘭亭八柱一塊。據朱德蔭老人證實,這五塊湖石,都是用料車由圓明園運去頤和園的。當時福園門尚完好,因湖石太大,出不去門,結果就把福園門給拆毀了。五石運去頤和園的時間,由該園史料證明,亦是19376月。

達園內圓明園文物

大宮門外「前湖」碑

碑原在圓明園大宮門外之前湖西岸,今存達園門內。

圓明園宮門外,有一東南走向輦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前後,輦道兩旁相繼疏浚成湖,亦曰前湖。因形似扇面,俗稱扇面湖。同年御制「前湖」詩,記其原委,並鏤刻於碑。

此崑崙石,原位於西扇面湖西岸。圓明園毀后,軍閥王懷慶就扇面湖東部及其北岸慧福寺、善緣庵一帶,修建了一處私人花園——達園,於民國八年(1919年)秋後動工,歷時三年多建成。該前湖詩碑東移至達園門內,字跡至今仍十分清晰。

石筍、鎮水獸、石雕、湖石

王懷慶建達園時,曾由圓明園運去大批精美石雕、湖石。今達園內所存14根石筍,即圓明園舊物。個個瘦俏玲瓏,高3~5米不等。其數量之多,形態之美,實為現今南北園林中所少見。另在達園門內、長廊北側、慧福寺故址前,今各有一座單孔石平橋,似皆由圓明園移來之舊物。達園內殿前還擺放有鎮水獸,雕工精美,與圓明園現有鎮水獸極似,應為圓明園石橋所用之物。

私家宅院內圓明園文物

「熙春洞」、「稱松岩」刻石

北京東城翠花衚衕(民盟招待所)的院落內,如今還存有長春園兩件刻石。一件是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原為長春園澤蘭堂翠交軒石洞額。一件是嘉慶御制「稱松岩」詩刻石,為「如園十景」之一。這塊詩刻石,是圓明園迄今首次發現的嘉慶御筆詩文刻石。已有明顯漫泐,但詩刻基本尚存。

「普香界」等城關刻石、石筍

北京西交民巷87號院,據說原為李蓮英姐姐的宅院。1913年被雙合盛老闆購得,並從圓明園拉去了許多太湖石、漢白玉石雕欄板、石筍、石刻匾額、石雕花盤等,建成了一座仿蘇州式的花園宅院。1961年該宅院由化工部使用,1980年北京市政府將該宅院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這座宅院西南是座仿蘇州宅院花園,小巧玲瓏,意境頗佳,景色優美。佔地面積雖不大,但別具匠心。不僅有山、水、樹木花草、魚蟲、亭、廊,而且建園的材料大都是從圓明園拉去的。花園的西南為一座山石堆疊的假山,假山上安置高矮不一的10根石筍,挺秀俊雅,實屬假山石上品。假山有三個山洞,山前有兩座噴水魚池,三個石洞上方和噴水池邊有5塊石刻匾額,分別為:一是乾隆御筆「普香界」,原為長春園法慧寺西城關刻石。該刻石為漢白玉石質,在該院中山洞上端。二是嘉慶御筆「護松扉」及「排青幌」,原為綺春園含輝樓南城關之南北石匾。「護松扉」刻石寬125厘米,高53.5厘米,厚17厘米,在該院南山洞上端。「排青幌」寬125厘米,高54厘米,在該院中噴水池后之山壁。兩石匾均為漢白玉石質。三是乾隆御筆「屏岩」,原為圓明園杏花春館東北城關刻石。「屏岩」刻石在該院北山洞上端。四是嘉慶御筆「翠瀲」,漢白玉石質,原是綺春園湛清軒北部水關刻石。

假山前有兩個噴水池塘,池底部為石滿底,池中央有一噴泉。池塘內舊時養有金魚等。現因蓋房等池塘已填埋。據當地居民講這池塘里還埋了兩個石雕怪獸。

該園內有11組石雕漢白玉欄板、六個圓型石雕花盤、兩對石獅。石雕漢白玉欄板應為圓明園之舊物。六個圓型石雕花盤有四個花紋為龍和水紋。雕工精美,保存基本完好。另外兩個石花盤上面雕刻有人物故事,但已有一定程度的風化漫浸。

院內有兩對石獅,一對為北制雄雌石獅,雄武壯健。另一對為南制石獅,秀美可愛,口中含有石球可以滾動,雕工精細,且腳下都有一小石獅,疑為一對雌獅。該宅院原為李蓮英姐姐所有,這對石獅是否該院舊物,待考。

北京電教館院內海晏堂建築構件

西城區廠橋北京電教館院內存放有五件漢白玉石雕建築構件。據該館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石雕建築構件是文革中該館館長從圓明園運去的。據實地考察,這些石雕與西洋樓海晏堂現存石雕體量及雕刻花紋一致。

內務部街11號院內羊角石柱

東城區內務部街11號院原後花園內,現存三根羊角石柱。這些羊角石柱與圓明園西洋樓線法山的羊角石柱雕刻花紋一致。由此推斷應為圓明園之舊物。該院原為清代一達官貴人之宅院,民國時歸屬鹽業銀行經理岳乾齋,建國后一直為解放軍某部宿舍。

另外在東城區許多衚衕、宅院和國家機關院中有圓明園文物,如史家衚衕某機關院內有石刻法輪、雙魚圖案的方石座和雕龍花盆,對外友協院內有嘉慶年治銅獅,據這些機關管理部門稱這些文物為圓明園之舊物。因無直接證據,需考證。

各博物館內圓明園文物

海晏河清尊

寓意四海昇平的海晏河清瓷尊,為圓明園之陳設品,現收藏於歷史博物館。該瓷尊高33厘米,口徑25厘米,瓷質精美,花紋細膩,色彩瑰麗,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印記。當為圓明園之特製貢品。70年代某刊物曾登載此尊圖片,並註明為西洋樓海晏堂遺物。其流散始末,今未考其詳。

喜雨山房碑

歷史博物館藏有一件綺春園喜雨山房碑刻。國家圖書館存有《御制喜雨山房記》拓片。全文分為兩片,均寬108厘米,高44厘米。該《記》系嘉慶十八年六月御制,由禮部尚書鐵保書寫。從拓片題注知其今為歷史博物館藏石。但因鐵保署職「禮部尚書管國子監」,因而該碑被誤注為「國子監刻石之一」。此碑實屬綺春園喜雨山房遺物無疑。清內務府檔案中,亦有嘉慶二十三年六月進工匠至「喜雨山房刊刻」的記載。

青玉太獅少獅

這是一件由青玉雕成大小雙獅的珍貴玉器,市文物部門鑒定為明代「青玉太獅少獅」,原是綺春園皇太后居室之陳設品,今收藏於首都博物館。

此玉雕由一整塊青玉雕琢而成。高20厘米,長33厘米,寬15厘米,總重約15公斤。

該玉獅,是在1956年,由當地農業社社員,從綺春園鳳麟洲南湖的稻田中揀到后獻給文物部門的。撿拾玉獅處為問月樓舊址之西側。

此外,首都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1963年由圓明園出土的「青玉山子」,高26厘米,寬31厘米,厚3—15厘米。雕琢精細,山林人物栩栩如生。

國內各地圓明園文物遺存

蘇州拙政園石雕柱礎

1860年10月,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后,特別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后,圓明園內殘存的建築和文物等被軍閥官僚、地痞流氓肆意盜掠,園內的古木、石材等更是以驚人的速度人為流失。

當時,一蘇州籍陶姓京官在京城弄到9隻圓明園內置放花盆等用的漢白玉石雕柱礎。退休時將其攜至蘇州老家,以作傳家之寶。五十年代初,由其後代陶永年捐贈給國家。

1951年11月,拙政園得以整修,1952年開始對社會開放。同時展示了一批文物,其中有圓明園這幾隻漢白玉石雕柱礎。此後這些石柱礎被存放到拙政園內的盆景園。1962年被移至慕園。「文革」期間,盆景被視為「封資修」的寵物,石柱礎也遭禍殃。文革后,某工人奉命去拉盆花,發現石柱礎均倒伏於地,其中一隻已被粉碎。遂自發用小板車將其餘8隻拖回拙政園。保存至今。

這些石雕柱礎雕刻精美。均為西洋蕃花圖案,造型為兩種,一種為四方直上直下形狀,另一種為四方束腰形狀。底邊為46厘米,高88厘米。與西洋樓景區現展陳的石雕柱礎相同。現拙政園遠香堂北面有兩隻,玉蘭堂前庭院內有兩隻,盆景園內有四隻。

南京譚延闓墓前石雕圍欄

南京譚延闓墓前有圓明園的文物

譚延闓,湖南人,光緒年進士。辛亥革命時曾任督軍和省長,1927年後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據有關人士反映,其人於1930年去世在南京建墓地時,從北京圓明園運去許多石料。據現場考察發現,其中一龍雲紋石雕圍欄應為圓明園之舊物,其墓前石供桌也應為圓明園內某祠或道觀所用之物。

保定曹錕巡閱使署內圓明園假山石

據史料記載,時任北洋軍政府巡閱使的曹錕,於1921年從圓明園文源閣運走數十車假山石,由西直門火車站運至保定,用於其保定府私家宅園建假山。該假山保留至今,現為保定市動物園中一景。由於曹錕本人園林欣賞品位不高,該假山堆疊藝術水平極為一般。但該假山之高大,卻為冀中第一。

圓明園的石刻文物多存放於沒有正規文物保護單位的院落之中,這對文物保護十分不利,觀賞這些文物的人也為少數。為了較好地保護和展示這些文物,應該將這些文物放回原位,這是最大的文化價值,使其得到應有的保護,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留珍貴的文化遺產。

感謝您的支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