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昔日超級大國,中國、歐洲、印度皆曾敗於其手,后卻被西方坑慘

伊斯蘭文明在中世紀可以說是煊赫一時,鼎盛時期的它,力壓古波斯文明,擊退天主教世界的十字軍、又在恆羅斯一戰中,粉碎了華夏文明挺近河中的戰略構想,甚至,在中世紀末期,奧斯曼土耳其還徹底消滅了羅馬帝國的嫡脈繼承人——東羅馬帝國,把君士坦丁堡這個昔日的歐洲文明象徵,變成伊斯蘭世界的重鎮,並給它改了一個伊斯蘭味兒十足的新名字——伊斯坦布爾。而就文明發達程度而言,伊斯蘭文明也堪稱中世紀人類的頂峰。非但遠強於基督教文明和印度文明等其他大型主流文明體系,就連號稱農耕時代人類最強文明的東方華夏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相比也並無什麼明顯優勢。

不過這都是過去式了,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啟,伊斯蘭文明迅速的由盛轉衰,從昔日引領群雄,到後來被歐洲死死反壓。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近代的伊斯蘭世界,會這麼快的由盛轉衰呢?

一般的認識:隨著航海技術的不斷進步,歐洲成功開闢出新航線,掀起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這種新的地緣格局,破除了中東在東西方貿易中的壟斷區位優勢。並且,隨著新大陸的開闢和開發,歐洲也獲得了一個廣闊的利益攫取增量空間。

憑藉著新航線和殖民貿易體系,歐洲文明圈的財富總量不斷上升,逐漸趕上甚至超過了伊斯蘭世界。而當這種上升達到臨界點時,工業革命就此爆發,基督教世界對伊斯蘭的碾壓級優勢。

這套邏輯倒也沒什麼錯,不過仔細琢磨,依然有一些問題:

西方的發家,確實是憑藉海外貿易。不過說到靠海上貿易發財,伊斯蘭世界才是真正的先驅。中世紀時,阿拉伯商人的海船遍布印度洋,靠著海上貿易狠狠賺錢。而當時的伊斯蘭世界,其之文明體量和成色,也讓歐洲望塵莫及。就算後來由於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文明的物理生存範圍有了極大延伸,但至少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考慮到當時新大陸開發程度總體不高,財富轉運回歐洲的路程消耗卻十分高昂,所以其對亞歐大陸政治格局造成的影響,也還沒有太過明顯,換句話說,在近代早中期,伊斯蘭還是有迎頭趕上的機會的。

再者,伊斯蘭世界跟歐洲文明圈的地緣關係非常親密,特別是中世紀末期、近代早起的伊斯蘭世界領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它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本身地處東地中海,歐洲出現的新變化能夠快速傳導於此。就這麼來看,就算伊斯蘭文明在近代化早起棋差一招,但這種落後程度也十分有限。憑著伊斯蘭在中世紀積攢下的豐厚家底,至少在近代早中期,工業革命爆發前,它追上西方還是有非常高的可能性的

當然,這些都只是臆想罷了。現實是,伊斯蘭不僅沒能迎頭趕上,反而眼睜睜的看著歐洲絕塵而去。

這是為何?是伊斯蘭世界過於封閉,或者內部太過混亂,以至於阻礙了其之戰略轉型?

沒錯,彼時的伊斯蘭世界的確非常封閉,奧斯曼土耳其與伊朗薩法維兩大帝國之間也是動不動就翻臉開撕,不過歐洲其實也一個德行:論保守,中世紀的歐洲比伊斯蘭更狠;至於內部各國間的戰爭,更是從未有止期。為啥西方就能夠鳳凰涅槃,實現轉型升級,伊斯蘭就不行呢?

在雲石君看來,伊斯蘭之所以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主要還是因為其利益驅使模式的先天局限。而這種局限性背後,又折射出中東地緣條件方面的結構性缺陷。

無論是中世紀的伊斯蘭,抑或大航海時代的歐洲,這兩大文明的原始財富積累,都高度仰仗於海外貿易收益。當然,歐洲移民同時也在新大陸大搞種植業開發,但這些新大陸的財富收益,還是得靠貿易的方式迴流到歐洲。

財富創造渠道上面,二者都是同類,可是在財富的使用上頭,歐洲與伊斯蘭之間的差異就十分明顯了:

所謂對財富的使用,說白了就是兩類:第一是消費;第二就是投資。

消費這個,基督徒和穆斯林沒啥大區別:千辛萬苦的好不容易賺到了錢,那當然得用來吃喝玩樂。可說到投資,二者之間卻有著本質差異:歐洲人更願意把海外貿易賺到的財富,投入到對本土的工農業開發上頭,通過推動生產力進步和生產技術的提升,使自己能夠在未來賺取更多的收益。而伊斯蘭世界大不一樣,它們多傾向於把收益投入到擴軍備戰中,通過對外擴張,來賺取利益。

為何伊斯蘭跟西方會出現這種大不同?這並不是因為歐洲人愛和平發展,伊斯蘭喜歡屠殺侵略,而是因為這兩個文明所佔據的地緣板塊,其自然稟賦截然不同:

首先說氣候:歐洲的氣候總體比較溫和,降雨量也比較豐沛,相對適宜人類的生存繁衍。雖然古代時,西方文明多集中在氣候條件更舒適的南歐,不過實際上,像西歐、東歐、中歐甚至北歐的部分地區,也都具有相當的開發價值——只是因為當時落後的文明發展水平,限制歐洲對這些相對寒冷板塊的開發能力而已。但及至中世紀晚期,西方文明經過千年的發展和積累,已經擁有了大規模開發本土的能力,而海外貿易帶來的巨額收益,也為本土開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支撐。這種情況下,本土開發跟海外貿易一起,並為歐洲資本積累,進而促成文明質變的兩大主要路徑。

但伊斯蘭則大不一樣。伊斯蘭世界的本部核心區中東,那是眾所周知的炎熱乾旱,常規生產潛力受到天然限制——歐洲最多也就是冷點,但起碼淡水是絕對不缺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強,像北溫帶、乃至於亞寒帶,這些地區的開發價值都會逐漸顯現。但中東天然缺水,這就沒法弄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淡水,就算文明和技術再發達,沒水也是白搭。

當然,倒也不是啥地方都沒水,比如奧斯曼土耳其的核心區——巴爾幹半島和小亞細亞半島,這兩個半島的淡水資源就非常充足。只不過這兩個半島多為山地高原,就算能夠開發,它的價值跟低地平原相比也遜色許多。

氣候條件的惡劣,從根子上斷絕了伊斯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轉型的空間。說的直接點,儘管伊斯蘭文明能在中世紀的海外貿易中大肆斂財,但卻不能把這些賺到的錢,投入到本土開發。這種情況下,他們還想進一步擴大受益,就只能整軍經武,通過對外征服和擴張,來實現資源總量的橫向增長。

只可惜,武力擴張終有極限。隨著被征服板塊跟本部核心區之間地緣距離的不斷增長,軍事消耗和征服的難度都會相應增加,而從被佔領區所攫取的收益卻呈下降趨勢。當這種此消彼長到一個臨界值,伊斯蘭世界的利益擴張也就隨之觸頂。

而回過頭看歐洲,受益於本土開發與海外殖民貿易的雙重推動,歐洲文明的體量和質量不斷上升。當上升到一定程度,質變隨機出現——此即工業革命。從這裡開始,歐洲率先鳳凰涅槃,完成了由傳統農耕文明朝近代工業文明的升級。

可伊斯蘭就情況不妙了。先前的海外貿易收益早就觸動,並隨著新航路的開闢和歐洲的滲透進逼而不斷萎縮。而中東核心區大規模開發的自然稟賦又不具備,文明質量無法質變上升,所以被歐洲漸漸趕上,並在工業革命后被反超。

接下來,該輪到西方欺壓伊斯蘭了。考慮到中東的自然稟賦在之後的幾百年裡都無重大改變,人類科技發展也還沒有進步到可以大規模廉價海水淡化的地步,所以中東生產潛力不足的缺陷始終沒有彌補。這種情況下,以中東為基的伊斯蘭文明受西方壓制的局面,時至今日依舊沒有改觀。

只是,這就又出現一個新問題:既然西方文明之實力,已經強大到能夠對伊斯蘭予以強勢碾壓的程度,那它為啥不一鼓作氣,把這個與自己糾纏了上千年的老對頭給一舉摧毀算了呢?

非不願而,是不能而!即便西方文明有此想法,但現實決定了,他們就算力量空前強大,但要完全消滅伊斯蘭,他們依然力有不逮。

為什麼西方無法徹底打垮伊斯蘭?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72章——解碼伊斯蘭之第5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