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阿里巴巴有無人超市,乳業大佬伊利也有類似計劃

我們可以看到,從模仿亞馬遜的雲計算,到模仿亞馬遜的智能音箱推出自己的國貨對應產品,再到目前學習亞馬遜的無人商店,阿里巴巴掀起了一股學習亞馬遜的旋風。

7月,阿里巴巴無人超市「淘咖啡」亮相杭州,沒有收銀員,無需排長隊、東西買完就能走。有鼓吹者歡呼,這將是零售業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阿里的這家無人店,第一次進店時,要打開「手機淘寶」,掃一掃店門口的二維碼,獲得一張電子入場券。通過閘機時掃這張電子入場券,進入店內之後就可以購物,進到裡面全程不用再掏手機。不過這家超市只是試水,商用暫無時間表。

2016年10月,在杭州雲棲大會上,馬雲正式提出了「新零售」。新零售是什麼呢?到今天,我們提到關於它最多的依然是「線上線下」結合。所以「淘咖啡」無人超市一開業,「新零售」三個字馬上從大家腦海里蹦了出來。

或許,對於傳統零售商來說,只有通過全方位改善零售體驗,全鏈條優化零售效率,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活下來。

乳業大佬伊利也有類似計劃

事實上,傳統零售也十分關注無人便利店。繼歐尚、大潤發之後,連鎖巨頭沃爾瑪也在6月初推出了自助雜貨售賣亭,而北京居然之家也將於今年7月開出無人便利店EAT BOX,乳業大佬伊利也計劃在2000多個社區內推廣和深蘭科技合作推出的無人便利微店。

不過,這都不如娃哈哈掌門人宗慶后和深蘭科技簽訂的「3年10萬台,10年百萬台」Take Go無人店協議來的讓人震驚。

大家應該還記憶深刻,就在去年底的央視《對話》欄目上,宗慶后還怒懟馬雲的新零售是胡說八道,把實體經濟搞得亂七八糟。如今局勢卻出現戲劇性轉折。

作為快消界的宗師級人物,宗慶后也曾嘗試各種多元化業務布局零售業,但那些不是夭折便是以失敗告終。從其娃歐商場的失敗經驗看,娃哈哈雖然做到最大飲料帝國,但走的卻是經銷商路線,並不具備現代零售基因。

但近年來,無論是線下傳統零售業還是線上電商都面臨著不小的發展困境,降低成本、保持利潤增長、尋求創新的發展路徑,成為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零售業共同追求的目標。

本以為如此水火不容的兩位大佬會在各自的道路上漸行漸遠。然而,哇哈哈6月底宣布和阿里巴巴扶持的深蘭科技達成戰略合作,讓人大跌眼鏡。從此,哇哈哈正式從傳統快消企業進軍無人零售領域。看來,宗慶后已經放下曾經的「零售業的傲慢」,開始擁抱新零售變革。

深蘭科技自主研發的Take Go是陳海波的心血之作,Take go無人智能購物系統,應用了人工智慧卷積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人工智慧領域最前沿技術。

技術並不成熟

其實,無人超市的出現,並不只是最近的事。2016年初,瑞典就出現了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進門,且手機綁定信用卡支付的無人便利店Nraffr。去年下半年,日本經產省推出「無人便利店」計劃,在便利店引入無人收銀台與「電子標籤」。日本的便利店巨頭羅森成為首家採用這一技術的企業。此後,日本7-11、全家等五家大型便利店都宣布將引入該系統。今年5月,韓國樂天集團則在7-11的高端版本「7-11 Signature」,開始測試使用生物技術的「刷手」支付。

相較於瑞典、韓國和日本的無人便利店,去年年底,美國亞馬遜推出了Amazon Go便利店,在技術上更為先進,採用了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演算法以及感測器、圖像分析等多種智能技術。這些技術同樣應用於無人駕駛汽車上面。簡單來說,亞馬遜的無人便利店,通過感知人與貨架之間的相對位置,和貨架上商品的移動,來計算是誰拿走了哪一件商品。

這幾天刷屏的杭州無人超市,採用的是視覺感測器、壓力感測器以及物聯網支付等技術。其中,關鍵就在於為每件商品添加了RFID(俗稱電子標籤)標籤,這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於各種惡劣環境。目前在一些圖書館和線下商店的磁扣中,也會用到類似的技術。可以說,這是一種相對成熟且廉價的解決方案。

不過,這種RFID標籤本身也存在無法克服的問題。比如,無法識別玻璃等特殊材質的商品。如果標籤被緊緊捏住,則將不被識別到。因此,相對於亞馬遜所採用的計算機視覺,這種技術雖然成熟、廉價,但要滿足未來落地的無人超市,恐怕還有一定的距離。

當然,從技術上說,即使是計算機視覺,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在人流量密集時,也容易出現識別不到的問題。亞馬遜的Amazon Go,目前僅能應付人數小於20人的情況。

但隨著技術的改進,這些細節上的問題,相信會得到逐步的解決。更為關鍵的問題在於,這種無人超市,是否會是線下零售的新方式或新趨勢呢?

從商業角度上看,無人超市瞄準的應該是人力節省、提高購物體驗,以及可以大規模複製、規模化的目標。比如,日本的無人便利店計劃,就是因為日本的人力成本實在太高了。的零售行業,未來也勢必面臨同樣的問題。

但從服務的角度來看,零售店的營收,是否只要考慮人力成本單一因素?恐怕不是。某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就以7-11為例,做了一個成本分析。眼下,7-11是全世界最大的便利店,但它的人工成本只是占整個營收的1.8%,即使加上租金,也不到5%。如果把人力砍掉了,就會導致那些需要人做的項目、服務做不了。而恰恰,這些項目和服務又是其利潤構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較之下,這樣反而不划算了。

其實,無論是亞馬遜的Amazon Go還是「淘咖啡」,想要真正做到無人,又不影響用戶體驗,那它所採用的技術、管理方面的成本,必然非常高。除非進行大規模的複製、使用,才有可能降低其成本。但問題在於,這樣的無人店,對人流量、用戶人群以及產品結構,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至少要是人流量密集的商業圈、住宅區等,否則可能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都是無人超市的門檻。

線下消費在新技術的促進下,不斷湧現出新的商業模式與商業場景,但這種無人超市,是否會成為新趨勢,是否會代替傳統的零售模式,則有待時間檢驗。不過,在這個智能時代,或許一切都充滿了可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