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歸依三寶(11):歸依三寶后之正行(3)

歸依三寶(11):

歸依三寶后之正行(3)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

4、云何修行歸依之行?

第二種之四種正行:

一、諸根不掉

一、諸根不掉

諸根不掉,就是根律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屍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

根據所受的戒律儀「守護正念」,要常常的用智慧保護這一念心,不要叫貪瞋痴來污染他。「修常委念」,這裡邊現成的語言叫做「常委念」,就是「常念」和「委念」這二種念「以念防心」。正念永久的、不間斷的保持住不要失掉叫做「常念」。特別的尊重殷重,處處都這樣注意周遍的注意,行住坐卧一切時處心裏面都要注意,叫做「委念」。「以念防心」,用常念和委念來保護這一念心,不要叫貪瞋痴的賊來傷害到它。「行平等位」,以念防心以後心的現象是平等的。什麼叫做「平等位」?就是「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這就叫做「行平等位」,眼看見一切的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看見一切的形象以後「而不取相」,心裏面不去執著那個人的相、不取那個人的好。「相」是大的部位,「好」是莊嚴的相的周圍的那個相貌,用「好」來莊嚴那個「相」,所以那個「相」是大的部位,「好」是相的周圍小的部位。不要去執著「而不取相不取隨好」。看這個相,如果是特別美好貪心就來了,如果是特別醜陋你憎噁心就來了,不是貪就是瞋,所以心就不平等。現在心平等位不取著,心裏面是平靜的清凈的,那叫做平等位。

「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受戒持戒清凈是好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還是要注意的,「恐」怕在這個地方,「由不修習眼根律儀」,若不修習這「眼根」的「律儀」,就是不「防護而住」,不保護眼根的時候,「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眼見色以後心就動了,「漏泄」就流出來貪心、憂苦的心,就會有罪過的不善法發生了。「故即於彼修律儀行」,所以受了戒,持戒清凈,還要修學眼根的律儀,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眼根在活動的時候要保護它清凈,不要因此而有過失。

「耳聞聲」以後、「鼻嗅香」以後、「舌嘗味」以後、「身覺觸」以後、「意了法」以後,第六意識來明了一切境界的時候,「而不取相,不取隨好」,也是一樣不取著所了的一切境界。「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就恐怕在這個地方,不修習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律儀,不防護其心而住的話,「其心」就「漏泄所有的貪憂惡不善法」出來了。「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

延伸閱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云何根律儀?謂如有一,能善安住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廣說。」

二、受學學處

二、受學學處

受學學處,就是戒律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是名「戒律儀」。

正式出家了以後,出家是受戒的意思,「安住具戒」受了戒以後就安住在所受的戒法上面「堅牢守護」,堅固地防護所受的「別解」脫「律儀」。「不殺生」就把殺生的苦惱的事情解脫了,「不偷盜」從偷盜的罪過的事情解脫出來,一樣一樣的解脫,這叫「別解律儀」。堅固地守護戒律,不可以因為有貪心而犯了殺戒、犯了盜戒、犯了淫戒、犯了什麼什麼…,不可以因為瞋心而犯了殺戒、盜戒、淫戒、各式各樣的戒。

「軌則皆得圓滿」,或是對於行住坐卧四威儀,日常生活當中的軌範規則,必須要隨順世間,不越世間,世間的道德仁義禮智信,也是要隨順的。出家人做的事情就是上殿、過堂、打板有軌則,侍奉師長、學習佛法、學習經律論都是有軌則的。在戒律里的生活,必須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身語意三行必須要隨順戒律的規範,於戒律規定的不可以殺盜淫妄酒等事,也是要隨順。這些事情都能圓滿、清凈,隨順而不違犯。

所行圓滿,《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云何名為所行圓滿?謂諸苾芻,略有五種非所行處。何等為五?一唱令家,二淫女家,三酤酒家,四國王家,五旃荼羅羯恥那家。若於如是如來所制非所行處,能善遠離,於余無罪所有行處,知時而行。如是名為所行圓滿。」五種地方是出家行者不應該去的處所。如果出家人於佛所制定不應該去的地方,能夠善巧的遠離;對其他沒有罪過所有可以去的地方,能夠知道於適當的時間去,這樣名為所行圓滿。

「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了戒以後,對於小小的罪過心就生大恐怖。有這種恐怖心,就不會犯大罪。《大般涅盤經》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

「受學一切所有學處」,接受師長的教導,學習所有的戒法、戒律。

延伸閱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二:云何戒律儀?嗢柁南曰:戒律儀當知,辨三、虧滿十、六異門、三凈、勝功德十種。戒律儀者,謂如有一,安住具戒,廣說乃至受學學處。(1、安住具戒。2、善能守護別解律儀。3、軌則圓滿。4、所行圓滿。5、於微小罪見大怖畏。6、受學學處。)

若是在家佛教徒,三歸依后,要依佛說而進一步受學學處,即是戒律,就是五戒,乃至在家菩薩戒。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二:在本師前雙膝著地低頭合掌,教作是語:『阿遮利耶存念!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歸依佛陀兩足中尊、歸依達摩離欲中尊、歸依僧伽諸眾中尊。』如是三說。師云:『奧箄迦(譯為好)。』答云:『娑度(譯為善。並已注如前)。』次授五學處,教云:『汝隨我語。「『阿遮利耶存念!如諸聖阿羅漢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我某甲始從今日乃至命存,不殺生、不偷盜、不欲邪行、不虛誑語、不飲諸酒亦如是,此即是我五支學處。是諸聖阿羅漢之所學處,我當隨學隨作隨持。』如是三說。『願阿遮利耶證知,我是鄔波斯迦,歸依三寶受五學處。』師云:『好。』答云:『善。』

三、悲愍有情

三、悲愍有情

《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卷下:「爾時,白衣、金幢二婆羅門,合掌恭敬,前白佛言:「世尊!我等昔時愚痴所覆,不自開曉。譬如傴者,復如痴者,又如冥暗,一切所向,不能通達。我等今日,蒙佛世尊教示正義分別顯說,豁然醒悟,如傴者得伸、痴者開導、冥暗得炬。今日已往,誓歸依佛、歸依正法、歸依僧伽,近事世尊,乃至盡壽,奉持佛法,如護身命,常具慚愧,悲愍有情,下至螻蟻,起護念想。我今隨佛出家,受具足戒。」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凡常之力。云何為六?小兒以啼為力,欲有所說,要當先啼;女人以瞋恚為力,依瞋恚已,然後所說;沙門、婆羅門以忍為力,常念下,下於人然後自陳;國王以憍慠為力,以此豪勢而自陳說;然阿羅漢以專精為力,而自陳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是謂,比丘!有此六凡常之力。是故,比丘!常念修行此大慈悲。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歸依三寶后,應學佛陀,於諸有情,常念修行此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

《大般涅盤經》卷第十五.<梵行品第八之一>:「若於一眾生,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一切眾生中,若起於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設使五通仙,悉滿此大地,有大自在主,奉施其安樂,象馬種種物,所得福果報,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歸依三寶的佛弟子,於一切眾生中,若起於悲心,能成就證聖的種姓,獲得無量的大福報,所以應修行慈愍有情的心行。

四、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四、應時時間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歸依三寶之後,由知三寶殊勝功德故,三寶是無上福田。又知眾生所受苦樂皆隨業感故,唯修福業乃能得樂。今我值遇如是無上福田,應隨時以清凈信心,憶念三寶的功德,應以歡喜心隨力隨時,隨己力能以其或少或多的諸供養具供養三寶。修諸福德資糧,也是自己依正二報的莊嚴因行。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一.<戒品>: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於日日中,若於如來、或為如來造制多所;若於正法、或為正法造經卷所:謂諸菩薩素怛纜藏、摩怛理迦;若於僧伽,謂十方界已入大地諸菩薩眾。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凈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違越。若不恭敬、懶惰懈怠而違犯者,是染違犯。若誤失念而違犯者,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謂心狂亂。若已證入凈意樂地,常無違犯;由得清凈意樂菩薩,譬如已得證凈苾芻,恆時法爾於佛法僧,以勝供具承事供養。

佛教徒應該「於日日中,應於三寶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若未廣設供養,最低限度亦應做到「下至以身一拜禮敬,下至以語一四句頌讚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凈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若無財物設供,即以身語意三業供養。

《寶雲經》卷第一:「云何名菩薩恭敬施具足?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香花伎樂遶如來塔,塗掃佛地,若諸朽故崩落,修治嚴飾,如是名為恭敬佛。恭敬法者,聽法、讀誦、受持、書寫、解說,思惟其義,如法修行,不顛倒取義,是名恭敬法。恭敬僧者,衣服、飲食、卧具、湯藥,種種雜物,供給所須,奉施於僧,乃至貧下無所有時,當用凈水敬心持施,如此施者,名恭敬僧施。若能如是供養三寶,是名菩薩恭敬施具足。」

由知三寶殊勝功德故,則知唯有三寶是無上福田。又知眾生所受苦樂皆隨業感故,唯修福業乃能得樂。今我值遇如是無上福田,應隨力隨時供養三寶,修諸福德資糧。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云何菩薩於如來所供養如來?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凈三歸品第二十>說:「云何名為三歸依也。善男子,為破諸苦,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歸依三寶。」此經說出三歸依的重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我們今生能成為人,得遇三寶,應當好好把握修持佛法,解脫煩惱。

延伸閱讀:

歸依三寶(3):歸依有幾種(2)法

歸依三寶(5):四緣故有爾所歸依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