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晚清民窯瓷器的鑒定方法

這些竅門簡便實用,是老古玩商們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對清代晚期民窯瓷器的斷代有很大幫助。

1、畫粉彩或青花的盤子如果底款是畫盤腸(俗稱路路通或吉祥結)的,絕大部分是同治時期的產品,少數是道光時期的。

2、瓷器底部畫青花或礬紅蝠桃款的都是道光同治時期的產品,畫工精細一些的可以鑒定為道光,而馬虎潦草一些的就鑒定為同治。北京翰海專家團走進安徽古鈺齋,為廣大藏友的藏品進行掌眼品鑒、保駕護航,並與廣大藏友面對面交流收藏技巧與經驗,更多資訊《1 4 7 5 5 4 6 8 0 8 8竇先生》 (誠信合作,非誠勿擾)

3、豆青青花的瓷器,無論畫人物還是花卉,青花突出釉面較高的都是同治以前的產品。

4、畫粉彩人物的瓷器,凡是人物有眼無睛,眼睛形似白果的(俗稱"白果眼"),或是畫成向上斜眼的,絕大多數是同治時期的,極小部分是光緒時作品。

5、瓷板背面墊燒的痕迹是長條形的,一般都是同治以後的,而道光以前則是顆粒狀的墊燒底。

6、淡描青花的冬瓜罐或西瓜罐,青花發色較好、畫工較細的可鑒定為同治以前。

7、粉彩或青花畫鐘鼎博古紋的瓷器是光緒時期的,當時還不夠百年。

8、瓷器上畫礬紅少獅紋飾的都是光緒至民國的產品。

9、雙耳瓶的雙耳呈出戟尖角扁平狀的絕大多數是光緒至民國的產品。

10、鈞紅釉瓶的口沿呈黃褐色的都是道光以前的製品。

11、用圖章戳蓋的礬紅款絕大多數是同治晚期以後的產品,其中蓋乾隆款的都是光緒以後的仿品。

12、畫青花使用發色艷俗、藍中帶紫的洋藍料的器物都是光緒至民國的產品。

從胎釉的特徵鑒定瓷器

由於時代和地區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因此在鑒別一件陶瓷器時決不能離開這方面的細緻觀察。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處理后,也可以將此種「火光」去凈(如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即能找見破綻和不自然的光澤)。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有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燦爛如新(如遇到此種嶄新的舊瓷,須從器形、釉質、色彩、紋飾、款識等幾方面詳如考慮)。

所以,如果只憑暗然無光即所謂「失亮」一點作為歷年久遠之證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舊瓷常有所謂柳葉紋、牛毛紋、蟹爪紋、魚子紋、鱔血紋、冰裂紋等大小不同的片紋,這些雖成為宋官窯、哥窯、汝窯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現的特徵,然而後世仿品同樣能憑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紋。尤其是雍、乾時期景德鎮仿官、仿哥的製品最能亂真,稍不經心極易混淆。因此仍需進一步觀察釉中所含氣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於假象。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

此外,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如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可是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若不參照其他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則往往失於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裡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窯裂、漏釉、縮釉、夾扁的缺陷;永樂白釉器皿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釉厚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並且琢器的表裡釉多均勻一致;康熙郎窯紅釉則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湯底」「蘋果青底」等特徵。這些都是後世仿品難於仿效之處。

至於明代景德鎮官窯的釉質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窯釉質則有緊密之感,不過是就一般而論,當然也有例外,而且後世的仿品在這方面更不乏亂真之作。所以說只憑釉質而斷瓷器的新舊真偽仍嫌不足,必須進一步研究其胎質。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大致說來,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質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但也有極少數底款有釉而周圍無釉的),清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的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誌著胎土淘煉方法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

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於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並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儘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面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上述這一點當然也關係到原料本身質量的改變,例如對於嘉靖瓷質不及前朝,一般多歸咎於「麻倉土」漸次告竭。《博物要覽》中曾有「誇饒土漸惡,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說法。然而也不宜過分執著於胎土的顏色和粗細之論,因為即使是景德鎮同一時代所產的瓷土,也決不止采自一兩處產坑,從而有的細膩滑潤,有的細而不潤,有的甚至相當粗糙,何況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決定胎質的關鍵,而且由於製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純白、微黃、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區別,因此如果憑胎體本身的質量作為斷代的標準,還是不夠全面的。

有些胎體過薄的器皿如脫胎瓷和永樂、成化瓷一類,因露胎處極為細小,較難辨別胎土的顏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燒而足不露胎,或受窯火影響而使露胎顏色發生變化,如所謂「紫口鐵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這些似已成為鑒別上的重要條件,然若剖視其斷面,便可發現未直接受窯火煅燒的內部胎色並不如此。同時,一般傳世品經過多年的污染,也很難辨清胎體的本來顏色。所以為了有助於胎質方面的鑒別,有時還需要兼用比重量、聽聲音的方法(如所謂瓷胎聲音清脆,缸胎體重而堅硬,漿胎體輕而鬆軟等)。至於帶有支釘痕的器物,如能細審其釘痕的大小、形狀及數目、顏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說來,永、宣、成瓷胎均較元瓷為輕,而宣德器皿又比永樂為重,若由斷面剖視元、明器皿,在口邊處的厚薄區別並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懸殊。其他如後世新仿的宋吉州窯黑釉圓琢器皿,無論其外貌如何神似,總覺聲音清脆(古瓷研究者術語中所謂聲音發「冷」),而真者聲音反覺沙啞,也是一個明顯的實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