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雲戰升級,阿里、騰訊、浪潮、華為對決雲計算2.0

近期的雲計算市場頗為熱鬧,各大廠商紛紛上演重頭戲碼,宣示自己在雲計算領域的分量。

先是8月25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造訪杭州阿里巴巴總部,雙方重申TOP級別的合作夥伴關係。阿里雲將通過飛天操作系統將全球數百萬台伺服器連成一張計算資源網路,以在線的方式支撐奧運組織運行的計算能力。

緊接著,8月28日,浪潮重磅發布了浪潮雲獨立品牌和「1-2-3-3」戰略,將重點聚焦國內、海外以及政府、企業兩個維度市場,通過擴張雲中心布局、打造雲開放平台、完善雲生態體系三大舉措,力爭到2020年實現200億元的銷售收入目標,成為全球領先的雲服務商。浪潮雲的Slogan也展現了浪潮在雲領域的雄心——「無處不在的計算」。

有意思的是,任正非也於28日當天簽發了華為公司【2017】303號文件「關於Cloud BU組織變動的通知」,宣布此前屬於P&S(產品與解決方案)部門的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作為一級獨立組織,負責構建雲服務競爭力,對雲服務的商業成功負責,成為華為繼運營商BG、企業BG和終端BG之後的第四大業務單元。

加之最近高調推動「雲+未來」戰略的騰訊雲,一時間雲計算市場硝煙再起,原本阿里雲一家獨大的格局迎來嚴峻挑戰,不,應該說是重新瓜分雲計算市場的混戰。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此番混戰的時機和廠商頗值得回味。各方可以分為兩類,其中,阿里、騰訊是互聯網廠商,而浪潮、華為則屬於IT廠商,原來的電信運營商、傳統的IDC廠商存在感已經很低。

這說明了一個趨勢:以基礎設施和基礎計算力為服務內容的雲計算市場的第一階段已經接近尾聲,以平台與數據為核心內容的雲計算第二階段正在開啟。

1、此次雲戰是基於平台及數據能力的市場再瓜分

雲戰升級,背後是雲計算階段的演進和服務內容的轉變。

眾所周知,雲計算分為IaaS,PaaS,SaaS三個層面,從大的趨勢來看,三個層面是逐步演進,同時還有部分交叉。

自2010年雲計算在興起、熱炒、落地,IaaS市場逐步成熟,阿里雲依靠其強大的商業能力佔據了公有雲市場超過一半的份額;騰訊雲則憑藉視頻、遊戲等強勢的行業優勢於近兩年異軍突起,成為公有雲市場的挑戰者;浪潮雲另闢蹊徑,在自己專註的政府市場登上了政務雲市場第一的寶座;華為雲先後發布公有雲、企業雲戰略,雖然沒有太過亮眼的業績,也爭得了一席之地,並頻頻做出阿里雲挑戰者的姿態。

同時,雲計算市場也迎來了很大的變化,計算資源的服務已經為用戶普遍接受,推動雲計算市場演進到平台與應用層面的時機日趨成熟,因為這些才能真正體現雲計算的真諦。

對此,浪潮在去年就提出了政務雲2.0的概念。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表示,政務雲1.0階段是以數據集中,建設統一的、集約化的IaaS平台為主要特徵,政務雲2.0則是以數據融合,打造一體化的政府大數據中心為重點。

我們從政務雲跳出來看,其實這一趨勢在整個雲計算市場也是適用的,雲計算的真諦在於幫助政府、企業等各種組織釋放更大的能量,核心便是數據,IT基礎設施的優化、成本的降低只是開胃菜,統一雲平台上的數據資產的融合應用才是關鍵。

可以說,當前已經進入了雲計算2.0時代

這也是各家廠商激烈爭奪政務雲、企業雲市場的原因所在。

因為在這個層面,用戶基數已經不那麼重要,誰能幫助客戶用好數據資產,誰就能笑到最後。

2、數據和人工智慧是各方博弈的後手,更是殺招

數據的重要性,毋庸贅述。

而數據在這個時代最典型最大的應用就是人工智慧。

兩者也成為各大廠商在雲計算2.0時代爭奪的關鍵。

阿里雲和騰訊雲在互聯網數據方面有著天生的優勢,淘寶、微信是他們手中的「大殺器」。

但是70%的高價值數據掌握在政府手中,這是必須爭奪的市場,也是騰訊雲1分錢中標政務雲的深層次背景。

讓政府上自家的雲能夠幫助雲廠商更方便的去觸及政府數據,而一旦成了政府數據的管家,雲幾乎肯定是用你家的。企業市場也不例外。

數據的作用體現在哪裡?人工智慧就是最大的應用,也是我們向智能製造、智能社會轉型所必須依仗的,是雲廠商提升雲服務能力、創造客戶粘性,擊敗競爭對手的殺招。

於是乎,我們看到

阿里雲依靠公有雲領域的品牌勢能和強大的商業推廣能力,先後推出ET城市大腦、ET醫療大腦、ET工業大腦、ET環境大腦等等一系列人工智慧方案,幫助政府、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

騰訊雲的定位則是「連接器」,發布了智能服務開放平台——小微,可以讓硬體快速具備聽覺、視覺感知能力,同時賦予硬體更多的能力擴展,從而構建一個連接雲到端的「智能雲生態」,推動「工業互聯網」的發展。

浪潮雲的優勢恰恰在於政務雲市場,對政務信息化市場的深刻理解,豐富的數據整合、開放和應用經驗讓它在政務雲領域佔據了很大的先發優勢。現在,浪潮正將這些優勢,結合30年企業信息化的經驗,移植到企業雲市場,進一步擴大自己的業務版圖,其在雲計算2.0時代的布局可以說在四家企業中佔據了先機。

從業界來看,浪潮更像一個賦能者,先是發布企業雲戰略,助力企業構建「企業智慧大腦」,隨後宣布將進一步加大雲平台開放力度,為用戶輸出包括彈性計算、存儲、安全、人工智慧及管理服務等在內的八大類107種服務,並將與合作夥伴一起為上雲政府及企業提供覆蓋支撐軟體、安全服務、管理服務等六類服務產品在內的1000餘種應用及工具,構築更加快捷、全面的雲端服務模式。

華為則將人工智慧的底牌壓在了手機上,宣布將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慧處理器,意圖通過「雲—管—端」的整體戰略,促進各業務的協同發展,以彌補其雲計算領域的短板。

各方基於各自能力,大招頻出,發揚長處,補齊短板,紛紛搶佔雲計算2.0時代的先機,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家,現在而言為時尚早,但相信精彩大戲必將頻繁上演。

點評:

從浪潮雲品牌的獨立和新戰略的發布,以及華為雲上升為華為公司四大BG之一,可以看出各家都在為雲計算2.0時代做功課。

從浪潮來看,浪潮集團旗下只有兩個獨立的業務品牌,一個是剛剛發布的浪潮雲,另外一個是大數據業務品牌—天元,這是連主力業務伺服器都不曾享受的待遇。而基於幾十年的政務、企業、行業信息化建設經驗,浪潮雲業已率先完成從自己的優勢領域「政務雲」向新市場「企業雲」的滲透,形成了「政務雲」+「企業雲」的全覆蓋布局。孫丕恕一手執「雲」子、一手執「數」子,而意在人工智慧(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企業)的賦能者,其謀局不可謂不深遠。

華為雲計算業務地位的上升,更像是一種戰略的修訂。當年華為宣布向雲計算轉型,但作為一家硬體產品商,從CT到IT談何容易,更何況成為雲計算的服務商,於是乎只能從伺服器、存儲入手,而雲計算短時間內的確難以成為其主力業務,更像是一種戰略遠景。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如今雲計算窗口期即將過去,華為無論如何也要抓住最後的機遇,無論是提升雲業務地位,還是出言「三年超過阿里雲」,抑或是與騰訊開打「數據戰」,都可以看出華為真的「急眼」了。否則,何時見過任老闆四處出擊主動拜訪各地政府?時勢使然而已。

至於阿里雲、騰訊雲兩家,其互聯網B2C的基因是一定的短板,其企業級客戶基本集中在中小企業和線上企業。因此,政府、企業信息化起家的浪潮極有可能是他們合縱連橫的對象。尤其是浪潮作為阿里、騰訊重要的計算供應商,提供了互聯網40%的伺服器和60%的AI解決方案。在今年的騰訊「雲+」峰會上,浪潮就與騰訊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為騰訊發展"AI即服務"的重要計算方案供應商。

這種犬牙交錯的態勢將極大影響雲計算未來的格局。

小編微信公眾號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