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留頭不留髮 留髮不留頭 滿清統治者的野蠻 剃髮令是這個漢人助推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入關打跑李自成的當天,第一次頒布《剃髮令》:要求全國民眾一律剃成滿族式的髮型,即腦後留著銅錢大小的一塊頭髮,編成一根細細的辮子,以可穿過銅錢口為標準,稱作「金錢鼠尾」。

清朝中期,擴大到四五個銅錢大小的面積,分三股編結成髮辮,稱為「豬尾」。

經過二百年的演變,成了清末民初的半光頭,稱為「牛尾」。

早在天聰五年(1631年),滿洲統治者就嚴令遼東投降將士剃髮,以此做為歸順的標誌。在當時就遭到強烈抵抗。

由於中原漢族自古以來就對服飾、髮型有著嚴格的禮儀標準,尤其是頭髮,成年男子一生都不會剃鬚發(僧人剃髮,也要遵循一套嚴格的宗教禮儀)。嚴格恪守《孝經》中「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古訓。

由於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原漢族很抵觸這項法令,加之這次頒布的《剃髮令》措辭並不是很嚴厲,當時剃髮易服者寥寥無幾。《剃髮令》推行不力,形同虛設,推行了一個月,就草草收場,並公開宣布廢除法令

順治二年六月初五(1645年6月11日),多爾袞接到攻佔南京的捷報,再度以清世宗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當時年僅七歲)的名義悍然下令,頒布新版《剃髮令》,這一次措辭嚴厲,文字中充滿了血腥味兒

其中規定:「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軍法從事。」、「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十)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髮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多爾袞還講話解釋說:「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髮,以別順逆。」

同年七月,清廷還頒布了《易服令》,有「官民既以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這一次《剃髮令》的頒布,朝廷步步緊逼,各級地方政府官吏為表忠心,層層下壓,時間限制得更加嚴格。並宣傳造勢形成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從精神上征服漢族民眾的野蠻政策導致民怨沸騰。

江南的江陰、嘉定、蘇州等地區的民眾率先奮起反抗,人可以歸順新政府,但是涉及到剃髮,那就是欺師滅祖、精神閹割的行為,事關氣節,是可忍,孰不可忍?當時,民眾以「寧為束髮鬼,不做剃頭人」的口號相呼應,迅疾揭竿而起,掀起了抵制剃髮的暴動。各路起義隊伍遭遇了清廷滅絕人性的鎮壓,清軍先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嘉定三屠」、「江陰十日」等大屠殺。其中以「江陰十日」最為慘烈。

1645年閏六月初二,號稱「忠義之邦」的江陰縣城在閻應元、陳明遇等領導下,與清政府展開了八十一天殊死搏鬥,殺死清軍75000餘人,67000烈士戰死在城牆上下,終因寡不敵眾而城破失守。殺紅了眼的清兵進城后,見人就殺,整整屠殺十日,17萬餘人死於劊子手屠刀之下,僅有53名老小幸免於難。城破之時,閻應元端坐城樓,揮筆寫下就一聯:「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然後起身繼續殺敵,后自殺未果,被俘后誓死不降,慘遭殺害,六萬餘烈士之壯舉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當時,有江陰無名氏女子咬破手指,以鮮血題寫一首《無題》詩,歌頌這段歷史中的英雄人物——腐胬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英雄流芳百世,奸賊遺臭萬年。

這場「留髮」與「剃髮」的戰爭遠沒有結束,在中華大地很多地區,野火綿延不絕,持續了長達三十七年之久,清朝統一全國進程被推遲至少十四年。

人們談到「剃髮令」之禍,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這個人竟然是漢人,他的名字叫孫之獬[xiè],山東淄川縣(今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人。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這一年全國金榜題名者有四百零九人,孫之獬排名第三甲第二百一十五名。這麼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做了二十二年的明朝臣子,清軍入關,竟首先選擇了投降。

在當時,很多在明朝做官的漢人,都忐忑不安地選擇了接受清廷的改編,大家以「一朝天子一朝臣」掩飾變節求榮的羞愧心理。當然也有一些寧死不食「周粟」的仁人志士,或以死殉節,或逃亡海外,或遁入空門……像雖然投降,但不肯剃髮餓死在廟中的降將張春;還有個叫陳遘的人逃入深山,與家人斷絕往來;著名詩人屈大均削髮為僧。對於有氣節的君子,傷毀汗毛亦「茲事體大」,對於無恥小人,莫說是剃掉鬚髮,就是割了那「活兒」也在所不惜。

孫之獬則是個《剃髮令》的積極倡導者,他帶領兒孫、奴僕一家子老老少少都剃了頭,編了「金錢鼠尾」辮子,換了滿服,老婆也打開裹腳布,並上疏稱「臣妻放足獨先,闔家剃髮效滿制」表忠心,恭候清廷的收編。多爾袞政府對如此主動踐行《剃髮令》的漢族人刮目相看,授其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當時的朝廷有滿漢兩班,分列兩邊,大家各自保持本民族習慣,滿臣剃髮著滿裝,漢臣束髮穿漢服。孫之獬自打剃了頭,換了衣服,進了朝廷,就以為自己與滿臣沒有啥區別了。

一日,孫之獬大搖大擺往滿臣的隊列中走,滿臣吹鬍子瞪眼,將他趕出來,他只好走到漢臣這一邊,誰知漢臣以他為恥,大家挽起手臂,不給他留空隙,兩邊都不待見,弄得孫之獬尷尬不已,狼狽不堪,出盡了醜態。

這次出糗,孫之獬惱羞成怒。他既想討好主子,又想對漢臣發泄不滿,於是,上疏多爾袞,請求讓所有漢族均剃髮留辮。這一建議促使多爾袞下定了決心,於是引發了成千上萬漢人血流成河。起初,孫之獬很得主子歡心,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以「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南下江西,為清軍招降南明大臣,收買民心,搖唇鼓舌,大力宣傳「共存共榮」,幾個月時間,竟然「撫定數府」,連元末義軍首領陳友諒的後裔也被說服,將盤踞二百年的險要之地獻出,納入大清版圖。

按說孫之獬的功勞可謂不小,但是他卻遭到總兵金聲桓 「私賣人情」的彈劾。原來,孫之獬感到自己功勞在身,有些翹尾巴,擅自為副將高進庫、劉一鵬加授總兵軍銜。軍銜是爾等能授與的嗎?不想想自己身份,你官銜再大,在滿清主子眼裡,不過是一條走狗而已。虎狼一樣的主子翻臉比翻書還快,十月,孫之獬被革職,永不敘用。被削職為民,回到山東淄川老家。

多行不義必自斃,蒼天有眼。順治三年(1646年)秋,山東爆發了謝遷起義,憤怒的義軍攻打淄川城,知縣劉修己請懂兵的孫之獬協助城防,但當時朝廷收繳武器入庫,朝廷無令,不得擅開,孫之獬等人只好以木棍為武器守城,后不敵而城破。義軍將孫之獬活捉,他破口大罵,被縫住了嘴巴。他的四個孫子被人當著他的面一一處死,二兒媳和兩個孫女也被凌辱致死,之後,謝遷等人用錐子在孫之獬身上刺滿針洞,人們爭相插上豬毛為他「植髮」,凌遲后被斬首肢解,暴屍街頭。一紙奏摺,塗炭了無數生靈,也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孫之獬九泉下聊以慰藉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幸免於難。

孫之獬死訊傳至京城,朝廷本來打算對其旌表撫恤,馬光輝等漢臣認為他已經不是官員,不具備旌表撫恤資格,朝廷順坡下驢,也就不再堅持。以全家八口人生命為代價效忠滿洲主子,維護清廷的統治,到頭來連個榮譽證書都木有,實在是可悲可嘆可恥可恨!

孫之獬這個「獬」字,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異獸,能辨曲直,見有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孫之獬顯然不是這種人,至於其為何用代表畜生的「獬」字取名字,鬼才知道!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