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臍|廣東一帶的一種街邊小吃,類似油糍。(廣州的搭檔也不知道是什麼,有人知道嗎?)
補衫|補衫的人一般會一張板凳一個人坐在街邊,隨意掛個牌,寫上「補衫」或「逢衣」,就坐等生意上門;腳邊放一個籮子,裡邊放滿了五顏六色的碎布片,還有幾種色彩的線和各種各樣的扣子。這些補衫人的功夫很好,一針一線,均勻詳盡。畫中公認手持的是竹制的小圈(有內圈和外圈),將衣服有破洞處用竹圈套住,然後用相同色彩的線,按照衣服原有的經緯織補。
補遮|遮,謂「傘」也。補遮,即修補雨傘。
剪髮|剪髮匠肩挑一條擔子,前面是赤色的小圓竹籮,裡邊藏有炭爐,炭爐上置有銅盆,如竹籮上還插有小旗杆或許刁斗者,則為官辦;後邊是木柜子,能夠坐人,柜子裡邊是剪髮用的梳抿、刀具、磨刀的皮帶、毛巾等;手撥擊著能宣布嗡嗡聲的喚頭,到了人多的當地就改用小木梆。
賣豆花|豆腐花,就是在豆漿中繳入矢量的鹽滷或石膏製成的一種食物,北方地區叫「豆腐腦」。豆腐花在是清代民間遍及喜愛的食物。
刺繡|刺繡這一行,非一般人可入。聽說精於此道,一要心靜,二要眼靈手活,三要學得一手好描畫,四要得師盡心傳授,五要考究天分。刺繡考究針法紋理,各師各法,派派不同。故此一行,學者千百,能者一二。
補鑊|民間稱鍋為「鑊」,「補鑊」即補鐵鍋。補鑊者大都四五十歲,成日挑著擔子散步,一頭是一個竹籮,上放一隻爛鐵鍋,以示身份;另一頭則放一個風箱拉爐,有碳、鐵及一些必備的架撐,補鑊者沿街叫喊,遇上生意,就地開檔。
賣草藥|賣葯人的行頭往往是在街頭地上鋪一塊布,上擺二、三十個草藤編成的小袋,每個袋裝一種葯,葯上有牌,牌上標明草藥名,旁邊再放一瓶風濕跌打藥酒,後邊掛一幅小招牌布,上寫「名山草藥」幾個大字。擺開攤檔之後,這些人一邊蹲在地上,一邊耍弄草包里的葯,口中念念有詞,唱起葯曲。一陣,四周的人就被招引前來觀賞。
賣魚|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生態農業興隆,在農田間大多開挖魚塘,飼養魚類。
樂器|樂器演奏。
接線|有織布就有接線,估量早已失傳的行當!
釘屐|「屐」是古代很早就有的一種木製鞋。明清時期,廣東仕宦和基層民眾都喜愛穿木屐。木屐打在麻石街上,踢踢踏踏,是老城異樣的風情。賣木屐一行,除了有固定的商鋪之外,還有不少中老年的匠人把做好的木屐挑到街上叫賣。他們一般一邊走一邊叫賣:「賣屐,有好靚的木屐賣。」這一類木屐比較粗糙,價錢也比較便宜。顧客買屐,賣屐匠人就會停下來,給顧客上皮釘屐。
車煙桿|有人吃煙,天然少不了這個行當。
耍禾穀|禾穀雀體形細巧,可作手玩鳥籠養,經調教能扮演多種技藝,素交社會江湖術士常用其作占卜算命的東西,訓練其用嘴銜叼紙牌算命。
僧苦練|畫中的和尚,穿戴袈裟,將右臂裸露於外,手腕處綁著一紮點著的香,左手搖扇煽風點火,故意操練皮肉火燒不爛的內功。為了磨鍊耐功,還用鎖鏈扣住自己的上身,把鎖頭埋進地里。
賣藕|賣蓮藕的小商販。
西洋景|一隻很大的箱櫃,油漆得花花綠綠,畫上種種圖案。箱櫃前面開四五個八棱小窗,茶碗巨細。觀眾坐在板凳上,扒著窗孔看,窗上裝著凸透鏡,能把圖片擴大。演員站在箱櫃一側,手拉繩子,扯動櫃里的轉輪,帶動畫片,順序呈現在鏡里。畫片多是風景名勝、民間故事。調節轉輪速度,可快可慢,構成動畫的作用,形象傳神,如感同身受。
織布|簡略的手紡車、手織機,這些簡陋的手工織布機織出來的土布儘管粗糙,卻價格便宜,經久耐用。一位織工坐在一架簡略的腳踏手織機前,當經紗緯紗線用上下交錯的方法交錯時,由織軸引出的經紗繞過後梁,穿過經停,經絲眼將經紗上下分開,構成菱形的梭口,然後由梭子引進緯紗,再將緯紗向織口壓緊以構成織物。
修癢|江湖醫師專門為市民治療皮膚病、處理皮膚瘙癢問題;古文獻《周禮·天官·疾醫》道:「夏時有癢疥疾」;《禮記·內則》說:「疾痛苛癢而敬仰搔之」。在經濟尚不興隆的清末民初,群眾溫飽沒有處理,弄上這樣的病誰敢隨意找醫師上醫館啊。所以街頭上那些遊走四方的江湖醫師,便成了他們光臨的目標。
寫燈籠|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掛燈籠,寫燈籠者要粗通文墨,書法過得去,還要懂得各姓氏暗號。所謂暗號就是各姓氏創姓之初的封地地名,或是皇帝對其祖先所封贈的官銜,或是對其德行美譽的表揚。燈籠除了寫上各姓氏和其暗號外,還要寫上「千子萬孫」、「長命富貴」、「財丁興隆」等吉祥語。潮俗認為,燈與丁同音,寫燈籠者是給人家贈丁贈福,以此為工作,會對自己「折福」。
戲法|街頭變戲法。
做籮斗|用來篩米粉的,織造籮斗,一般可用廣東盛產的青竹,其他茶竹、麻竹、篙竹、厘竹也可,但質量略勝一籌。把青竹砍下后,用刀破為竹條,削成很薄的竹片,即竹篾,通過工匠的巧手織造,一隻只式樣漂亮的籮斗就做成了。
糊元寶|清明時節,是寄予對祖先哀思之物。曩昔,這個職業很旺,許多節日都是祭祖日,這時山頭煙熏火燎,哀聲陣陣。不過,現在隨年代變遷,這樣的方法逐步衰敗,更多環保和新穎的方法呈現,替代了這樣傳統的方法。也好,好像元寶一樣成為文物,糊元寶也會被替代。僅僅,懷念是不會變的。
澆燭|《凈土聖賢錄》有記載:「吳澆燭,居姑蘇婁門,以澆燭為業,因以得名。孑身無偶,長齋,晝夜念佛。為人不欺,賣燭家爭迎澆燭。吳傾油一杓,必稱佛數聲,認為常」。此崇禎年間的工作。唐宋以前澆燭入葯,所用地蠟皆蜜蠟也。曩昔沒有電燈,澆燭是很興隆的職業。只見熱鍋燒著蠟,一旁紅地蠟燭等風乾即可出售了。
做襪|一針一線,細細密織。量足而做,貼腳適合。
獨角戲|一個人驚天動地,一個人上下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