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知識變現必須掌握的理論基礎 | 理解知識經濟 (二)

上個世紀60年代,彼得.德魯克最早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

並明確了行動知識的概念:

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是在行動中可以證實的知識,是對行動結果有效的信息。

野中郁次郞在此基礎上更進了一步。作為知識管理領域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論述幾乎覆蓋了該領域的方方面面。

即便是在今天,這套理論仍然構成了我們討論『知識經濟』的基礎。

野中郁次郎的理論

1985年,野中郁次郎和他的搭檔竹內弘高,受哈佛商學院埃伯納西教授的邀請參加一個研討會。他們為研討會專門準備了一篇《新產品開發的新遊戲規則》的文章,后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上。之後又陸續寫了《從混沌到組織有序》、《」承上啟下」式管理》、《冗餘和重疊式組織》等一系列論文。

1991年,野中郁次郎在《哈佛商業評論》11-12月號刊,發表了那篇後來被收編在《知識管理》論文集的論文:《創造知識的企業》。這篇論文被看作是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的代表作之一。此後,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擴展了這篇論文的觀點和實例,於1995年出版了同名書籍《創造知識的企業》,這本書榮獲了美國出版者協作1996年的最佳管理圖書獎,並被大前研一稱為」日本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管理學著作」。

野中郁次郎一舉成為知識管理領域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著作中,野中從認識論的角度將知識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個大類。

所謂顯性知識,是指那些可以用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手段表達,被「格式化」了的知識。它們可以通過書籍、軟體或者網路等傳媒進行傳播。

隱性知識則往往源於個人的經歷和體驗,和視角、價值觀、預感、直覺等主觀因素有關,很難被」格式化」的知識。

同時,野中認為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二者之間互相作用、互相轉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歸納起來就是:經過人與人之間隱性知識的傳遞,轉變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加工改造為知識體系,再轉變為具體的個人的隱性知識。他將這一過程概括為了知識創造的SECI模型: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顯化(Externalization)、聯結化(Combination)、內在化(Internalization)

而這個知識螺旋模型分別對應的4種知識模式分別是:共感知識、外化知識、系統知識和行動知識。

共感知識是通過人類的共同行為來完成的(Socialization)。比如觀察、模仿、實踐、體驗等途徑,將那些說不出來的知識(隱性知識)通過共同技藝或者共同心智的方式完成傳遞。這種方式在的古代尤為盛行。

外化知識則通過隱喻、類比,概念、模型等方式將那些隱性的知識通過符號化的方式」格式化」出來(Externalization)。最終將它們呈現為文本、圖表、語音、視頻等具體的表達形式。這類知識(顯性知識)往往最易於傳播。比如得到訂閱專欄的」碎片知識」。

系統知識是指將那些零散的外化知識整合、匯總,聯結、重構,系統化處理而產生的知識整體(Combination)。比如很多經典的理論書籍都屬於這個範疇。

行動知識是一個將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內化(Internalization)的過程。這需要一個消化、吸收,模擬、實踐的過程,才能將那些顯性的知識內化為具體的行動。並升華成自己獨特的新的隱性知識。

這是一個知識進化的閉環:共感知識->外化知識->系統知識->行動知識。

作為載體,包括像微信公眾號、得到付費訂閱專欄、喜馬拉雅的付費音頻、知乎Live、千聊、分答等產品承載的多是顯示知識的傳播。具體一點說,就是外化知識和系統知識的傳播

作為一名以往通過PPT、投影儀等方式傳播顯性知識的知識工作者,這即是機遇也是挑戰。反應快的同仁正好可以藉助互聯網這個槓桿,突破邊界成本,最大化的完成變現。適應能力較慢的同仁將會像十幾年前的傳統零售商一樣,看著自己的市場一點一點被蠶食。

而以往通過構建場域傳遞隱性知識的工作者,互聯網目前更多充當的是連接器的作用。線上完成拉新和留存,線下完成轉化和購買。

說魚

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

這句話其實是錯的。

為什麼呢?

我先給你看一個我自己造的字吧。它也念YU。一個火字旁,加上一個魚。(為了方便,後文將火字旁的魚統稱為YU)

大概的意思是你得把魚做好了,才能端上來給用戶吃。

這就是用戶思維。

學習這種事其實挺反人類的。

偷懶、迴避學習是人的天性。很多人都知道要學習,但總是有各種各樣逃避學習的理由。買書更多是一種自我安慰式的欺騙。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知道要學,但又不願意學。

怎麼辦?

所以就出現了一種職業,就是我幫你學,然後講給你聽。

市面上很多職業培訓學校的老師乾的都是這個行當。而且收入不菲。但你千萬別覺得人家投了什麼機倒了什麼把。人家掙的這個叫辛苦錢,你不是不愛讀書么?我幫你讀。

你交的那個錢,叫做學習稅。

這麼說吧,你去千聊上走一圈,80%的課程收取的都是這種學習稅。

做這種知識變現的人,你就得做YU。

什麼都處理好,不要讓用戶自己動手,最好你能餵給用戶吃。

用戶有個抱怨什麼的,別不願意,因為你掙的就是這個服務的錢。

現在可以做漁了吧?

不對,你要做

把魚洗乾淨,切好,各種調料準備好。鍋碗瓢盆全都備齊的魚。

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只負責燒菜,其它事務由你搞定。

你看看人家iPhone。

硬體幫我做好了,絕對夠B格。

系統幫我做好了,絕對夠流暢。

我只負責裝什麼軟體,其它全是蘋果搞定。

相比較而言,摩托羅拉那個模塊化的DIY手機,只能做給少數發燒友用。

對於更多的人來說,要的是三個不:

不要讓我等,

不要讓我煩,

不要讓我思考。

我是大廚好嗎?

大廚好嗎?

大廚好嗎?

你見過哪個大廚自己親自上街買菜的?

謝謝。

最後才是

漁是什麼?方法論。是知識的生成器。

掌握了漁你才真正掌握了學習的方法。

回到前文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知識的創造本質上是一個人與人之間隱性知識的傳遞,轉變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加工改造為知識體系,再轉變為具體的個人的隱性知識的過程。

頭部內容靠什麼掙錢?

YU啊(火字旁那個),有兩個手藝,一個是釣魚的手藝,一個是烹飪魚的手藝。只要這個手藝不丟,他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做魚給你吃。

啥叫頭部內容?就知識的創造而言,就是那些可以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將顯性知識加工改造為知識體系的人。內容的處理在他那兒是自洽的。

他們有方法論。

你要學的就是那個方法論。

所以,漁這個詞其實是對學習者來說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個換位思考的結論。

這句話真對。是真的對。

當年任正非在導入IPD(集成產品開發)時,提出了『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的三化理論。從1998年開始,華為請IBM做諮詢顧問,協助導入IPD,整整推進了10年,為此支付給IBM的諮詢費、IT工具費用加起來近20億人民幣。而正是以這套產品開發機製做基石,華為今天才有機會成為年收入近4000億的超級大麥克。

學他們的方法論。

結論不重要,

重要的是方法論。

做為學習者

最重要的是漁,然後才是魚。

最後才是YU。

但是做為知識輸出者,

你一定要知道。

首先要提供YU,然後才是魚。

最後才是漁。

因為更多的人其實是不學習的

這事特別反人類。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