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連載6)傳統文化與中華文明 第一部之黃帝內經

三、《黃帝內經》與傳統中醫學、中醫與中華文明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疾病也就隨之而來了,人類與疾病的鬥爭由來已久,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中華民族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本草經》現已遺失,是否神農氏所著已不可考,普遍認為,《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藥學資料而成書的。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誌著中藥學的初步確立。

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民族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象的。

這裡還要提的一個人就是張仲景,漢末戰亂瘟疫橫行,此時的疾病是外感風寒也就是病毒引起的,《內經》的作用不大。

1、砭石與經絡學說

我們先看下「砭」這個字,右邊這個「乏」,是古代射禮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風。受矢者為正,避矢者為乏。故文反正為乏。假借為貶。物質財富短缺,疲乏,無力。砭,形聲。從石乏聲。本義:治病刺穴的石針。產生於距今6000年以前到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旗頭道窪出土的石針,長4.5厘米,一端扁平有半圓形的刃,可以切開膿腫,另一端呈椎形,可以作針刺用砭石,經考證被確認為針刺的原始工具—砭石。針炙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最早的經絡理論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經脈寫了11條經脈和砭療灸療的方法。

中醫藥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世界傳統醫學中最具系統性,而且是應用最廣泛的醫學。中醫的特點是從整體認識宇宙和人體,認為「人」是天地之氣和四時(四季)陰陽變化的產物。《黃帝內經》中記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說明了天(自然)與人的相應關係。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體內以五臟(心、肝、脾、肺、腎)和六腑(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為核心。分別聯繫著五官(耳、眼、口、鼻、舌),五體(筋、骨、脈、肌、皮)。而且臟與臟、臟與腑之間又密切聯繫,形成陰陽相配,表裡相合的關係。臟腑還與五行相配,如心與小腸相表裡屬火,脾與胃相表裡屬土,腎與膀胱相表裡屬水,肝與膽相表裡屬木,心包與三焦相表裡屬火。

人體以五臟為核心,在五臟之間「心」就如同宮廷中的君主,最為重要,在五行屬火。肺如宰相,調節輔佐君主,在五行屬金。肝如將軍,五行屬木。脾如後勤部長,五行屬土,是後天之本。腎主藏精屬水是先天之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