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蔡英文動動嘴,柯文哲跑斷腿

原標題:蔡英文動動嘴,柯文哲跑斷腿

八天七夜,為了給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探路,台北市長柯文哲這幾天可算是跑斷了腿。從馬來西亞到泰國再到印度,除了為今年8月份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宣傳、造勢之外,還充當民進黨政府的探路先鋒,考察馬、泰、印三國產業結構發展,為蔡英文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吶喊助威。

2016年8月,蔡英文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會上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9月,行政院進一步提出《新南向推動計劃》,期望可以透過貿易、投資、觀光、文化及人才雙向交流,與東盟、南亞和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讓台灣能融入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

柯文哲勝選台北市市長后,首次與蔡英文見面

之所以會有「新南向」的誕生,和民進黨執政有直接關係。為了強調「台灣主體意識」,民進黨政府不惜毀棄過去兩岸之間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選擇與大陸對抗,一改過去的「西向」大陸,另闢蹊徑提出「新南向政策」。

然而蔡英文上任即將屆滿一周年,台灣社會也從「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激情氛圍中漸漸冷靜下來,對其推動的政策也有諸多反思。加上政黨輪替后,經濟景氣不見復甦、所得差距持續擴大、工薪階層收入遠不如預期,至於所謂「新南向政策」到底是政治挂帥,還是經濟策略,台灣民眾似乎仍舊存疑,感興趣的也不多。

這種情緒也反映在民調結果上,根據近日《遠見》雜誌最新公布的民調,台灣民眾認為最在意、最該優先推動的是「促進經濟發展」,「穩定兩岸關係」放在第二位,第三位則是「推動轉型正義」。可見「拼經濟」仍然是現階段台灣人民的頭等大事,不過,由此也可以彰顯,蔡英文上台近一年來,沒有把「拼經濟」放在首位,民眾才會希望把經濟發展放在最優先的位置。

對蔡英文在台灣利益與兩岸關係的處理上,有將近半數的受訪群眾對蔡政府沒有信心,尤其在40-59歲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年齡層表現得特彆強烈。而年輕族群(20-29歲)則是正反意見持平,也是對蔡英文最有信心的年齡層。

筆者認為,出現這樣的民調結果也不意外,因為蔡英文就是在去年「大選」中獲得多數年輕選民的支持才得以當選,並且對大學畢業(22歲)、研究所畢業(24-25歲)的社會新鮮人來說,剛開始工作、社會歷練不多,對未來生涯發展前景仍有較高的期待,「首投族」也較堅信自己「神聖的一票」沒有投錯人,對蔡英文上台一年多以來的施政成績尚有耐心與包容力。簡而言之,對台灣執政黨的期待隨著年齡增長成反比,年齡愈大、對執政黨愈沒有信心。

既然台灣經濟裹足不前,民調也問到台灣民眾是否願意離開台灣去世界各地求學、工作或投資。結果顯示,有將近六成(58.8%)受訪民眾願意遠離「小確幸」環境尋找新的機遇。然而,真相總是殘酷的,有51.5%人的首選地,竟然是民進黨鴕鳥心態一直想刻意躲開的大陸!在20-29歲這個年輕世代,更是有近六成願意去到大陸發展!這真是大大打了民進黨的臉,他們蓄意灌輸給年輕人「仇中、反中」意識,2014年鼓動青年發動浩浩蕩蕩、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太陽花運動」,如今青年卻這麼不給面子。

所以就算蔡政府再怎麼煞費苦心推動「新南向」,台灣人就是不領情,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相信更多的發展機會就在海峽對岸的大陸。

從台灣民眾期待經濟復生、對執政黨漸失信心,到選擇大陸作為奮鬥的地點,形勢比人強,不甘示弱的蔡政府便將「新南向」與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拿來比較,企圖一較高下。

然而從兩者的投資規模來看,台灣景文大學國貿系教授徐東海撰文稱,「新南向」的啟動預算僅僅新台幣42億元(約人民幣9億5千萬),在台灣年度總預算中只佔0.2%,簡直是鳳毛麟角、少得可憐。反觀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光是在亞洲部分的需求資金每年就達8000億美元,足足比「新南向」多了5800倍。而就是這42億新台幣,還要四面出擊、用在18個國家,過度分散的後果可想而知。

更匪夷所思的是,「新南向」的主力是台灣中小企業,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所編列的預算僅有新台幣1885萬元(約人民幣430萬),比一家普通上市公司資本額還要少。況且有些「部會」只編了預算,缺少詳細的計劃方案,難道先把錢拿到、分完就了事嗎?難怪「新南向政策」被親民黨「立院」黨團譏為「新難向」、「預算四不像」,也不算冤枉。

此外,「新南向」的「新」意何在?與「一帶一路」戰略考量的差異是什麼?1994年,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李登輝,開啟了第一波的南向政策。當時兩岸達成第一次汪辜會談,氣氛融洽,但李登輝認為台灣對大陸的投資過度集中,依照經濟學上的「分散風險」理論,為了減輕大陸有可能因經濟政策變動帶來的衝擊,也為了壓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於是實行了九年的「南向政策」,至2003年才停止。

這段期間里,由於1996年台灣舉行首次直選最高領導人的「總統大選」,大陸隨即在台灣海峽實施軍事演習,兩岸情勢急凍、劍拔弩張,於是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鼓勵台商將資金撤出大陸轉投東南亞,即以經濟報復大陸的政治行動。

2016年的「新南向」與「舊南向」有著異曲同工,為反制大陸因台方不承認「九二共識」后斷絕一切官方溝通渠道而來,同樣也是採取和大陸對抗的態勢,重點放在科技、文化、教育等層面,不只有生產製造業。

然而,大陸今天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東盟各國與大陸的經貿往來密切程度不可同日而語,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兩人又分進合擊、遍訪東南亞十國,承諾以「一帶一路」戰略配合「亞投行」、「絲路基金」,實現充足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互聯互通。顯然大陸在「和平發展」的大國崛起戰略之後,進一步布局東南亞,除了將「一帶一路」作為睦鄰友好政策的一環,也是在促進內地淘汰落後產能、促進產業升級,欲在亞太地區與美國分庭抗禮,爭奪話語權。一個是對抗大陸才有的「新南向」,一個是建構新的地緣政治關係,前者鼠目寸光、後者高瞻遠矚,兩者眼界高下立判。

新南向雖然著重產業合作、觀光業、青年創業、文化交流、農漁業、醫療等過去不那麼被重視的項目,看似前途光明、具有潛力,但如上段所說,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與台灣「新南向政策」勢必形成競爭關係,所以「新南向」避不開大陸的影響,更不可能打著「反中」、「仇中」口號執行「新南向」。

東盟近年與大陸實現了「東盟10+1」FTA的經濟整合態勢,台灣則逐漸被孤立、被排除在區域經濟整合之外。因此,減少與「一帶一路」的碰撞、惡性競爭,對台灣才是最有利的。倘若「一帶一路」對台商更有利,也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如果陸資願意參與「新南向」的投資項目,台方應要欣然接受,妥善評估「機會成本」使兩岸互為表裡,才是中華民族之福。

方興未艾的「新南向」,與行之有年的大膽「西進」,事實上都是台灣「走出去」的道路。馬英九擔任台灣地區領導人期間,務實承認「九二共識」的「兩岸同屬一個」原則,取得大陸諒解,兩岸關係進入前所未有的熱絡互動期。

表面上看來,馬政府時代只有西進、沒有南向;台灣淡江大學林若雩副教授研究的結果卻是,台灣對東盟十國出口比例從14%穩定上升至19%,對大陸的出口依賴也控制在40%之下,足以證明分散台灣出口市場、降低對大陸單一市場的依賴是有具體成效的,其他諸如在印尼設立經貿代表處、在緬甸設置相關機構,與東南亞各國簽訂35項協定,都已經超越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

「新南向」與「西進大陸」並非「兩條路線的鬥爭」,如果執政者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就會發現兩者的互補關係對兩岸人民都有利,當然,只想著選舉的政客是看不到這一點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