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AI時代 高通有哪些核心支撐力?

OFweek電子工程網訊 這段時間,巨頭高通似乎有些「點背」。蘋果欠的專利費不給還反訴形成拖累;與本地大唐的一個合資案,被某國企掌門咒罵;最新財報顯示,凈利同比下滑40%,而它又給出一個不太樂觀的下季財測;不斷有業內人士鼓噪說,未來5G標準會統一,高通將失去霸主地位。

而且,這段時間,外界都在談論AI,高通在全球乃至也有些論壇,並參加了本地一些峰會,不斷宣告5G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戰略變革。但與BAT們相比,聲量似乎都沒那麼高。

部分行業人士對它的印象有些僵化了:瞧那個無線半導體霸主,別不會成為AI時代的失意人吧?

一切真有點不太美妙的樣子。可是,巨頭真的會成為未來AI時代的失意人嗎?

直接給出我的判斷。這有些扯了。很多人只是從庸俗的博弈論出發,看不到未來趨勢,也沒看到它的成長與轉型。

這裡以AI為視角,看看這家公司隱含的競爭力。

很多公司在技術面談論AI,幾乎不會錯過這幾個要素:語音、圖像或視覺、計算、演算法。比如百度、谷歌、英特爾們;更多公司開始談論數據要素。比如幾乎已成聖師的馬雲。前段他就在不同場合嘲笑谷歌AI取向,說下棋沒什麼用。

應該說,這5個要素應該都不可或缺,確實也能讓人直觀感受到一些應用場景。

但我覺得裡面少了一個更核心的要素。那就是網路的支撐,或者成為「連接」。沒有遠比現在更出色ICT基礎設施,AI絕不可能在諸多行業真正大規模普及,只能在某些模塊、某些應用場景有所發揮。

在以上諸多要素中,高通擁有哪種核心支撐?我們認為,至少兩大領域,它擁有無可匹敵的優勢:

一、計算;

二、連接;

三、端到端的服務體系。

當然,圖像或視覺、演算法等領域,它同樣有自己獨立且出色的能力。而在AI的商業化驅動力,它具有的另外核心條件,則是其他公司所不具備的,那就是充滿效能的端到端服務。

說說計算力。

高通的計算優勢,早為聲名遠播。這也是高通被視為一家無線半導體巨頭的關鍵。它從一家移動CPU公司,過渡到擁有全面解決方案的平台公司,差不多花了10多年。

當然,你會說,現在做晶元的很多啊,做個AP已沒什麼多大障礙,不要說英特爾、博通、聯發科、展訊、聯芯、瑞芯微、全正、君正之類,也不要說蘋果、三星、華為、小米這類終端企業,就連互聯網陣營的巨頭們早就具備實力。谷歌、微軟、百度都有,甚至阿里們也有儲備。

而且,整個計算力也在朝GPU轉移。那個曾經幾經起伏的黃仁勛,創立的Nvadia,這兩年成為當紅炸子雞,就與過去多年專註GPU生態深有關聯。它已經推出基於的平台,備受行業與資本市場關注。而且,它還在收購更多模塊資源。

但是,高通不一樣的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全。高通不僅僅有AP,還有基帶、射頻、GPU、藍牙、音頻等幾乎所有關鍵模塊。

2007年誕生的驍龍S1,還是個AP概念,但很快,隨後的系列從AP升級為融合諸多模塊的SOC,而最新的驍龍835已超越SOC,成為平台概念。從對產業的變革驅動來說,它比筆記本業的迅馳概念可能還要深遠。

10多年來,高通產品幾乎覆蓋了市面所有經典手機、最新的互聯網電視以及其他無數移動終端。說它是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核心驅動力,為整個產業提供了最專註、長久、深入、廣泛、豐富的計算支撐,毫不為過。

很多說手機快飽和了,高通的路子快到頭了吧。那是你沒有看到它的系列產品、方案對於未來碎片化終端時代、AI時代的強大適應力。

除了上述驍龍家族與諸多模塊的升級之外,事實上,高通很早就已關注適用於AI時代的神經網路處與深度學習。它投資的一家神經科學創業公司Brain Corp,早在2009年左右就秘密研發,試圖創造出模擬腦功能的演算法,以及執行這些演算法的硬體。最初它的Zeroth項目專註於機器人,後來證明,足可應用於智能手機與更多碎片化的智能終端。

通用的CPU當然也可以參與,但效能可能沒那麼出色。使用特殊設計的晶元,則能使得神經網路任務運行效能更高,能適應無數個性化的智能設備。

當然,計算覆蓋B、C兩端,基礎設施部分,高通同樣在滲透。事實上,2014年它就宣布進軍伺服器晶元市場。3年來,每年都有關鍵產品更新。去年的48核ARM架構的伺服器處理器備受業內關注。這當然也有ARM的圖謀。後者前年說,未來5年,要突破全球25%的伺服器處理器市場。雖然不太相信它能戰勝x86生態,但是,擅長整個體系化布局的高通,應該不會錯失成為下一個世代基礎設施幕後計算支撐的機會。

一些人說,未來ICT基礎設施越來越發達,只要側重雲端計算力就好,終端側可以進一步弱化了。我認為高通的說法比較好,那就是它一定會影響用戶體驗。有些是連接的問題,有些就是終端側計算力不夠。

引用一句阿里雲的Slogan,「為了無法計算的價值」。用在高通身上,同樣適用。眼前的高通,正朝著無所不在的計算世界——一個龐大的萬物互聯時代邁進。這一切都會是未來AI時代的核心力量。未來的計算力,確實會呈現分散的局面,會湧現許多玩家。但老實說,在基於晶元形態的計算層面,除了英特爾們在另一端,我們還看不到哪家能整體勝過高通。要意識到,新舊生態的技術層面絕不可能涇渭分明,漠視高通的整體實力、向前兼容的能力、面向AI時代的創新力,不是無知,就是刻意PR。

說說連接力。

要再度強調這一點。上面我說,過去兩年,許多企業、業內人士談AI核心要素,總是有意無意遺漏連接力。

大概可能認為,未來的ICT體系,只是通用基礎設施,政府、企業甚至個人購買相關服務就好,用不著單獨強調。

但是,ICT雖然是一種基礎設施,甚至局部帶有公共產品屬性,但它也是要市場化企業參與,不是坐等就會生成。沒有它的支撐,未來的AI、物聯網、雲計算等等概念,以及所有的智慧場景,都不可能真正廣泛而深入的落地。

而高通,除了計算力,最強大的部分,正在於連接力。甚至,這兩個要素在它身上一直兩位一體。

過去10多年,高通一直驅動著全球智能手機的變革,藉助它的力量,全球幾十億人得以消除數字鴻溝,連接起來。

廣域網概念下,高通擁有3G、4G以及日益成熟的5G等連接技術。同時,它還有Wi-Fi、藍牙等核心技術,這為萬物互聯提供了完整的方案與平台。從3G、4G到目前正在引領的5G,它的連接能力將呈現為新一輪幾何級擴充,從過去的人人、人物到未來海量的物與物的連接,甚至人與整個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沒有出色的連接力,一些場景可能只是體驗不佳,生活受到一些影響,生產出點小事故;而另一些場景,則可能意味著重大災難,人命關天。譬如現在流行的無人駕駛或自動駕駛,高速路上,突然失去了網路支持,很有可能車毀人亡。關鍵場景,不足1秒的時延差距,都可能出現重大慘烈事故;手術室里的場景更是如此。

目前的AI應用場景很多只是單一要素的比拼,比如蜂擁而上搞了一些智能音箱。當然屬於有益的探索,但它確定只是一種過渡形態的產品,還談不上真正複雜的人工智慧。這背後,除了一些場景無法突破政策外,主要是連接力遠遠不夠。我一直這麼說,在5G真正大規模商用前,AI不可能在各行各業大規模普及。

高通的優勢就在於它擁有垂直一體的連接力。5G時代的一項重要技術特點是低時延,高通可以實現低時延的條件,保證連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此,網路側到終端側的界限,就不像過去那樣界限清晰,從而促使不同的垂直領域,可根據商業模式、安全訴求實現個性配置,從而驅動AI實現更強的集約性。

很多人說,5G時代來臨,標準統一,高通的地位就會下降,甚至很快被OTT掉了。我們覺得這特誇張。高通5G專利儲備很深,繞不過不說,就說統一的5G標準,也不可能將3G、4G時代的積累清零。

何況,這個現實社會,絕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全部通達5G階段。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現有的許多技術要素,在不同區域、不同場景、不同產品中依然會有發揮的餘地。高通產品線如此豐富,它仍會是這個行業最具競爭力的玩家。

而這正是高通的優勢。

說說端到端的服務吧。

上面我有意將計算與無線分開,來看高通。它看上去確實是一家無線半導體巨頭,一家擁有強大的通信標準技術、連接能力的巨頭。

但是,要看到,高通的崛起,一個fabless企業能成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苦頭,更多迎合了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時代的特徵之一,就是計算與連接兩者結合,形成了遠比過去功能機、PC網路更豐富的價值鏈。

而文章開頭部分,我強調過,AI時代,連接與計算更是「兩位一體」的概念。高通的優勢,正在於這種概念之下,它提供的服務,呈現為端到端的風格,覆蓋了從手機到基站、手機到網路端完整的價值鏈條。

高通確實也在不斷強調自己是一家端到端服務公司。這一定位,超越了終端視野的局限,為它的未來創造更大的生態參與機會。

端到端服務絕不只是技術層面的事。很多人可能感受不到它協同整個產業鏈的開放精神,提前定義未來市場的能力。

想想看,假如高通的3G、4G,只是把玩技術與標準,而不是充分調動終端企業、設備企業、運營商們共同完成一個符合未來趨勢、兼容各方利益的融合方案,整個行業會有如今的進展么?

絕不可能。放在5G時代,這種模式對於推動單一標準的形成,防止分裂,具有更大的驅動力價值。

而它對AI的驅動力,除了能在技術層面加快推進外,更能夠通過自身與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與協調,快速定義出一些參考方案,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相關企業的風險焦慮,讓它們將資源、精力更多側重在自己擅長的層面,譬如研究商業化、分析數據、觸達客戶或用戶等。

這裡有必要插一個細節。很多人對高通的專利收費模式充滿質疑,說每個環節都不放過,買只雞脖子你收我一隻雞的專利費。其實忽視了它的端到端服務模式的價值。高通的技術是在整個價值鏈里流轉。

你可以保持質疑,說它大包大攬。但我們必須尊重這種商業模式:它能在一個大的變局周期,提前承擔許多研發、商業化探索的任務。只有這類公司,才能協調上述整個產業鏈快速推進,形成解決方案。

一個市場如果缺乏端到端模式的企業,一定不會有太高的效率。因為技術標準無法統一或融合,產業資源就會高度分散,壁壘深深,行業、企業以及各種組織之間一定充滿警惕。如此,面對新的行業,很多探索就只能是各自為政,群雄混戰,消耗大量資源,也不會有真正的成效。

目前的AI就是如此。老實說,在高通這種具有端到端服務能力的巨頭推出整體解決方案、開放的AI生態平台之前,我對一些企業急著推出產品高喊商業化,一點並不抱樂觀。

上面我提到了,當許多企業不斷推出粗糙的單一模塊的產品炫耀時,高通確實已形成相對完整的AI平台。前不久上海MWC上,除了5G標準路線圖,它還披露了許多AI終端的計劃,從方案成熟度看,幾乎都是交鑰匙的方式了。

這種動向,讓人體會到,高通端到端的價值,在於它從整個產業鏈出發考慮問題,而不局限於單一環節,具有強大的生態思維。

當然,也不要覺得高通AI戰略已經完美,它也有自己明顯的短板,比如數據與應用場景缺憾、技術還需要豐富。

高通雖有端到端的服務,全球無線互聯的世界,想繞開它幾乎不可能。但它本質上仍是2B企業,不操心太多具體的垂直行業,不用太操心客戶的百工業態,也不用關心用戶戶具體的吃喝玩樂。即使海量數據通過它的管道與價值鏈,它也無法像互聯網企業那樣將它變成業務並大規模商業化。而消費端的數據,它更是無法直接觸達。

這就決定了高通很難獨立去搭建AI時代的應用場景。這是它的最大短板。它必須藉助掌握大量用戶或行業數據的夥伴觸達服務。

比如,它可以與BAT、京東們的商業平台實現嫁接。但是,如果只是滿足於與這類巨頭合作,高通的AI開放生態價值會受到抑制。它必須匯聚更多中小型的產業鏈資源,包括AI創業者。

就意味著,高通必須進一步走出無線半導體、通信業概念,在強大的基礎設施背景下,通過大規模開放,構建一個人工智慧時代的生態開發平台、創業平台,為創業者提供豐富的SDK資源,以及其他商業化支撐。

有些垂直領域,高通可能得先行探索。因為,這些垂直領域不但涉及複雜的技術、供應鏈、資本門檻,還有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種種政策。許多時候,單純依靠開發者或創業者自身去整合,幾乎不太可能,有時單純的成本就難以承受。比如汽車、金融、醫療等相關領域。作為一個開放平台,高通有責任率先形成解決方案,與政府、機構、產業鏈夥伴共同拓展,提前探索,推出獨立的參考方案。這也是一家端到端企業的責任,它也有利於消除許多細分領域的風險。

你看它正在重金收購NXP。你可能只是強化半導體業務,其實它應該是在先行滲透汽車業,NXP在汽車半導體領域確實有著強大的資源。

不過,更多的碎片化需求與應用場景,高通根本無力觸達,這不是它所擅長,它只能依賴合作夥伴。而這也是它的商業邊界。

當然,除了NXP這類,高通的人工智慧技術要素也應該進一步擴充。連接與計算無可匹敵,但單一維度上,許多企業也都有自己的優勢。從半導體公司到終端公司再到互聯網巨頭們,都是如此。

比如華為吧,它不但擁有5G核心技術,AI各種資源,更是擁有遍布全球的管道優勢,更有端到端交付服務的能力。若只從技術面對比,華為未來一定是高通最大的對手。

只是說,華為的形態更多還是硬體為主,它很難徹底突破這一限制,真正做成一個開放平台,最後它與高通的路徑就不可能一樣。本質上,它們的競爭仍會是錯位的。

但高通應該也會進一步強化它的技術要素。我們預判它應該會通過一些收購完成方案與平台支撐體系的建設。

當然,作為一個開放的AI平台,我們認為,除了技術,高通最緊迫的還是通過一些關鍵的垂直行業,率先落實實踐,以加快推進生態體系構建。它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孵化功能,為開發者、依託平台的創業者消除早期風險,打通資本通道甚至變現渠道,從而快速驅動AI大規模落地。

高通4G時代的平台孵化經驗確實值得延續。事實上,僅僅在,它就投資了幾十家公司,其中已有IPO成功案例。但是整體來說,還是傳統的移動互聯網企業更多。而5G時代與AI時代,無數的行業、更多用戶的需求會被激發,高通的服務需要更多介面。

如果我沒說錯,從半導體公司變身為一家基於「計算+連接」的生態服務平台,這應該會是高通接下來對資本市場講述的故事吧。

面對AI時代,個人覺得,高通雖充滿危機,但它30多年的歷史積累,不太可能被完全OTT掉。AI一定是它最核心的戰略方向之一,我相信,未來,這家公司依然也會是少數核心的玩家之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