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孤獨感是大城市培養出來的氣質

文 丨 綠箜

傍晚不知怎的下起雨,在飛奔去捷運站的幾十米路里,球鞋濕透了,還被濺了不少泥漬。手機備忘錄提醒你,家裡的熱水器壞了,得打電話找師傅來修。簡訊說著有個快遞待領。

你到了家,脫了鞋,隨手把鑰匙扔在客廳的茶几上,整個人癱倒在沙發里,甚至懶得挪動一下腳。不必再對陣老闆和甲方,終於鬆懈下來,你在沙發的懷裹中睡了過去。後來,你是被肚子的飢腸轆轆叫醒的,手機上閃爍著幾個未接來電,來自你的父親。

沒有下廚的慾望,於是你決定去樓下的24小時便利店買份炒麵。你坐在靠窗的位置,看到街邊有人在遛狗,一個人。你其實打心底就是熱愛這種疲倦的,你知道的,是你選擇了你的某座城市,霓虹燈、在捷運上打瞌睡的小白領、乘電梯左行右立的秩序,陌生人之間一言不發的冷淡禮儀。

而父母、故鄉、小城等等辭彙似乎早已變成了模糊的符號。雖然你們的關係並不疏遠,只是的確沒有那麼親密。

你結束晚餐,擦了擦嘴,決定給父親回一個電話。你們鮮少打電話,相互問候僅限於重大節日特殊事件。電話里他說,辭職吧,你的母親病了。他的口吻,聽上去是前所未有的嚴肅。這並不是一個友善的消息。

故鄉是一座小城,你並不討厭,而且你也喜歡它的勤勤懇懇,熟人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安全感。只是你需要更廣闊的地方,這不是故鄉的錯。你回憶起當初是如何來到這個城市的:考上大學,畢業后找了份體面的工作,薪酬也令人艷羨。總之,在拚命。離開父母時做了一部分抗爭,畢竟他們從不願意你遠走。

他們當初給了你自由,如今,他們當然也有權用責任將你召回。自由本就是有限的。你試圖協商,或許不必辭了工作、退了房子,或許可以請人照看母親,或許……父親的回答是,不可以。他幾乎要指責你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是受過教育的人,越是自私無情,沒有心。

你是委屈的,冷漠堅硬就是大城市培養出來的氣質。在大城市裡,你早已習慣了孤身對付惡意,把自己活成是自己的堡壘。選擇家人,意味著你在這座城市的積累一切完蛋,儘管你的內心並不情願,但還是,不得不回到原點。

我們,實際上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艾倫·古爾登。無論是在紐約還是,狀況如此相似,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

比起家庭關係、親情,其實我認為《愛在別離時》探討的更多的其實是個體的孤獨。它的感情太真摯了,以至於我讀起來,字裡行間,滿眼都是扎心的「孤獨」兩個字。艾倫是孤獨的,患了絕症的艾倫母親是孤獨的,冷淡紳士的教授父親也是孤獨的,誰不是呢,連艾倫偶然的一夜情都顯得格外的孤獨。

或許是第一人稱的緣故,我對「艾倫」這個角色懷抱了充分的同理心。畢竟全世界的年輕人都一樣。她的這份孤獨感來自於大城市的生存壓力,雞肋般的愛情與性,也來自於家人的誤解。

我可以這樣說,成年之後,與父母的關係會讓你越發有種孤獨感。換個辭彙,由於代溝、三觀不一致或者別的什麼,總之是因為無法相互理解而產生的隔膜,或是來自父母時常莫須有的指責,只讓人覺得自己在世上煢煢孑立。

而個體的孤獨在於,彼此之間的自以為了解。

一直以來,艾倫忙於在紐約的一切,工作、男友和瑣碎日常,艾倫像是大部分年輕人的縮影,如果母親打電話過來,她大概只會草草敷衍幾句然後掛了電話。倘若不是母親生了病,也不會抽出時間和母親一起做點什麼,讀書,下廚,裝飾一棵聖誕樹,或僅僅只是聊天。

艾倫這才發現自己從前對母親的了解太浮於表面,僅僅只基於「母親」這個形象——她操持家務,處理瑣事,井井有條地收拾著一切。因為太過理所當然,所以意識不到她的重要性,直到家庭秩序突然失衡,母親才徒然體現了自己的地位。

「母親就像是晚餐:為了生存,我需要她,卻未曾留意她的想法。」

而更多的,她對母親的誤解在於,以為她懦弱、平庸、乏善可陳,豈知是母親深諳足夠智慧的相處之道。母親言明艾倫知道的所有關於她父親的事,她全都知道,沒有什麼不知道的。但她同時也對艾倫說過,「不要把你全部的人生基於一個男人的認同」,她期望著艾倫能從父親的牛角尖里鑽出來。可見她活著,擁有自己的人生意義。

艾倫和母親討論簡·奧斯汀,討論《傲慢與偏見》里的伊麗莎白和簡。她一點也不知道母親原來喜歡讀書,而且還有自己特別的見解,「各國女作家不應該狹隘地把女人分成聰明和甜美這樣的小類。」她這樣說。

奧斯汀筆下的簡·班尼特是個暗含深意的意象,而母親就是這個意象背後的真相,一個像簡·班尼特這樣溫順善良,卻又堅忍的人。母親說,「我記得讀《傲慢與偏見》的時候,多希望是從簡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你父親說,那樣會是本很無趣的書。」

可故事不應該只有那些聰明漂亮的主角啊。當丈夫簡單地將自己划入「心腸好」卻「無趣」這樣的隊伍里,母親心裡是很孤單的吧。他並不懂得自己的妻子,起碼不知道她放棄了一本書(也放棄了做一個頭腦聰明的女人)然後嫁給他,然後把自己浸身於家庭的一堆雜事中。

另一方面,艾倫與父親的關係是對抗式的。由於年少時意外目睹父親的一次出軌,父親的偉岸形象坍塌,她開始活在了挑戰父權的執念里,逮著機會就出言刻薄、犀利判斷。

她質疑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否存在愛情,婚姻維持的可笑意義。這樣的家庭關係直接影響了她成年以後破碎的愛情觀,以為容忍背叛或許也是愛的方式之一。

他們之間的誤解是鴻溝一般的,在心裡把所有不好的辭彙,自私、冷酷、不負責任、無情都加諸在對方頭上,卻也恨不能委屈地沖彼此大吼——是你對我有所誤解!甚至到最後,彼此都以為是對方出於有限的愛和某種私心,親自了結了那個身兼妻子與母親多重角色的女人。

直到艾倫發現自己小覷了母親的堅強,她既誤解了她的父親,也誤解了自己的母親。當然她的父親也一樣——並不真的了解自己妻子,也不真的了解自己的女兒。

讀《愛在別離時》全然沒有翻譯小說的隔閡與生澀,紐約和北上廣一樣,朗霍恩就像任何一個不知名的故鄉,而艾倫太像是我們自己。所有的清冷感都能在現實里找到對照。

你回到城市裡,與朋友一起合租了房子。理解你的人成為了你的朋友。所有人都繼續操心房租和愛情,談論優秀人士的八卦,好奇坊間流言的真相。你在工作上依舊殺伐決斷冷漠堅硬,看似沒有良心。但好的是,下雨天有人遞傘,餓的時候可以找人一起吃飯。你和家人的關係雖然冷淡卻很堅韌,他們不理解你,但是愛你。而你也明白,不能指望一個人徹底地理解另一個人,活著本來就是孤獨的啊,這毫無辦法。

後來,你了解到,他們之間不是沒有愛的,只是不那麼直接:

「出來看雪啊。」我聽見他輕聲說。

「下雪啦?」

「一點點。」而後,廚房門開了,又啪地關上了,我上樓上床睡覺,什麼也聽不到了。早上的時候,雪花已經無影無蹤,只存在了母親的記憶里。「我用舌頭接雪花來著。」她說。早餐桌上,她把手放在父親手裡:「真美。」

「嗯,確實。」他說,對她笑著。」

這大概是書中最為寂寥卻又溫情的一段描寫了。然而死別是徹底的,直到離別過後才徒然覺得,那個時候該多和她聊聊天的。當時只道是尋常,卻沒辦法重來。

《愛在別離時》

編著:【美】安娜·昆德蘭

出 版 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年6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