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了解犯錯背後的心理動機,比懲罰更重要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如果孩子犯錯了,該怎麼樣教育孩子?

這是個非常困擾父母的問題。

懲罰孩子,怕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有嚴厲的父母,實行棍棒教育,孩子要麼變得更逆反,要麼變得懦弱。

如果寬容孩子,孩子下次又犯錯誤怎麼辦?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犯錯了,也沒有懲罰,越來越任性怎麼辦?

懲罰還是不懲罰?也許,我們可以從懲罰的目的來看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幫助孩子。

當孩子犯錯,父母懲罰孩子,的確會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為懲罰,特別是體罰,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犯錯。

但是,當父母懲罰孩子的時候,孩子心中的情緒會無法釋放。孩子內心會產生憤怒、害怕、緊張…等等。當孩子內心對父母有各種情緒的時候,他們是不大容易聽得進父母的話。

懲罰,只是在行為上暫時約束了孩子。但是,在意識上,孩子並沒有認識到行為的錯誤。人的行為總會受到情感的驅使,孩子仍然可能去做導致犯錯的事情。

比如,有的孩子會偷東西,偷同伴的玩具,或是偷家裡的錢。打了罵了,依然如此。

為什麼?

我們只是去約束了孩子的行為,卻沒有去看到孩子犯錯背後的動機。

當你知道自己孩子偷錢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如果偷的錢已經花掉了,你又會怎麼做?

打罵和訓斥孩子,只會讓孩子感到不安,更會激起孩子的羞恥感。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所以,了解孩子犯錯行為背後的動機,比懲罰孩子的行為更重要。

比如,對於偷錢的孩子,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他需要錢,可以直接問父母要。如果錢已經花掉了,懲罰並不能拿回那些錢。我們可以和孩子探討,如何對這件錯誤進行賠償。我們需要更多的去了解,為什麼孩子要去偷錢,是因為物質滿足的不夠,還是情感的缺失。

而這麼做的好處是,孩子不會受到害怕、羞恥、緊張…等等情緒的困擾,另外,是給了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機會。

有個美國故事,說是個男孩,不知怎麼的,搞到了禁用的煙花炮竹,就在一座橋邊,開心的燃起煙火。

煙花燦爛的把警察也引來了,於是,警察就把這個男孩帶回了警局。

因違反了禁令要罰款,但是這個孩子沒錢吶,於是就回家找爸爸要。父親問他,煙花是你放的嗎?男孩戰戰兢兢的說是,然後等待著父親的懲罰。

他的父親說:罰款我先替你交上,但這錢是我借給你的,一年後還。

什麼?竟然沒有任何懲罰?

於是,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這筆錢還給父親。

這個孩子長大后,當了美國的總統,他的名字叫里根。

這是里根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通過這件事,讓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比懲罰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犯錯的行為,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貪玩、情感或物質的缺失、情緒失控、過失行為…等等。

對待不同的錯誤,我們可能會有不同的措施,但基本都可以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允許孩子的情緒,同時,限制錯誤的行為。

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的時候,我們需要處理的,不僅是還的行為,還有孩子的情緒。情緒得到了理解和疏導,行為就容易糾正和改變。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也許會哭鬧摔東西甚至打人。父母可以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緒,同時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行為是不可以的。

比如,當孩子打人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不可以打人,但是你現在很生氣、難過、憤怒..,是嗎?你可以告訴媽媽、可以哭、可以…(這裡,可以提供一些讓孩子選擇的,可替代性的事情或物品)。」

當孩子的情緒可以得到理解的時候,孩子就更能夠接受父母的意見。而且,讓孩子在事情中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作者:吳在天,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微信公眾號:不懂點心理(ID:bddpsy)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