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裝備發展]美海軍反艦武器呈現變革性發展趨勢

一、美海軍反艦武器裝備變革性發展動因

冷戰結束后,隨著蘇聯海軍迅速瓦解,美國全面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其他國家的海軍無論從艦隊規模還是作戰能力上都難以與之匹敵。在此背景下,美國開始調整海軍發展思路:利用海軍前沿存在、快速靈活的特性,提高海軍對岸火力投送能力。此後,隨著潛艇(特別是安靜型常規潛艇)技術不斷發展,海軍一度又偏重反潛能力建設。這期間,美海軍反艦戰長期僅依靠「魚叉」一型反艦導彈。

近年來,遠程反艦巡航導彈和艦載區域防空系統的裝備數量和裝備範圍不斷擴大,美海軍認為潛在對手的拒入/限動(A2/AD)能力不斷提升,受限於艦載機隱身性能和機/艦載反艦導彈射程、突防能力、威力等,自己已無法在確保主戰平台安全性的同時,對敵水面目標實施有效打擊;此外,由於艦艇規模下降,僅依靠航母編隊難以應對多地同時發生海上衝突,必須提高每艘艦艇的獨立作戰能力。因此,美國近年來開始集中發展能在敵防區外發動攻擊的新型反艦戰武器。2015年初,美海軍有針對性地提出「分散式打擊」作戰概念,將超視距反艦作戰能力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美海軍正在構建完整的超視距反艦武器裝備體系

冷戰結束后,美海軍水面主戰艦艇主要職責可總結為三點:區域防空、對陸打擊、反潛,對水面目標的打擊更多地由艦載機完成。但近年來,美海軍開始充分挖掘武器裝備和主戰平台的反艦戰潛力,擴大武器部署範圍,提高每艘艦艇的進攻性作戰能力,降低海軍對航母編隊的依賴,以更靈活的方式應對未來不同烈度的海上衝突。

1、提高艦炮在遠程反艦戰中的作用

美國海軍的主力艦炮Mk45 Mod4型最大射程僅23千米,不具備精確打擊遠程水面目標的能力。為了提高水面艦艇對海上衝突的快速響應能力和打擊靈活性,美國海軍於2013年啟動超高速炮彈(HVP)項目,研發由127毫米和155毫米常規艦炮以及電磁導軌炮發射的動能炮彈。2014年,BAE系統公司展出了HVP的設計模型:彈體採用次口徑設計,由4片彈托包裹;低阻外形;炮彈採用GPS制導。彈體全長約610毫米,重12.7千克,通過配置不同的彈托,炮彈可由不同口徑的艦炮發射;由常規艦炮發射時,炮彈初速約為3~5馬赫。

BAE系統公司展出的HVP模型(自上而下分別由127毫米艦炮、155毫米艦炮、電磁導軌炮)

2、提高艦載導彈超視距反艦能力和部署範圍

冷戰結束后,受「由海向陸」戰略轉型的影響,美國海軍逐漸削弱主戰艦艇的反艦作戰能力,先後退役了反艦型「戰斧」巡航導彈和潛射型「魚叉」反艦導彈,並不再為DDG 51 Flight IIA型驅逐艦配備反艦導彈。

近年來,美海軍開始重新重視發展艦載超視距反艦武器,並擴大部署範圍。

首先,研發反艦型「戰斧」Block IV導彈,並在10年內列裝所有大型水面主戰艦艇和潛艇。雷聲公司通過研發新的主動雷達導引頭,提高彈載數據鏈的傳輸速度,使「戰斧」導彈具備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2015年4月,美海軍試射的反艦型「戰斧」Block IV導彈成功擊中1600千米外的水面移動目標。其次,通過升級軟體,發展「標準」-6防空導彈的反艦能力,使其可以3馬赫的速度打擊350千米外的水面目標,構成美海軍近10年來最強大的新型反艦能力。2016年3月,改進后的「標準」-6成功完成首次反艦測試,預計秋季部署。

在研發新型反艦導彈的同時,美軍還在擴大反艦導彈的部署範圍,使「近海戰鬥艦」具備超視距反艦能力。由於水面戰任務包中的「非直瞄發射系統」中途夭折,導致LCS幾乎不具備水面作戰能力。2016年1月,經過多次論證,美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最終確定為LCS加裝「下一代魚叉」反艦導彈,採用了新型戰鬥部和動力系統,射程超過240千米。

3、提高空中平台反艦能力

美海軍目前僅裝備「魚叉」一型空射反艦導彈,由於這種導彈射程近、威力小、突防能力差,無法適應A2/AD的作戰環境。美國海軍從2009年起,開始探索新的空射反艦武器,目前已有兩型取得重大進展。

一是美國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和海軍聯合研發的「遠程反艦導彈」(LRASM)關鍵技術趨近成熟。2016年3月,LRASM成為首批進入「海上加速能力辦公室」(MACO)的項目,進一步加快項目研發和採辦進程,預計2018年部署海軍F/A-18E/F艦載機。「遠程反艦導彈」射程約為600~1000千米,採用隱身外形設計,是世界首型可在GPS和情報監視與偵察(ISR)指控信息降效或失效情況下,靠彈載系統完成協同作戰和遠程自主精確打擊的反艦導彈,服役后對遠程對海精確打擊具有顛覆性影響。此外,除快速推進空射型「遠程反艦導彈」外,美海軍還在發展艦射和潛射型,並已完成相關試驗。

二是雷聲公司研發的「聯合防區外武器」C-1(JSOWC-1)滑翔制導炸彈即將形成初始作戰能力。JSOW C-1是世界首型可網路化作戰、射程達130千米的空投反艦武器,可由F/A-18E/F或F-35B/C戰機搭載。在2015年1月的測試中,JSOW C-1擊中海上移動目標,順利通過集成測試和評估,計劃在2016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屆時,美海軍航空兵將首次具備從防區外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由於JSOW C-1採取滑翔模式,與依靠發動機推進的巡航導彈相比,紅外信號極小,難以被敵探測,因此突防能力很強。

三、新裝備體系下美海軍反艦戰能力特點

美國正在改變目前反艦武器型號單一、作戰能力有限的局面,構建從水下到空中、從近及遠的多層次反艦戰裝備體系。

美海軍未來反艦武器射程示意圖

1、作戰能力大幅提升並高度分散

以往,美海軍僅有20餘艘巡洋艦和不足半數的DDG 51驅逐艦搭載反艦導彈。隨著新裝備體系不斷完善,未來,包括近海戰鬥艦、新型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攻擊型核潛艇在內的所有主戰艦艇都將具備超視距反艦能力,且單艦搭載的反艦武器的數量遠超現在的8枚(理論上,除「阿斯洛克反」反潛導彈外,大型水面主戰艦艇的所有導彈都將具備反艦作戰能力)。數艘艦艇組成的小型戰鬥群在武器數量和作戰能力即可對敵形成優勢。

2、打擊模式多樣化

美海軍在構建「超視距反艦能力」的指導思想下,正通過多種技術途徑發展未來反艦武器,形成多樣化的打擊模式。如:通過高速飛行的炮彈打擊目標、從空中投放隱身武器進行突防、從超遠距離外發動攻擊、利用類似彈道導彈的方式打擊目標等。未來作戰中,可通過綜合運用這些武器,大幅提高敵防禦難度。

四、幾點認識

1、美海軍作戰重心重返大洋

從美海軍積極發展超視距作戰能力,以及近年發布的一系列文件可以看出,美國海軍正在將作戰能力建設的重心由此前的近海作戰轉向A2/AD環境下的遠海作戰。未來,美海軍很可能選擇大洋決戰,通過搭載大量遠程反艦導彈,以「飽和攻擊」的方式摧毀敵主要作戰力量。

2、瞄準未來,構建我海軍超視距防禦能力

作為主要對手,美國大力構建超視距反艦作戰能力的舉動應引起我們高度關注。未來,海軍水面主戰艦艇將直面不同飛行路徑、不同毀傷模式、不同作戰距離的反艦武器的威脅。應大力建設海上多源化、智能化、網路化探測系統,解除現行武器裝備與專用火控系統的綁定,形成海上廣域態勢感知和一體化火控能力;加強對掠海飛行的小目標、隱身目標的探測、攔截能力;深入探尋顛覆性技術,發展新的海上作戰模式。

3、改進現役裝備是美構建新型作戰能力的主要措施

美國開展的一系列反艦武器裝備研發項目都是對現役型號的升級,其中的超高速炮彈、「遠程反艦導彈」、改進型「標準」-6更是被視作具有顛覆性意義的反艦武器裝備。將新的作戰概念與技術與現有武器裝備相融合,是美國發展顛覆性作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做法除了可有效控制成本、降低風險外,還能以更快的速度形成新作戰能力,值得我們借鑒。(藍海星:白旭堯)

想了解更多國外國防戰略、科技、工業相關研究,請關注藍海星智庫公眾號(ID:SICC_LHX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