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不是富豪的你,會給母校捐款嗎

原標題:不是富豪的你,會給母校捐款嗎

本周日,浙江大學就將迎來120周年校慶。前幾天,中文系77級校友、浙大人文學院張湧泉教授向中文系個人捐款30萬元。

據了解,這是浙大「人文匯基金」自啟動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單筆捐贈。此筆捐贈將用來支持人文學院中文系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在浙大最近收到創紀錄的11億元巨額捐款的背景下,我們關注張湧泉教授30萬元的捐款,是因為比起巨額捐款,數額較小而長期穩定的校友或社會捐款,或許才是今後高校捐款的成熟模式。

不是富豪校友,作為普通人,你是否願意為母校捐款?

17日下午,錢報記者專訪了張湧泉教授。他一直說:「我只是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回報母校,錢不多,沒什麼好報道的。」

張湧泉

人物對話

錢報:您怎麼想到捐款,是因為校慶嗎?

張湧泉:不是的,想給母校捐款早幾年就有想法了。2013年,我們中文系77級校友籌備出一本紀念文集,我提交了一篇短文「夢想生處」,當時我就想假如能以77級中文系校友的名義設個獎學金,是挺有意思的,並先後跟幾個同學和朋友講過。但後來事情多,此事也就放在了一邊。這次學院啟動「人文匯基金」,我想自己先帶個頭吧,就捐了一點錢。也巧,正好趕上校慶。

錢報:您是出於什麼考慮捐款的?

張湧泉:主要還是感恩吧。母校(老杭大,後來併入新浙大)是我人生夢想起步的地方,現在我成為一名教授,學術上取得了一定成績,那是老師啟蒙培養的結果。感念師恩,感謝母校,所以我一直想能做點回報。

錢報:您捐款大致流程是怎樣的?

張湧泉:其實捐款很簡單的,現在都很方便,我們學校有專門的浙大教育基金會,大部分捐款都是基金會在管理,有很成熟的流程,也有公布的賬號等。我當時捐款就是手機上操作了下,直接把錢通過網上銀行轉了過去。當然我捐款之前也和我們人文學院領導說過,他們也挺支持。另外,還簽了一份捐款的協議。

錢報:簽協議是保障捐款的用途嗎?

張湧泉:對,公開透明嘛,協議是和基金會簽的,我就提了下這筆錢的用途,主要用於我們中文系人才的培養。

錢報:您在學校從事人文科學研究,收入應該也比較有限吧,這30萬元對您來說應該也不算很小的數目吧?

張湧泉:浙大對人文學科也挺重視,教師待遇也可以。我作為文科資深教授,在學校的待遇和院士相同,收入高一些。我捐款主要還是表達自己一份感恩的心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捐款也可多可少,但這份感恩的心是一樣的。我個人有個原則,就是我只拿一個地方的工資,比如我現在主要在浙大工作,我就只拿浙大這份收入,其他有些兼職的收入我基本都捐掉了。

錢報:您之前也做過類似的捐款吧?

張湧泉:對,我向好幾個學校捐過款。也不算多,主要還是心意。前幾年我獲得思勉原創獎,獎金10萬元,我就捐給了博士就讀的四川大學。

錢報:您捐款之後,比較熟悉的校友什麼反應?

張湧泉:最近校慶,我們77級中文系同學群里也在討論捐款的事。同學群有百來位校友,現在不少人有捐款的意向,大家正在商量,能不能在我捐的基礎上,把捐款額增加到100萬元,設立一個中文系77級校友基金,為此,我個人也打算再做一點貢獻。但這是個目標,能做成最好,當然也不強求。

錢報:您對目前的高校捐款的狀況怎麼看?

張湧泉:如果和國外比較的話,我們這邊捐款數額也好,比例也好,可能都要低很多。當然這和體制以及習慣都有關係。我希望我們的高校能夠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而他們也能夠更多地反哺母校,形成良性的循環。捐款不一定非要幾萬啊幾個億啊,根據自身能力,少量的捐款,我想也同樣可貴。

記者手記

高校社會捐贈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說起大學捐款,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富豪們的事。這一方面和社會慣性思維有關,一方面也和媒體經常報道某某校友為母校捐款上億元之類的新聞有關,普通人看多了,就會覺得給高校捐款,跟自己沒啥關係。

錢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高校校友捐贈率在1%左右,極少數高校比率會高一些。

錢報記者在採訪中,有專家表示,可以關注下2015年,這一年可以說是高校捐款的分水嶺,很多關於高校捐款的觀念,可以說是在那一年固化的。

記者查詢公開信息發現:

2015年,大學校友捐贈總額突破170億元。當時有高校的校長公開表示,「高校社會捐贈的春天即將到來」。

就在那一年,慈善聯合會發布的《2015年度慈善捐助報告》指出,當年教育領域獲得的捐贈首次超過了醫療健康領域,躍居第一位。

同一年,國內有12所高校接到了單筆超過5000萬元的捐贈。當年最大的高校捐款新聞是泛海控股集團創始人盧志強向復旦大學捐出7億元。

也就在那一年,馬雲向母校杭州師範大學捐款1億元。當時他表示,自己捐的不是錢,是感恩、熱愛、信任。

上億元的捐款看多了,給大學捐款似乎就成了離普通人很遙遠的事情。以致於2016年雷軍給母校武漢大學捐款99999999元的時候,所有人都在問,幹嘛不多捐1元錢,湊成一個億?

難道,一個億成了給大學捐款的標配了?當時雷軍就表示,自己是故意的,就是想說,給大學捐款不是攀比。

也許,是時候讓大學捐款走出富豪校友的圈子了,走近更多普通的校友,一億不嫌多,一百不嫌少。就像張湧泉老師說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心意到了就好。

不過,就在記者在浙大採訪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山東英才學院向即將畢業的學生強制收取十塊錢,每個畢業生都要交,收費的名義叫「愛校費」。看來,對於高校捐款的觀念轉變,不僅僅是社會公眾,一些學校本身,也應該反思下。否則,高校捐贈的春天,可能還早著呢。

漫畫

新聞深讀

高校捐款,歸根到底三個問題

誰來捐,如何捐,怎麼花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錢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高校捐款還在起步階段,撇開國內外高校辦學體制和社會習慣不同的因素,國外相對成熟的捐款體系,值得借鑒。

他表示,高校捐款的問題,歸根到底三個方面:誰來捐,如何捐,怎麼花。

問題一:誰來捐

今年初,艾瑞深校友會公布的2017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大額捐贈總額突破230億元,受捐金額上億的有39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以受捐25.29億元的金額居首,浙大7.66億元,居第八。

據統計,去年,全國高校累計捐贈在1億元以上的校友(含集體)有50多人,清華、北大最多。

熊丙奇表示,目前國內高校捐款主要還是以少數精英校友為主,通俗點說就是富豪校友,普通校友的捐款很少。比如北京大學到2013年,累積獲得校友捐贈12.93億元;但其中,校友黃怒波一人的捐款,就佔了10.14億元。

而在國外,比起富豪的大筆捐款,普通校友的捐款才是大頭。同時,他們更看重校友捐贈率這一指標,好的學校一般能達到30%以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甚至高達68%,這意味著100位校友中有68人捐款。「而國內的比例,僅在1%-2%。」

他說,比例懸殊當然也有辦學體制等原因,但是讓更多的普通校友捐款而不僅僅依賴某位富豪的捐贈,應該是今後國內高校捐款的方向。

「捐款比例少,背後的深層原因是目前國內不少大學對於學生培養的忽視,很多學生對大學沒什麼感情,自然談不上感恩和回報。」熊丙奇表示,「2010年,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捐了800多萬美元給耶魯大學,而不是國內的母校,當時很多人罵他忘本,但大家都沒看到張磊此前創業失敗后是耶魯大學的基金幫他東山再起的。高校在收捐款的同時,也應該問問自身,為學生做過些什麼。」

不過,記者了解到,國外高校捐款方式也一直存在爭議,最主要的質疑是捐款換錄取書。普利策獎得主、《華爾街日報》記者丹尼爾·金在其《大學潛規則》一書中,曾調查「多少錢才能買到一張進入常春藤盟校的門票」。據其調查,排名前25名的美國大學,10萬美元是必須的;排名到了前十名,25萬美元只是「及格線」,上百萬美元也是常事。

問題二:如何捐

長期以來,國內的高校基本都是依靠政府撥款來辦學,對於社會捐贈並不太重視。

據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公立院校的資金來源中,政府財政撥款的比重在60%左右,有些高校的事業收入佔比更高一些。

2013年的官方數據顯示,16個省市的32所985高校(全國一共39所)獲逾450億元的資金,其中中央財政專項資金264.9億元,地方協議配套資金186.33億元。而在當年,全國高校校友捐贈額為13.66億元。可見比起撥款,捐款所佔比例非常低。根據《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高校在2014年獲得社會捐贈收入佔總收入的0.54%。

而在國外,比如美國,高校的財政經費所佔比例在15-30%,其他幾乎都靠捐款。

2015年,財政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的通知》,提出中央高校捐贈配比專項資金項目,引導和激勵中央高校積極吸引社會捐贈。

此後,很多高校對於社會捐贈的熱情高漲。但是因為捐贈體系不成熟,也曾發生過一些爭議事件。

比如2016年北京師範大學校友邱季端將其收藏的6000件古陶瓷捐贈給了母校,引發贗品質疑。

同樣在去年,廈門大學建南大會堂座椅面向校友認捐。每個座椅認捐費高達2-5萬元,引發「天價座椅」爭議。

類似事件的發生,也表明國內高校捐贈方式上的不規範,有時也給捐贈者帶來麻煩。

不過近年,很多高校對於捐贈的配套工作日漸成熟,各種學校的基金會也陸續成立。同時,藉助日益便捷的互聯網,捐款變得更加方便。

對此,艾瑞深校友會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比較好的高校,捐贈的渠道已比較完備,捐款數額也逐年增長。

記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全國高校累計接受校友捐贈總額突破230億元。

熊丙奇建議,國內高校應該主動改變籌款的思路,不要一味等待土豪校友大額捐款,而應擴大普通校友的常態化捐款。

問題三:怎麼花

隨著高校捐款的增多,近年來,使用是否透明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錢報記者了解到,目前,一般大額的捐款,捐贈人都會通過協議指定用途。比如是發獎學金、建教學樓還是投入科研領域。

例如這次浙大11億元的捐款,根據雙方協議,將用於成立「浙江大學遂真產業與金融研究中心」,支持浙江大學人才隊伍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等,首期捐贈1200萬元用於設立「浙江大學淳真國際交流獎學金」,定向獎勵學校優秀學生開展海外研修、國際交流、聯合培養等項目。

但是,一些沒有協議規定用途的捐款,其最終流向和用途,有時是筆糊塗賬。

熊丙奇告訴錢報記者,目前高校受捐資金的使用沒有專門的規定,一般是以《慈善法》和《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等法規進行公開,但是經常會出現滯后或者不夠細緻的情況。

熊丙奇表示,國外高校的捐款去向都非常詳細,因為你一模糊,人們就不願意捐了。「當然,很大程度上也跟國外高校基金會以做投資為主有關,因為這些高校要靠基金會來賺錢以維持學校的運轉,這和國內高校有本質上的區別,國內高校的捐款目前依然屬於錦上添花的階段。」(記者註:國外高校基金會的投資也不是都能賺錢。比如哈佛大學2016財年的投資回報率為-2.2%,還虧了。)

熊丙奇表示,高校捐款的透明化也有助於對捐款者的監督,這幾年,分期捐款已經成為大額捐款的主流,一般都是分10年捐款。「第一年捐了,大肆報道,接下去幾年呢,會不會中斷變成假捐,這都需要給公眾交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