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真實使用的兵器

一說起三國呂布,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位座下赤兔馬、手中方天畫戟的猛將,然而實際上呂布用的應該不是方天畫戟。

戟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13世紀)。最初以青銅製造,戰國末期才逐漸用鐵代替青銅,也算得上是歷史悠久了。1975年北京近郊發掘周初(約西元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戟」九支,證明了:「戟」這種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古籍所載「棘」即「戟」。《左傳·隱公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杜預註:「棘,戟也。」戟又為戰國時的五兵之一,可知戟為當時常見的兵器。

春秋戰國時,戰鬥中使用的戟,仍將分制的戈和矛聯裝在木柄或積竹桶上。這種青銅就直刺有力,橫構不易脫落,有的就還在長柯上端自上而下聯裝兩件或三件戈頭。

例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局中有保存完整的長柄三戈戟。這就中有保存完整的長柯三戈戟。這就大大提高了戟的殺傷能力。

戰國末年,冶鐵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鋼鐵鑄造的戟。那時,鋼鐵質地較堅韌,鑄成的教刺尖銳修長。戟的形體也有所改進,就下側垂直伸出的援,由黨鈍變為窄尖;與授對應的內取消,只造較長的胡來縛極。由此。就由「十」字形進化為 「卜」字展;

故稱「卜字鐵就」。另一種以戈為主,前有援,尾有內,上有刺,下有胡,呈「十」字形。這種款形體單薄、易脆易折,不適於實戰,多屬儀仗用的飾兵器。

戰國晚期青銅卜

1974年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的秦俑從葬坑中,出土了大批的兵器,有秦弓、鏃、矛、戈、鉞、吳鉤等。就是兩千兩百年前,秦代軍隊武器裝備的再現。

戈、矛、戟這三種兵器,都安有三公尺左右的長木柄,下端裝有銅,有的矛柄長達6.3公尺。西漢以後,教的「援」油平直變為弧曲上翹,進一步增強了前刺的殺傷力。 就在當時是軍隊中的常備兵器。

戟按式樣和大小分為方天畫戟,青龍戟,鉤鐮戟等長兵器,以及雙戟,短戟等。戟都是由鋒,援,胡,內,搪五個部分組成。漢劉熙《釋名.釋兵》:「戟有三鋒兩刃,內長四寸半,胡長六寸,其援長七寸半,三鋒者,胡直中短,言正方也,刺者著截,直前如截者也。戟胡橫貫之,胡中矩之外勾磐拆,與柄長一丈六尺。」

「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稱常也。手戟,手所持之戟也。」《周禮.考工記》:「戟,廣有半寸,內二之,胡四之,援五之。」戟用援之法有沖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

用胡之法有橫砍,截割等;用內之法有反別,平鉤,釘壁,翻刺等;用鋒之法有通擊,挑擊,直劈等,這種形狀複雜的兵器在長兵器中可以算是使用起來最花哨的一種了。

從上面介紹的情況看來,戟這種兵器比較適合於車戰和步戰,在重心平穩或者不需要下肢做出很大幅度動作的情況下,使用者才能細緻從容的作出各種技術動作,充分發揮戟的優勢。長度達到三公尺的戟則更適用於步兵的密集方陣,在盾牌等前方掩護下,對敵人進行遠程攻擊。

呂布在史書中被稱為「飛將」,具體形容是「便弓馬,膂力過人」,又說「布有良馬曰赤兔。」那麼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呂布個人作戰的打法:遠距離用弓箭襲擊,中近距離則依靠馬匹的突然加速,利用強大的衝擊力和沉重兇猛的攻擊來作戰,在這種情況下,戟的種種細膩之處完全發揮不出來,使用戟反而會影響他的攻擊力,在這裡呂布需要的應該是最直接的招式、最簡單的兵器。

在《三國志》中,提到的呂布和戟有關的有以下幾處:

⑴、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這裡是呂布被董卓用手戟擲擊。

⑵、轅門射戟,「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這段經常被作為呂布使用方天畫戟的證據,其實細看之下,呂布只是「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並沒有說這隻戟是呂布自己使用的。

⑶、「布因登求徐州牧,登還,布怒,拔戟斫幾」,這裡呂布所拔的戟當為手戟,同時代很多人都用這個作為防身短兵,史書中記載的就有董卓、曹操、劉備、孫權等等。這幾處都不足以證明呂布上陣用的是方天畫戟。

那麼,呂布究竟用的是什麼兵器呢?真實答案可能在這裡,《三國志.魏書.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裴注.英雄記:「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我們前段時間曾經討論過,單挑一般發生在雙方都自恃武力的情況下,郭汜既然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勇於接受呂布的挑戰,說明他武力也是很不錯的,這是一場真正的生死之戰,呂布在這個時候不可能再去更換兵器,只會拿著平時使用的稱手兵器來應戰,所以呂布真正使用的兵器應該是矛,這也和我們前面分析的呂布的武力特點相吻合。

三國時,使用戟的武將不少,像典韋,是一位步將,而且使用的是大雙戟,還曾經使用小戟作為投擲器,這大雙戟其實就是大號的手戟,使用過手戟的還有孫策、呂蒙、太史慈、甘寧等。使用戟最出色的當屬張遼,在逍遙津一戰「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

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咸服。」後來曹丕的詔書中有:「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說明當時張遼也是在步戰中使用的戟,而孫權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則是長戟的經典用法。

晉以後,由於盔甲的製作日趨精良堅固,鉤啄兵器的效用降低,戟的殺傷力大為減弱,此後就慢慢退出了主戰武器的行列,成為一種專門的禮器。

▶刀匠孫師傅微信:lqbjsf;

▶ 了解更多冷兵器信息可鎖定微信公眾號:刀劍檔案(djdangan)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