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薦媽育兒|錯過3歲親子依戀期,再想親近已經晚了

前些時間,帶著薦妹去幼稚園體驗,身為哥哥的薦寶也一起參加,還主動承擔保護和照顧妹妹的工作,連老師都表揚了呢。

9月份2娃就都上幼稚園,雖然很開心,但會發現他們開始獨立,不再像以前那樣事事依賴媽媽,有點小失落。想起家長群認識的好幾個媽媽都曾抱怨,孩子跟媽媽不親了。但薦媽並不覺得不親。

後來發現,這幾個媽媽都有一個共同點,上班族,家裡帶娃的主力基本上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可以說是周末父母,偶爾遇上加班可以說和孩子見面的時間少之又少。相比媽媽,甚至爺爺奶奶更能讓他們有依賴感和安全感。上了幼稚園之後,更是如此...

這一切都是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依戀」關係出了問題。

那麼,什麼是親子依戀呢?

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 (一般為媽媽)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這種依戀是嬰兒尋求在軀體上的生存,在心理上的安全感,生后6—7個月時開始明顯,3歲后能逐漸耐受與依戀對象的分離,並習慣與同伴或陌生人交往。

親子依戀理論的創始人--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J.Bowlby)認為,孩子和媽媽(或代替媽媽角色的其他監護人)之間建立的依戀關係將成為孩子與其他個體建立關係的內部模式,並決定兒童與其他個體之間關係的特質。

可以說,親子依戀關係對孩子的社會關係至關重要!

那麼根據依戀理論,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幾種呢?

一共4種類型:迴避型、安全型、焦慮一矛盾型、混亂型

孩子的依戀模式佔比最大的是第二種「安全型」,一般佔比75%左右。而其他類型都會存在不同程度負面影響。

依戀理論的重要代表之一愛因斯沃斯根據實驗,劃分了前3種!

測驗程序如下:
(1)母親和嬰兒(12一18個月)一起進入室內,母親用玩具引發嬰兒興趣,鼓勵嬰兒自由索;
(2)陌生人入場,與母親交談並與嬰兒交往;
(3)母親離開房間,陌生人和嬰兒活動;
(4)母親返回,安頓嬰兒,陌生人離開;
(5)母親再次離開,嬰兒獨自在室內,陌生人返回,與嬰兒一起活動;
(6)最後母親再次返回,重新安頓嬰兒,陌生人離開。
可以看出,在這項測驗中,對嬰兒來說,壓力是不斷增大的,而這些壓力都跟媽媽有關。這個實驗總結的3種類型分別是:


A型——迴避型依戀關係:與身邊重要人物很難建立親密和信任關係的一種依戀類型。孩子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B型——安全型依戀關係:與身邊重要人物的關係很親密且從不擔心被拋棄的一種依戀類型。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C型——焦慮一矛盾型關係:很想與身邊重要人物親近但又害怕被拋棄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種依戀類型。嬰兒在媽媽離開后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後來又出現一種:混亂型不安全依戀,也稱作D型依戀。這種依戀類型被看作是一種最不安全的類型,具體表現有:
(1)表現出一連串的矛盾行為
(2)同時表現出互相矛盾的行為
(3)無目的的、不完整的、不連續的活動或表現
(4)刻板動作、不對稱的運動、不適宜的運動、異常的姿勢
(5)冷淡、靜止、緩慢的運動和表現
(6)直接對父母表現出恐懼
(7)明顯的缺乏組織性和方向性


而在這四種依戀類型中,相對於B的安全性依戀,通常將A、C、D三種依戀型統稱為不安全依戀。

看到這裡,有的媽媽會說,我還是不知道應該如何把握機會跟孩子建立親子依戀關係。而薦媽前面也提到,孩子3歲之後就會習慣陌生的關係。

那麼親子依戀關係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

按照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的研究結果,孩子的依戀形成會經歷三個階段,明確依戀關係是在半歲-2歲之間。

第一階段0-2月:孩子從出生前2個月,沒有基本的判斷力和認物認人能力,出於生存的本能,他們會用啼哭的聲音來尋找幫助,這時候媽媽的回應(如哺乳、換尿布、微笑)會跟孩子形成一種親密連接。

第二階段2-7月:這個階段他們會習得跟人交往的基本規則,如注意力、反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孩子會將自己的行為與媽媽的行為相互配合,形成跟媽媽獨特的溝通交流方式。媽媽們常說,跟孩子呆久了,只要孩子一哭,就能分辨出他是餓了還是拉了,其實,這就是親子連接初期的體現。

第三階段7-24月:通過半年的感情鏈接,孩子會明確媽媽是第一依戀對象。通常孩子在7、8的時候會開始表現認生,粘媽媽;這是孩子在發展依戀關係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依戀對象的確定。

所以說,孩子在0-3歲是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重要時段,這也是為什麼說3歲以前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的原因。

不同依戀類型造成的結果

不同類型的孩子步入成年期后,會出現不同的思維狀態,與之對應的是:

自主型(安全型):這類人能夠坦然的別人討論自己的童年經歷,對於過去好的不好的他們都能正面接受。生活中積極大方,社交關係順暢。

排斥型(迴避型):這類人似乎和童年的情緒割裂開來了,他們尤其否定自己過去的童年經歷,性格易怒、孤僻。

執迷型(矛盾型):這類人會過於沉迷在自己的回憶中,表現的鬱鬱寡歡,自卑感極強。

混亂型:混亂型的孩子年幼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心靈創傷,這類人一般會表現的無法重建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會表現的冷漠、恐懼、畏縮。

決定孩子成為哪種類型,取決於媽媽早期對孩子需求的反應敏感性。

如果媽媽在餵養、遊戲或者壓力等情景中積極及時回應孩子,表達出了對孩子的關注和在意,那麼大多數的孩子會成為安全型。

相反,如果媽媽面對孩子需求時,反應不敏感,甚至不予以理睬,態度冷漠,不同程度的漠不關心,會養出迴避型和矛盾型孩子。

現實生活中,極少部分孩子會被變為混亂型,能成為這類孩子在幼兒時期會經歷一定程度的虐待和無視。

而且據研究表明,幼兒親子依戀和師生依戀關係的安全性越高,其攻擊性就越低,就越喜歡幫助別人,也就越容易受到同伴喜愛。安全依戀的2一3歲兒童,在玩伴中有更強的人際吸引力,積極、利他行為比較多;而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常對同伴做出消極、攻擊的行為,因此人際吸引力差。

親子依戀關係,不止媽媽,爸爸也很重要。


對幼兒父子依戀的研究結果顯示,父子依戀關係可以預測兒童的同伴交往能力、學校適應。父親在抵禦兒童社交焦慮方面的作用超過了母親。父親的支持、可靠會給兒童帶來信心,覺得自己是勝任的,從而有效地克服不良情緒的障礙。

作為孩子的爸媽,該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大家都知道,式養娃基本上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全權交給了家裡老人或者保姆帶,然後當上了甩手掌柜,覺得孩子大了再管教也可以。

但是真的等孩子大了,才發現孩子跟自己不親,總覺得跟自己對著干,太難管。殊不知,原因就是在孩子最初的三年,沒有給予足夠的陪伴,沒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所以未來才會出現那麼多父母口中的「問題孩子」。

這也是薦媽選擇在家辦公的一個很大原因。所以孩子3歲前,建立良好親子依戀關係,薦媽想給幾點實用的建議:

●儘可能母乳餵養,在哺乳過程中,寶寶躺在媽媽的懷裡可以感受到安全感,餵養的時候不要玩手機、做其他事情,專心陪伴寶寶吃奶,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

●盡量自己帶孩子,不要隨便調換帶寶寶的人。

●儘可能的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讀懂孩子的哭聲,及時給予回復。

(孩子一哭就抱,這是對及時回應錯誤的理解,媽媽需要正確解讀孩子哭的原因,對於真正的需求的哭予以回應。)

●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很重要。

●不要在陌生人剛來的時候,突然離開你的孩子,或把孩子交給他人抱。

●不能用恐怖的表情和語言來嚇唬孩子,更不能把工作中的怨氣發泄在孩子身上。

●學會用孩子的語言,跟孩子溝通爸爸媽媽的難處、離開或者其他事情。別以為他們小,不懂,但其實他們的理解能力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強。

愛情有一句話:在對的時間遇到錯的人,在錯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真正的愛情是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

講究的時間和對象的正確。其實這句話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我們對孩子的愛雖是本能,但是也有關鍵時期。

在對的時間——孩子出生的頭3年,對的人——父母和孩子,建立對的關係——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一旦錯過,再想彌補都晚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