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桼 · 書】《髹飾錄》新詮——何振紀

圖文資料:美術學院 何振紀 圖文編輯 : 劉帥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只供交流學習

設計東方學文叢·3 『髹飾錄』新詮

何振紀 著

美術學院出版社,2017年6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何振紀,廣東佛山人,2013年畢業於美術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2016年入選美術家協會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赴越南國家大學越南學與科學發展研究所訪學。現任教於美術學院設計學系,學術興趣主要關注於物質文化與工藝美術史、設計與藝術人類學。

目錄

總序

引言

上篇

第一章 《髹飾錄》研究小史

一、的《髹飾錄》研究

二、日韓的《髹飾錄》研究

三、歐美的《髹飾錄》研究

第二章 《髹飾錄》的流傳抄刻

一、失傳與復歸

二、校勘及刊行

第三章 黃成與明代的其他漆工

一、黃成小考

二、漆工傳統

三、果園廠工

四、民間漆工

第四章 《髹飾錄》的編撰內容

一、精心的布局

二、豐富的知識

三、明澈的分類

四、系統的批評

下篇

第五章 《髹飾錄》的相關實驗

一、漆料的實驗

二、色料的實驗

三、飾料的實驗

結語

參考資料

後記

Q & A

Q:何老師您好!您原來從事漆畫創作,後來寫了不少關於漆藝方面的文章,現在又出版這部《<髹飾錄>新詮》,可以介紹下您寫作這本書的淵源嗎?

A:謝謝您對這本書的關注。我在讀大學部時念的是實踐專業,讀碩士研究所時轉去理論專業,從那時起除了念書外同時還在一直從事一些漆畫方面的創作活動,2010年我離開廣州到美術學院深造。這本關於《髹飾錄》的書原來是我在美院念博士研究所時的研究選題,選擇這個命題跟我此前的創作經歷以及閱讀《髹飾錄》的興趣有關。這部古籍無論是其流傳經歷還是當中所記錄的內容都很有意思,也很貼近我的研究方向。在選題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鄭巨欣教授的大力支持與幫助,而且非常感謝他在兩年前將此書的出版計劃列入到其設計東方學文叢之中。

Q:《髹飾錄》作為古代倖存下來的唯一一部關於漆藝的專書,國內對於《髹飾錄》的研究前有王世襄,后又有長北,他們的著作對學界的影響很大,您選擇對《髹飾錄》進行研究有什麼與別不同的地方嗎?

A:《髹飾錄》能夠流傳下來十分寶貴,它的寫作很特別,值得一再研究。王世襄、長北的研究對我的研究影響很大,他們主要集中在對《髹飾錄》的解說方面,成為了後來者對《髹飾錄》繼續進行研究的重要基石。在工藝內容的考證與說明上,我認為他們的研究已經相當完善了。但到目前為止,將《髹飾錄》放在文化史情境中的分析在國內還沒有很專門的研究出現,所以我選擇了從物質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出發、嘗試對《髹飾錄》的產生情況作一探究。我很感謝牛津大學的柯律格(Craig Clunas)教授,他在我寫作此書的過程中給我寄送了十分寶貴的資料,對我的分析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

Q:從物質文化史研究的角度分析《髹飾錄》,那麼,通過您的研究、這本書有了什麼特別的發現嗎?

A:這本書首先介紹了國內外對《髹飾錄》研究的狀況,國內的方面大家可能熟悉一些,但我發現國外有關《髹飾錄》的相關研究情況在國內還未有人系統介紹過。另外就是有關《髹飾錄》的抄本及流傳情況,我們的認識還停留在數十年前的論調,但日本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有不少新的發現。在這本書中我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進展,分析了德川宗敬所收藏的另一個《髹飾錄》抄本,很可能這個本子便是國內流傳廣泛的蒹葭堂本《髹飾錄》的祖本,也許它更接近於明代《髹飾錄》的原本。十分感謝東京藝術大學的武田裕子博士在研究材料上為我提供的幫助,使得這個分析能更加深入。除了本子之外,我在書中還得益於來自日本相關資料的支持、談到了為《髹飾錄》作批註的壽碌堂主人究竟是誰。同時,在談到《髹飾錄》的作者時、修正了我們一直對黃成來自於安徽平沙的誤解,並且討論了明代其他漆工包括張德剛、千里、仇英、楊塤等人的情況,還有關於《髹飾錄》內容編排與修辭手法及當中所蘊含造物觀念方面的分析。在結語里還特別提到了一個認識,即《髹飾錄》三百年來曾寂寂無聞甚至陷入了失傳的境地,這並非是由於其時文人不重視工藝所致,恰恰相反,正是由於明代富裕文人對漆藝的喜好與日添增,才有了《髹飾錄》這類關於精緻工藝的書籍產生。

Q:這個觀點的確不同於此前許多已有的認知印象。您認為明代的工匠傳統有這麼重大的變化,我們現在總是以為從前有文化及處在社會上層的人大部分都認為工匠及其所從事的體力勞動與附庸風雅之事毫不相干。

A:這是一種刻板印象。文化現象本身存在多元性與多重性,相關歷史的分析往往又立足於每個當下。所以,我覺得古代文人所留下的許多文本對工匠的忽略並不能作為反對文人與工匠聯繫緊密的證據,《髹飾錄》的作者是一位手藝超群又有文化的工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Q:這會不會是出現在明代的一個例外呢?工匠的地位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低下的,並且與文人雅士的社會形象判然有別。

A:也許,但我們要注意到「工匠」概念的變化問題。我們現在理解的「工匠」是不是就是古人所稱的「工匠」?我在這本書里有一節專門辟出來談到了秦漢或更早之時「工匠」與「聖人」的聯繫問題。漢時補入《周禮·冬官》的《考工記》中有所謂「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之說。就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其時關於「工匠」形象的微妙狀態。基於傳統文化的強烈引力,歷史上的「工匠」角色隱含著一「捆」或明或暗的線索,它並非一個單一而獨立又穩定不變的概念。所以我們應當更深入地觀察其中所攜帶的文化基因,而不只是緊盯著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或許其下正隱蔽著另一番宏偉景象。

Q:的確,概念本身也有著其自身形成發展的過程,對其認知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您這部著作注意到了這些概念的變化,又從新的角度上對《髹飾錄》作了「新的詮釋」。

A:這本書的書目稱為「新詮」,其實只是從視角上提出了一些別樣的看法,但文化的研究沒有全新之說。任何所謂「新的」研究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本書也毫不例外,均是建立在了諸多前人豐碩的研究成果之上,包括前面提到過的王世襄、長北、柯律格等人的研究。另外,除了研究觀點外,在這本書的修改過程中還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建議。此處要特別感謝范景中教授的指點,使我對這本書的體例有了更為完善的思考,並最終將全書分為了上下兩篇內容。

Q:您書中下篇是關於《髹飾錄》的實驗研究,可見您的這部著作不僅是關於漆藝史論,而且涵蓋了實踐與利用方面,那將會對從事漆藝實踐的讀者也十分有益。

A:這本書的下篇介紹了關於《髹飾錄》的基礎實驗,包括其時的調漆方法、色彩的運用以及飾料加工搭配與明代漆藝風格的特點,這些內容可能對專門從事漆藝實踐的讀者有著更為直接的啟發。但這本書在寫作內容時其實並沒有任何針對某類讀者的意圖。在上篇的結尾部分,我特意提到了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的觀點:對讀者而言,其意義會在閱讀中發生,而且沒有作為文本的預設因素而存在。也就是說,一本書的寫作目標只是其傳播的一個本願而已。回到《髹飾錄》上,它曾被認為是一部工藝要訣又或是鑒賞指南,但無論其作者本來的意願如何,其讀者與用途也是無法被控制與限定的。本書也一樣。開篇時我曾引用了來自茅儒斯(Terentianus Maurus)的名句——「書籍各有其命運」[Habentsua fata libelli pro capite lectoris],也以此寄語看到此書的各位讀者。

Q:感謝您接受我們的Q&A。最後,您接下來有什麼新的研究計劃嗎?

A:這本《<髹飾錄>新詮》付梓了,但有關《髹飾錄》還有許多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去年初我通過申請、獲得了現藏《髹飾錄》抄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授權,正在編輯一個彩色《髹飾錄》影印本,預計明年下半年將在國內出版。介時諸位將能直接看到現存《髹飾錄》抄本更為清晰的面貌。

- END -

已開啟漆器高端訂製模式,歡迎騷擾!

近期精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