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佛教是悲觀?還是樂觀?

佛教是悲觀?還是樂觀?

有人說:「佛教信仰,使人變的消極、悲觀,因為總是強調人生是苦。」也有人說:「佛教講因果,談業力,強調人的一生總是受過去所牽制,成功、失敗、好運、歹運,都受業力影響。」因此,誤以為人生只是聽天由命就好了,又何必拼搏,顯現出悲觀的人生。

可是,也有人說:「佛教,使人體認真正的人生,一切唯心造,所以只要經常保有一顆美好的心,就會有美好的結果。」因此認為佛教信仰可使人積極向上,始終有一顆陽光的心,燦爛的人生。因此,佛教信仰的人是一個樂觀主義者。

其實佛教信仰既不是消極的悲觀主義者,也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者,而是實觀主義者。

在宗教信仰中,無論是儒、道、釋,給大家的啟迪,雖然說「人生是苦,在苦海中掙扎」,其目的是為了探究苦的真相,唯有了解其真相,苦之源頭,才能斷除苦根而徹底離苦, 也是為了提醒信仰者能用智慧來判斷,不要一再沉迷於那短暫易逝的感官之樂,應積極追求究竟的解脫之樂,套一句現在流行的語言「反向思考」,因為我們都不斷的追求,在期盼有一個美好的人生,只從物質面去不斷的產生慾望,也許可因而刺激向上的鬥志,

但,多少人能遇挫折之後還能樂觀以對,不都陷入怨天尤人之中,人是那樣的脆弱,尤其是這顆心,也因此,佛教教義中不斷的告誡我們,人生是苦,讓我們從信仰中去領悟如何離苦得樂,

這就是一種「反向思考」,是這種智慧,才不會讓我們陷入失望、絕望的痛苦,你說佛教信仰不就是實觀主義者嗎?

在佛教信仰的領域中,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過去所累積的業力,對我們現前的身心有很大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對事物的思考模式上或行為的反應里;

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以習慣性的思考方式與行為來呈現,我們稱之為「慣性」,這種情性反應,主要是受到過去業力的影響,

而宗教教義中,尤其是佛法里,不斷的傳達給我們應重視這種影響力的目的,一方面是要我們看清自己的身心受到自我業力制約的真相,一方面更要藉此告誡我們: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的身心行為所影響和決定的,

因為壞(惡)的業力帶來壞的影響,好(善)的業力則帶來好的影響,所以,當因緣成熟時必須承受過去所累積至今的惡業果報,一方面懂得這是自作自受須坦然受報,另一方面能由此而體認到當下所造作的業力又將影響未來而心生警惕。

而當正在享受由善業所得的福報時,應知惜福,更積極的培福,才能綿延不斷的享福。

我們常言「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就是人生苦多樂少,但,這些苦又只是一種現象,感官上的感受,只因為我們無法了解苦之究竟而不得解脫,

佛教信仰就是要我們從如實觀察苦難真相中走出來,同時也是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與應用因果和因緣的如實觀智慧,有效的幫助自己和他人徹底離苦得樂。

所以,你認為佛教信仰是悲觀者?抑是樂觀者?或是實觀主義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