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互聯網時代能自學成才?這是一種幻覺

無論你怎麼聰明,總是有那麼一點「訣竅」說不清道不明,唯有實踐能夠讓你深刻體會。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蔡志棟

很多人認為,有了互聯網,我們將有更多自學成才的人物。

這令我想起了差一點就獲得諾貝爾獎項的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副教授的創造了。我記得很清楚,韓副教授剛剛發表那篇震驚中外的論文時,也有人質疑:你一個三流高校的副教授,如何可能與諾貝爾獎項沾上邊?

我記得很清楚,相關人士的一個肯定回答是與互聯網密切相關的。他們指出,當代世界已經不需要和以前那樣,如果你想獲得先進的資訊,獲得良好的訓練,必須要去世界一流科學家團隊那裡接受培訓。因為已經有了互聯網。什麼先進資訊,什麼良好訓練,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

▲韓春雨

比如,你想看某篇論文。放在以前,你怎麼辦?你必須去圖書館查。可是你所在高校,所在地區,沒有購買發表了那篇論文的期刊。怎麼辦?必須想辦法獲得那個期刊。還好人類在互聯網之前還發明了複印。

可是,有的時候,人家根本不讓你複印。可是,有的時候,人家根本不告訴你有那篇論文。除非你進入某個團隊。用現在的話來說,進入某個圈子。

簡而言之,在互聯網昌盛之前,一個研究者要想獲得相關研究資訊,十分困難。

好在現在有了互聯網。

這就在當時解釋了韓春雨副教授偏居一隅而獲得巨大成功的緣由。對於這句話現在看來必須強調「當時」兩個字。就像地下挖出的東西突然上了網,原來只給本單位的人看,然後,發表一篇研究成果就是一篇權威論文。現在只要你願意動動手指,就可以看到,那誰寫出來的論文更權威,還說不定呢。

順此思路推理下去,便是,互聯網加大了人們自學成才的可能。可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什麼在互聯網四通八達到吃飯都叫外賣了,十分鐘內必達,還是會有「民科」「民哲」這種說法呢?

道理就在於,你不在那個圈子內,寫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就不是權威不權威的問題,而是沾邊不沾邊的問題。這裡便涉及最關鍵的一件東西是互聯網不能給予的,它導致了自學成才成為神話。

這個東西,在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那裡,就是「範式」。在邁克爾·波蘭尼那裡,就是「默會知識」。在社會學家席爾斯那裡,就是「傳統」。這些說法比較玄虛。我之所以提及這些人名和範疇,意圖之一就是提示讀者可以自己去找書讀:反正現在已經是互聯網時代了,什麼資料找不到呢?

▲邁克爾·波蘭尼

但我還是願意打個比方,幫助讀者理解。

愛看武俠小說的讀者應該知道,武術派別多種多樣,但為什麼有的功夫是武當,有的功夫是少林?這就是「範式」「傳統」。

而武當和少林功夫差別何在?這可不是你看了多少武林秘籍能夠琢磨出來的。換句話說,你要學會某個派別的功夫,不是靠看書看出來的,而是要跟著師傅心口相傳,一刀一槍學出來的。跟著不同的師傅,你學的就不一樣。最後,連你自己也奇怪,我怎麼學會的?

就像朱熹老是被人問:我該怎麼讀書?被逼急了,朱熹就一句話:你就去讀吧!沒聽說過在游泳之外學會了游泳。這就是默會知識。因為無論你怎麼聰明,總是有那麼一點「訣竅」說不清道不明。唯有實踐能夠讓你深刻體會。想想你是怎麼學會騎腳踏車的,怎麼學會彈鋼琴的……你就明白了。

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王國維有收藏古董的愛好。有一天,廢帝溥儀提出要到王國維家看看那些古董。一看之下,溥儀說:「這是假的。」國學大師王國維不服:「你說個理由先。」溥儀說:「我也說不出理由,就是感到它們和我從小在家裡見到的不一樣。」國學大師王國維徹底沒話。

▲溥儀

從小到大,接觸真正的古董。你就形成了默會知識。可是要你說出來,你就是說不出。否則怎麼叫默會知識呢?可這才是看家本領。舉例到此為止。

可是,這些例子,範式也好,傳統也好,默會知識也好,和自學成才有什麼關係呢?

有人認為,在互聯網上時代,我們能夠方便快捷的獲得大量知識。只要你願意下苦工,沒有學不會的。就像你雖然身處三流高校,但同樣可以獲得某篇論文的電子版。但是,如何解讀這篇論文,你不要天真的以為可以通過查找一切相關的資源獲得解答。你必須跟在某個導師後面,朝夕相處,才能真正徹底理解它。

這就是身處某個學統的重要性。

對於以上論證,大概有兩個反駁:

第一個反駁,你說沒有自學成才的,那廢帝溥儀對古董的知識算什麼呢?沒有專人教他關於古董的知識,他是憑藉著自身所處的環境而成為古董專家的。

第二個反駁,韓春雨副教授工作的單位有沒有精深的學統不敢說,他畢竟還是博士畢業,也是科班出身,用你的話說,也是跟在某個導師後面熏陶了三年以上的。

對於第一個反駁,我的回應是,不能否認溥儀對於古董有默會知識,有強烈的直覺。這是他從小優渥的環境使然。但他畢竟沒有成為專家。所以王國維要他說出一個子丑寅卯他說不出。這一方面是因為默會知識的特性使然,另一方面,也表明溥儀沒有接受專門的訓練。這裡要注意的是,我認為學統、環境會給人默會知識,但並不認為有了默會知識就算自學成才了。

對於第二個反駁,我的回應是,恰恰是韓春雨副教授工作后的環境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以上所說「範式」「傳統」「默會知識」,在失去了相應的環境之後,很可能就會逐步消失。某著名學者離開了原單位之後,一事無成:這樣的事例還少嗎?

我們要看到學統會通過畢業的學生帶到世界各地,但同時也要看到,這樣的星星之火是薄弱的,隨時可能熄滅。

以上所說或許對於讀者打擊甚大。但這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想說:

一、當某個沒有什麼傳統的研究機構突然作出了突出創造,而並沒有引進新的研究團隊的時候,我們就要提防了。

二、我們在藉助互聯網的便捷以更新自己的時候,不能有錯覺:以為有了互聯網就有了一切。我們還是需要深入某個學統、環境,那樣的熏陶事半功倍。

因此,與其說我的這篇文章是打擊人的,不如說,給讀者提供了迅速提高自己的一個小竅門。正如孟子所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跟在大人物後面學,遠比看大人物的書學得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