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驚艷了時光,驚艷了國家!湖北的這張文化名片太有故事了

演一幕二黃那是漢劇

來一出燈戲那是楚劇

忽聞一聲骷髏腔那必是花鼓戲

唱不完的千古悠悠往事

吟的都是原滋原味湖北腔

湖北地方劇名片

憑藉傳承不息的影響力

驚艷了國家!

近日,湖北省有4位戲曲名家入選文化部藝術司評選的2017年「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戲曲專項扶持項目之2017年度「名家傳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名單啦。

長江雲(changjiang-y了解到,2017年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遴選出的這100名京劇、崑曲、地方戲表演藝術家,將採用「一帶二」的方式,在規定的時間內,每位藝術家向2名學生傳授2出經典折子戲,傳授戲曲文化。

入選藝術家將獲獎勵:文化部將資助每位藝術家授課補貼費3萬元(稅前),資助2名學生每人排練費2萬元

湖北省入選名單如下:

姚長生、張光明、楊俊、胡新中,這4位藝術家不僅自身藝術造詣極高,同時身體力行做好了湖北優秀文化傳承與繼承工作,讓湖北戲劇的名片更加閃亮!

400年漢劇歷史,要堅守

漢劇演員姚長生

在歷史的舞台上,漢劇已經活躍了400多年,是湖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二黃」,又有「楚劇」「漢調」兩種叫法。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一級演員姚長生出生於1948年2月,湖北武漢人。1963年開始從事漢劇表演工作,1970年擔任漢劇教練員,主教手眼身步等基本功。對於漢劇傳承,姚長生的態度是「堅守」與「絕不後悔」。儘管他早已退休,但心愿仍是希望更多人關注和學習漢劇,「我們要努力讓下一代能夠打開新的局面」。

聽楚劇界的「斯琴高娃」講創新

張光明《三世仇》劇照

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漢族地方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的歷史,是湖北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楚劇藝術家張光明入選了第四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現年71歲的她擅長表演,有楚劇界的「斯琴高娃」之稱。她告誡學生,創新發展才是最好的繼承。楚劇是年輕劇種,要想發展,須做好兩件事:一件是培養人才,一件是取長補短融入新的表演元素,讓楚劇更好聽、好看。2000年,她輔導教學的楚劇《夜夢冠帶》在保留沈派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借鑒及融匯了崑曲中唯美的身段表現,呈現出清新、淡雅、脫俗的藝術效果,取得了專家讚許和觀眾滿意,在全國獲梅花獎。

這朵金花,將絕美表演帶到湖北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劇種,最早源頭來自湖北與安徽交界的大別山地區(目前此觀點較為普遍)。現分佈地以安慶為中心,遍及。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曾被譽為「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的楊俊1963年11月出生於安徽當塗。1989年來到湖北黃岡,進入了湖北省黃梅戲劇院。憑藉現代戲《未了情》和古裝戲《雙下山》,楊俊獲得了戲劇界的至高榮譽梅花獎和文華獎。后又調入位於武漢的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2010年末,她和她的團隊根據湖北著名民歌《龍船調》創作了一台反映凄美愛情的土家風情黃梅戲《妹娃要過河》。2011年2月,《妹娃要過河》首演,被業內人士譽為「湖北黃梅戲的里程碑」。

當舞台「常青樹」,傳荊州花鼓戲

胡新中(左三)在演荊州花鼓戲《生命童話》

荊州花鼓戲原稱沔陽花鼓戲,1981年改稱「荊州花鼓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沔陽州一帶,是湖北省江漢平原地區備受觀眾喜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胡新中1953年出生於湖北天門。1969年考入湖北省潛江荊州花鼓劇院,1974年以《平原作戰》在湖北省現代戲調演中一炮打響。15歲走進潛江花鼓劇團,從沒有一句台詞的小角色,到飾演李玉和、郭建光、楊玉春、李天保等成功角色,胡新中和同事們共同書寫了荊州花鼓戲的傳奇,讓荊州花鼓戲聲名遠揚。身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荊州花鼓戲傳承人,胡新中說:「荊州花鼓戲要傳承下去,關鍵是人才。一個演員可以救活一個劇種,一個演員可以救活一個劇團,這絕不是大話!」

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