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國大牌紙媒終於翻身,特朗普如何應對「暗勢力」?|專欄

本文系商業周刊App付費文章,禁止轉載。

撰文:Albert R. Hunt

川普的支持者們將白宮內部的消息泄密者稱為「暗勢力」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調查記者們接連向讀者奉獻精彩絕倫,堪稱盛宴的調查佳作」

川普的通俄醜聞擁有一個令人愉悅的元素:促使這樁醜聞不斷發酵的,並非社交媒體或者電視台主播,而是記者,特別是來自《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這兩大老式媒體的調查記者。

屢爆猛料

《華盛頓郵報》披露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總統的首任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弗林(Michael Flynn)在談論他與俄羅斯人的交往時撒謊,進而迫使川普將其解僱。該報還率先報道稱,總檢察長傑夫·塞辛斯(Jeff Sessions)在交待他與一位俄羅斯高級外交官多次會面的詳情時,存在誤導國會的行為。塞辛斯隨後不得不採取迴避態度,不再參與聯邦政府對川普涉嫌通俄的調查。此外,該報發現,川普向俄羅斯外長透露了絕密信息,「第一女婿」賈里德·庫什納(Jared Kushner)試圖與莫斯科建立一條私人通訊渠道,而且並沒有披露這些接觸。

小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 Jr.)

《紐約時報》近日發布的獨家新聞宣稱,庫什納、總統長子小唐納德·川普秘密會見了一位俄羅斯律師,以期收集關於希拉里·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黑材料。該報此前透露說,在川普解僱弗林之前,他試圖向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施壓,要求其終止對這位國家安全顧問涉俄活動的調查。經消息源許可,該報透露稱,俄羅斯官員曾經想方設法地通過川普的助手對其施加影響。其他媒體也時不時地發表重要報道,但在這個話題上,這兩大老牌紙媒(現在也成為數字化媒體)始終佔據主導地位。

「《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調查記者們接連向讀者奉獻精彩絕倫,堪稱盛宴的調查佳作。」調查記者出身的前《紐約時報》執行主編吉爾·阿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如是說道,「感謝上帝,他們一直在那裡。」

美國司法部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米勒(Robert Mueller)

這些報道促進了對川普與俄羅斯關係的深入調查——在科米離職之後,相關的調查工作由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米勒領銜。一系列由黨派追隨者發起的意識形態戰爭——福克斯新聞網(Fox News) vs 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或《紐約時報》社論版 vs《華爾街日報》社論版,或德拉吉報告(Drudge Report) vs 每日科斯(Daily Kos)——很容易遭到駁斥。相比之下,紮實而準確、冷酷而詳實的報道有助於推動事件的進展。

「暗勢力」涌動

這些報道顯然擁有源源不斷的消息源,其中包括被事件參與者知會的內部人士、FBI官員和情報專業人士。像往常一樣,國會議員和他們的助手肯定也參與其中。

川普的支持者們將這些泄密者稱為「暗勢力」(deep state)。按照他們聽上去非常邪惡的說法,一股隱藏在華府的建制派勢力試圖架空局外人川普,以維繫其自身權力。但許多爆料其實來自白宮內部。在定居華盛頓的近半個世紀中,從未見過一屆發生過如此多泄密事件的政府;恐怕需要一個記分卡來追蹤白宮助理們展開的互爆猛料競賽。

美國白宮

到目前為止,僅發生了區區幾例報道失誤——對於持續時間很長的調查類項目來說,這種失誤向來都是難以避免的。即使在水門事件期間,《華盛頓郵報》傳奇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在揭露一樁最終導致理查德·尼克松總統(Richard Nixon) 於1974年黯然辭職的腐敗醜聞的過程中,也犯下了一些錯誤。

應對作戰

這就是為什麼除了逢迎他的核心支持者之外,川普對他所謂的「衰落的《紐約時報》」展開的攻擊,以及他針對《華盛頓郵報》所有者,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首席執行官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的報復威脅,並未達到預想效果。令許多老派記者感到驚訝的是,貝佐斯展露出的堅定和果敢絲毫不亞於《華盛頓郵報》在水門事件時代的掌舵者,即該報卓越的出品人凱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和執行主編本·布萊德(Ben Bradlee)。

喬希·格林新書《魔鬼的交易:史蒂夫·班農,唐納德·川普,以及攻佔總統寶座》

如今盤踞白宮的,是一個無法直接命中的目標。想要證據的話,你只需瀏覽《紐約雜誌》(The New York Magazine)近期發布的一篇書摘即可。在這篇節選自彭博社記者喬希·格林(Josh Green)令人信服的新書《魔鬼的交易:史蒂夫·班農,唐納德·川普,以及攻佔總統寶座》(Devil's Bargain:Steve Bannon,Donald Trump and the Storming of the Presidency)的文章中,班農表示他打算建立一個外部作戰室,以追逐諸如特別檢察官這類敵人,「揮拳猛擊這些狗娘養的。」

在這場競賽中,請把賭注下在米勒身上。畢竟,這位不屈不撓、經驗豐富的檢察官曾經是一位勛功卓著的海軍陸戰隊員。

令人驚訝的是,班農就如何打造這間作戰室,諮詢過柯林頓律師兼好友蘭尼·戴維斯(Lanny Davis)的意見。戴維斯熱衷於自我炒作。事實上,在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爆發醜聞期間,他基本上只是個經常上電視的邊緣人物。

今非昔比

無論如何,今天的類比對象不是柯林頓,而是四十多年前的尼克松。如今的白宮或許不像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尼克松政府那樣,錄製了一摞摞關於川普與助手通話詳情的磁帶,但它有很多監控視頻,以及層出不窮的消息源。

此外,還有更加良性的新聞競爭。遙想當年,《紐約時報》用幾篇獨家報道,相對較晚地介入水門事件。比如,記者西摩·赫什(Seymour Hersh)報道稱,有人給那幾位遵照尼克松授意,闖入位於水門酒店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的竊賊付過一筆封口費。但主宰水門事件報道的,是伍德沃德、伯恩斯坦和《華盛頓郵報》。

在那個前互聯網時代,華盛頓人熱切期盼著每天早上的報紙;有些人甚至在夜裡驅車趕往《華盛頓郵報》大樓,只為了早點看到剛剛出版的報紙。現如今,沒有人需要這樣做,但現代的新聞追逐者需要持續不斷地查看多個網站。

還有另一個頗具啟發性的類似之處:基於一兩個爆料得出結論,從來都是不安全的做法。就像水門事件一樣,這個故事將不斷演化。

編輯:王詩韻、孫佳音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