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白銀短缺:大明王朝崩潰之源

。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在晚明,海外流入的白銀不能解決經濟的所有問題,甚至產生了一些新問題,比如說過快的城市發展,商業投機肆虐,以及嚴重的通貨膨脹。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的不穩定,使當時的買賣商和生產,過分依賴持續發展的貨幣經濟,從而捲入惡性的通貨膨脹。

不論貿易帶來多大的好處,也不論貿易的數字是多少,在晚明,海外流入的白銀不能解決經濟的所有問題。

而且,它甚至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說過快的城市發展,商業投機肆虐,以及嚴重的通貨膨脹。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的不穩定,使當時的買賣商和生產,過分依賴持續發展的貨幣經濟,從而捲入惡性的通貨膨脹。

正如有人認為的那樣,這一膨脹自身有賴於白銀的極大量輸入。在17世紀以前,這種依賴還沒有造成嚴重的問題,當時日本和西屬美洲的銀礦繼續生產巨量白銀,至少其中一些是人們渴望在馬尼拉、澳門、廣州、長崎、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用以交換的物品。然而,在此之後,世界各地的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對於明朝的經濟,也對於歷史的進程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白銀都從哪兒來?

1642~1643年日本每年出口白銀總量顯然低於150萬兩,遠遠不及17世紀國中日貿易巔峰時可能達到的每年四五百萬兩。

尤其重要的是,和西班牙在馬尼拉的貿易,從1610年至明朝覆亡的1644年,中斷了數十年。部分原因是由於新大陸白銀生產的衰退,但是,至少在1630年以前,荷蘭和英國對於和西班牙船隻的騷擾,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馬尼拉的形勢在17世紀30年代初有了顯著改善,但隨後卻是1634~1635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頒行了新的嚴厲的貿易禁令,還有1636年西班牙政府治理阿卡普爾科(位於今墨西哥南部太平洋沿岸,是西班牙殖民時期與菲律賓進行貿易的重要港口)的腐敗,以及1639~1640年西班牙屠殺2萬多菲律賓的華僑。這一屠殺部分是由於兩國間經濟困難所引發,它也造成了1640~1641年馬尼拉和貿易的急劇下滑。

1642~1643年,上述貿易活動似乎有所恢復,但這被來自澳門的葡萄牙商人於1642年中止在馬尼拉的貿易所抵消,當時他們了解到,在歐洲發生了葡萄牙反對西班牙國王的起義。現已知道,17世紀30年代的一些年份,馬尼拉—澳門貿易達150萬比索(43125公斤)白銀,這給雙方以及的經濟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後果。

這些年間,荷蘭對於印度西南部重要海港果阿和馬六甲的封鎖也影響了亞洲的貿易,這事實上孤立了澳門與葡萄牙帝國其他部分的聯繫。1639年,葡萄牙失去了他們作為中日貿易中間人的極有利可圖的角色,當時德川幕府拒絕來自澳門的船隻在長崎進行貿易。1635年,德川幕府禁止日本人出洋貿易,如此一來,在17世紀40年代初,只剩下荷蘭和商人從日本輸出白銀。

儘管他們極力保持以前的商業水平,但到了1642~1643年,日本每年出口的白銀總量顯然低於150萬兩(56250公斤)。不論準確的數字是多少,這遠遠低於日本學者小葉田淳估計的,17世紀國中日貿易巔峰時的每年四五百萬兩(150000~187500公斤)。若再考慮到馬尼拉、澳門和馬六甲蕭條的商業形勢,很顯然,就是和前幾年相比,這時進入的白銀也要少很多。

白銀流到哪兒去?

在晚明,大量的白銀落入有權勢的政治和軍事人員手中,其中許多人選擇了囤積,而不是用於國防。

上面所述意味著,即使是在最好的時期,明朝的經濟形勢也很嚴峻。事實上,明朝政府被迫在1618~1636年增加賦稅,以應付來自滿洲和國內叛亂的軍事威脅。現在很清楚,17世紀30年代末特別是40年代初一些賬面上的賦稅數字,當時不可能全部都能徵收上來,正如研究明代財政的學者黃仁宇所言,這一時期的賦稅徵收,「若某一年能徵收到定額的七成,就認為是十分成功了。17世紀40年代的實際收入能達到應徵額的一半,是要大打問號的」。

這些增加的賦稅無疑將白銀從明朝經濟的某些部門中分離出來,而明朝此前的繁榮正是建立在這些部門之上的。在一般情形之下,中央政府白銀收入中相當一部分會用於採買和差役,這樣就重新進入經濟領域和貨幣體系了。然而,在晚明,大量的白銀落入有權勢的政治和軍事人員手中,其中許多人選擇了囤積,而不是用於國防。

這些經濟部門也沒有得到資助,由於到處軍事戰亂,以及一系列破壞性的自然災害,17世紀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明朝的許多地區的經濟活動進一步衰落。此種情形之下,有理由相信,人們不再將他們的金錢購買非必需品或將其投資於風險日益增大的事業,而是囤積比平時更多的白銀,以觀事態發展。

鑒於白銀輸入的下降,更高的賦稅率,以及增多的囤積白銀的可能性,那麼有理由猜測,流通的白銀數量已顯著減少,白銀日益廉價的長期趨勢有了突然的逆轉,這在時間上與上述所討論目前已知的白銀輸入的銳減很接近,這給晚明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因銀錢比價急劇下跌,人們得不到充足的白銀供應,在全許多人無法繳納賦稅和租金,償還借貸,有時甚至無法購買食物。明廷發現,在此種情況下,它已無力支付和裝備它的軍隊,逐漸失去了對帝國北部的控制,開始是內部叛軍,接著是入侵的滿洲人佔領了這一地區。後者接下來擊敗了南方忠於明朝的勢力,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王朝——清朝,它一直持續到1911年辛亥革命。

明朝亡於「17世紀危機」?

17世紀時,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地區同時出現了民眾起義、財政危機以及政權更迭,比此前與此後的時代都要多,這就是所謂的「17世紀危機」。

前面的考察,是為了證明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與以前的任何時期相比,明朝國內對於進口白銀的需求以及外國對於奢侈品的需求,將更直接地捲入世界歷史,尤其是世界經濟史。這種捲入的結果對於後來中華文明的發展至關重要。

儘管目前對於此問題可以得到的統計數字遠不能令人滿意,但會有更充分的證據表明,晚明的許多經濟發展、社會變化甚至文化成就,只有考慮到巨量的白銀流入——包括出自遙遠的地方,如日本的石見銀山和西屬美洲上秘魯(玻利維亞舊稱)山區的白銀,才能正確地得到解釋。

然而,許多批發商和生產商熱心參與國際貿易,這引發了經濟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明朝政府從未能妥善解決。明朝並不是在1644年4月覆亡,因為此前白銀的進口已經從以前的水平上急速下滑,這一下滑自然加劇了明朝自身的某些困難,破壞了它的穩定。

17世紀時,世界上許多國家與地區同時出現了民眾起義、財政危機以及政權更迭,比此前與此後的時代都要多,這就是所謂的「17世紀危機」。近年來對此有頗多研究,但毫無疑問,它對於來說極為重要。儘管17世紀的文人不明白這一形勢的複雜性,但他們意識到了明朝的經濟和政治問題,與白銀和沿海貿易有著密切的聯繫。

當然,這一世紀和它的「危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到了下一世紀初——如果不是更早的話,經濟再一次快速發展,恢復了它已有的、作為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實力的國家的聲譽。可以說,這一發展和聲望的獲致,再一次得到了大規模外國白銀進口的支持,尤其是從新大陸來的白銀。

作者為美國霍巴特和威廉姆史密斯學院亞洲語言文化系教授,譯者為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節選自《1530—1650年前後國際白銀流通與經濟》一文,原載於《清史譯叢》第十一輯《與十七世紀危機》,轉載經譯者同意,現標題為編者所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