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那些激蕩人心的對白,我們曾倒背如流

圖片作者:楊越童 圖片說明: 《簡·愛》(英國/美國1970年)

由上海電影譯制廠配音的這部《簡·愛》拍攝於1970年,1979年在國內上映。影片的音樂以及對白深深打動了那個時代的觀眾。為羅切斯特配音的邱岳峰在一場戲中喊了6次「簡」,將人物的感情循循推進,層層爆發,讓邱岳峰的聲音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 《簡·愛》中的這段台詞,讓當時的許多觀眾倒背如流:「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難於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於離開你。上帝沒有這樣。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經過墳墓,將同樣地站在上帝面前。」


若時間倒回30年前,有觀眾會說,「我心裡的英國人形象,大概就是羅切斯特吧」;也有姑娘覺得,「俠客就該像佐羅那樣瀟洒,還擁有迷人的嗓音」。好聽的聲音會「騙人」,以至於當年曾有人寫信到廠里,表揚這些外國演員的中文講得真地道。那時,很多人的攀談都會用到電影中的台詞,「麵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又或者,「往前走,你就會融入藍天中去」。

對許多觀眾而言,關於國外電影的記憶,是從上海電影譯制廠開始的,尤其是從這群多數時候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配音演員這裡開始的。若是用數字記錄一下,那便是:從1957年4月1日成立以來,自打開山之作《小英雄》之後,上海電影譯制廠在成立至今的60年間,譯制了1500多部外國影片。上海電影譯制廠的翻譯和配音,為幾代觀眾塑造了不曾消逝的聲音記憶。

審美的二度創作,讓阿蘭·德隆再也不想在亮嗓

童自榮的聲線瀟洒又華麗,年逾七十,依然聽著如同年少。「我們都叫他『小童』。」劉廣寧這樣打趣。所以,能夠想見,1978年上譯廠引進法國和義大利合拍片《佐羅》時,老廠長陳敘一該是下了多大的決心,才敢讓這副提琴般的嗓音安在男主人公的身上。上譯廠現任廠長劉風告訴記者:「阿蘭·德隆其實是一把『大煙嗓』,符合西方粗曠的那種審美。但老廠長覺得,觀眾心目里的俠義之士就該是玉樹臨風那一類型。所以拍板,定了與原聲大相徑庭的聲音。」按的審美、的文化進行二度創作,塑造一個個人聲合一的角色,這許是上譯廠經典流芳的重要因素。而當飾演佐羅的阿蘭·德隆聽見童自榮的聲音后,說自己「再也不想在亮嗓」,以免破壞觀眾心裡完美的形象。

年屆九旬的第一代譯制人蘇秀依然記得,1982年她擔任英法合拍片《虎口脫險》配音導演時的情景。劇中主角哼唱小曲在土耳其浴室內接頭時,所唱的「雙人份的茶」起初被譯成「情侶茶」,但配音時用中文唱起來,總覺得不對味。老廠長陳敘一反覆琢磨,發明了一個新譯法———「鴛鴦茶」,很是化。

另一部史詩級製作《戰爭與和平》,幾乎出動了當時上譯廠的全部人馬。喬榛的彼埃爾、楊成純的安德烈、尚華的老包爾康斯基公爵、畢克的庫圖佐夫元帥、蓋文源的拿破崙都令人難忘。但絕大多數人會把《戰爭與和平》的經典台詞記憶留給這一句:當大平原上的小花開始生長,孫道臨的聲音穿過雲層和霧靄,來到耳畔,「如果不道德的人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力量的話,那麼善良的人也應該這樣去做,道理就這麼簡單」。

經典雖難複製,但匠人匠心的精神卻可在今天走出另一片天地

隨著視聽習慣的改變,譯製片不再是觀眾看世界的唯一途徑,這些年,「譯製片落寞」的話題被反覆提及。對此,劉風更願意麵向未來,「昨日不可追,但老師們留下的匠人匠心卻能放之任何時間」。

說起上譯廠的傳家寶,陳敘一倡導的14字廠訓是其一,「劇本翻譯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這是譯製片不變的法則。還有前輩琢磨歸納出的創作流程也值得借鑒。「從集體看原片、翻譯初稿、導演和口型員核對翻譯稿開始,直到鑒定補戲、修改、混錄,總共約10個步驟。」劉風告訴記者,正因為創作的流程早早定下規矩,上譯廠的出品始終質優且穩。

這兩年,上譯廠探索實現「演員聲音、形體的同步抓取錄製」,規劃為影視作品直接配上英語台詞等。現在的配音演員們,可能會是銀幕上的哈利·波特、蝙蝠俠,也可能是功夫熊貓、憤怒的小鳥……從2015年起,上譯廠連續兩年舉辦了國家級的培訓項目「中外影視譯制合作高級研修班」,讓世界通過影視作品

更直觀地了解。截至目前,《西藏天空》被譯成英語、印地語、西班牙語等走出國門。

聲音,是門古老的藝術。過去,上譯廠為觀眾營造了一個外面的世界。而現在,聲音同樣能助力的影視作品走出去。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