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為何至今造不出核動力航母?原因曝光,國人看后沉默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我們國產航母雖已下水,但是圍繞核動力航母何時上馬也爭論不斷。本期講堂,虎哥就和大家聊一聊核動力航母的這些事兒。

上個世紀中葉人類開始掌握核能並首先將這種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以來,除了核武器以外以核反應堆作為動力推進的艦艇也長期被各軍事大國所青睞。

上個世紀70年代091型核動力潛艇下水后,對於核動力艦艇的研製開發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並先後發展出多型核動力潛艇,在艦艇核反應堆領域積攢了大量的技術經驗,並培養一大批核能領域的科研人才。

要發展核動力航母,關鍵在於能不能搞出合適的反應堆。如果沒有可靠的艦載核動力技術,貿然上核動力對航母的經濟性、部署效果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很多人認為,我們已經搞出了核潛艇,可以把核潛艇反應堆用到航母上,其實核潛艇反應堆和航母反應堆的要求完全是不一樣的,核潛艇的反應堆考慮的主要是靜音和安全性,噪音越低越不容易被發現,越好陰別人。現在潛艇核反應堆降噪主要靠「自然循環」,所謂的「自然循環」就是不用冷卻泵,直接用對流水自然給堆芯降溫。

因為冷卻泵是核潛艇噪音的一個重要來源,不開泵的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但不用冷卻泵的副作用就是反應堆的壓強和溫度不敢開高,否則很不安全,如此一來輸出功率弱雞,航速慢,而且反應堆體積龐大。美國核潛艇的反應堆採用的都是飽和蒸汽,壓強和溫度都很低,一般就是2兆帕多一點,200多攝氏度。

而核動力航母卻沒有太多靜音降噪方面的顧慮,需要的是大功率和小體積反應堆,壓強和溫度可以做的很高。由於我們從沒有實際搞出水面艦艇需要的核動力反應堆,沒有充足的技術積累和驗證,相信我們短時間是不會上馬核動力航母的。不經過充分實驗就強上核動力航母。

法國人給我們上了一課,他們從核潛艇上移植K-15反應堆到「戴高樂」航母,單台功率只有80000馬力。導致法國的「戴高樂」號最高航速只有27節,反倒和比自己重50000多噸的美國尼米茲級航母速度還要慢上3節。由於反應堆技術不過關,原來設計要20年以後才更換核燃料,現在不到7年「戴高樂」號就要更換一次,這都加大了其使用成本,降低了出勤率。

說完了技術上的事兒,我們再來談談錢的事兒。目前,世界各國在計算武器耗資的時候,基本上都採用了「全壽命周期費用」這個概念。所謂「全壽命周期費用」,是指從早期的規劃、設計,再到製造、安裝、調試環節,裝備服役后的使用、維護維修,現代化改裝費用,直到最後的報廢處置等整個壽命過程所支出的總費用。

從「全壽命周期費用」角度進行考量,大型核動力航母遠不如大型常規動力航母划算。美國總審計署曾在1998年發布過一份報告,當時美國的「小鷹」級常規航母的造價為20億美元,「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造價為40億美元。這還只是1997年的價格,到了最後一艘「尼米茲」級「布希」號下水時,造價已經高達62億美元。

報告中還提到,50年服役期內「尼米茲」級預計要花費222億美元,「小鷹」級只要141億美元。現在來看這個預測還是過於樂觀了。大型核動力航母除了近乎無限的續航力和不需要搭載艦用燃油以外,在作戰效能上與大型常規航母差距並不是太大。「尼米茲」級搭載各型艦載機100餘架,而「小鷹」級也能夠搭載80餘架。可以說,大型常規航母的「全壽命周期費用」比大型核動力航母少得多,但是其作戰效能達到了後者的80%以上。

此外,我們在可預見的未來是不需要像美國海軍那樣在全球部署海上力量。無論是向東進入西太平洋,還是向西進入印度洋,大型常規航母都完全可以滿足海軍需要。而且,大型常規航母相對較低的「全壽命周期費用」對於經濟實力來講也是匹配的。建造耗資巨大的核動力航母確實應該量力而行,在作戰效能和全壽命周期費用上求得一個較為滿意的平衡。

軍事領域一直有「一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的說法,海軍這個貴族軍種,不是一口就能吃成胖子的。人民海軍從成立至今雖然已經走過68年的光輝歷程。但是,裝備發展建設快速進步還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

大家滿懷欣喜地看到近年來海軍新型戰艦不斷的「下餃子」的同時,更應該要清醒認識到我們海軍同先進國家間存在的差距。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麵包會有的,核動力航母會有的,殲星艦也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