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特稿 | 你不知道的CES真相:AR眼鏡,想說愛你不容易

一進CES場館,就是這麼一個渾身布滿二維碼的立方體。由於姿勢清奇,你無法看到它的每一個面,就彷彿這次的CES展,太多人就看了個熱鬧。對於背後的門道,不乏蜻蜓點水、人云亦云之士。作為一個有追求、有熱情的媒體,我們能容忍這樣的報道嗎?答案當然是No!

為期三天的CES Asia昨天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實際上,前兩天(七、八號)因為事情太多,並沒有一整天都泡在展館里。返京的高鐵在九號下午三點,為了趕上最後一天這個尾巴,我拿了朋友的展商證,早早地八點就進場了。然後為了多看一會兒,下午一點半才往出走,結果一陣狂跑才趕上火車。跑步途中我腦子在想:啊,好多年沒跑過這麼快了,但腿長還是有優勢,步子就是大。坐到高鐵上后一看錶,差兩分鐘三點。

「這屆CES不行」,成了我聽到最多的聲音,彷彿都成了一種政治正確。雖然這次CES的展位的確有很多沒賣出去,不過個人觀察來說,還是有不少可以說道的東西。事實上,我相信大家這幾天估計已經看過太多那種每個展台把展商的PR稿抄一遍的所謂CES總結文章。如果你不滿足於此,扔掉那些浮光掠影的總結,我們來好好聊聊真正的CES吧。

下面的部分我分為幾個部分,分別是AR眼鏡、VR硬體、汽車+VR/AR、AR+早教、VR/AR購物、低調的公司展、產業鏈上游公司……

唔,標題好像不是很給力呢,那麼,還是叫「AR眼鏡:想說愛你不容易」、「VR最大的驚喜竟然來自一家俄羅斯廠商!」、「將來你開車的時候離不開AR/VR」、「孩子們,準備迎接一大波AR玩(ji)具(lei)吧」、「放下VR購物,京東的AR倉儲倒是感覺挺有前途」、「小展位,大巨頭,你絕對會錯過的這些低調公司」、「VR/AR產業的幕後推手們」,是不是感覺厲害多了?

那麼,讓我們一同走進今天的分(tu)享(cao)。Let』s Go!

AR眼鏡:想說愛你不容易

本次AR眼鏡公司來了非常非常多,乃至把一些常年悶聲發財,一般人都不是很熟悉的公司也炸出來了。不過,走過整體的AR眼鏡,仍然是覺得,AR眼鏡還是處在一個特別早期的階段,大多數展出的東西仍然處於demo階段,展台上拿起來,看看,放下,走人,OK沒問題,但是讓人買回家去,能用,各方面魯棒性過關,對不起,就像一位朋友的說法,大概還需要五年。

首先,AR眼鏡本來就是個技術含量特別高的玩意兒。把一塊虛擬圖像以自然的方式貼合到人的視野里,真的不是說說那麼容易,也不是某些廠商在發布會一筆帶過的那麼輕鬆,它對軟體、硬體水平要求都特別高。軟體如計算機視覺、SLAM技術等,硬體如光學成像、SoC晶元等。而這方面的軟硬體實際上目前都不太成熟。還沒完,甚至還需要有工業設計方面的考量,外形總不能太丑吧?

我們不說B、C端,那是商人強行給客戶劃分的類型,就說作為一個人類,我們對一個戴在眼鏡要求是什麼?要輕、要顯示好,要一百次用一百次運行OK,最重要的是,要便宜。

首先說輕,如果要輕,就必須在光學方案和處理單元這些硬體上下功夫。CES展會上絕大部分眼鏡廠商展出的還是老版本的光學方案——N年前的谷歌眼鏡的稜鏡方案(就是那個方方正正的方塊),或者就是這種方案的兄弟:半反半透反射,或者升級版本的自由曲面稜鏡,然後就是極少數的,也是AR眼睛的未來——光波導,最後是特別少數的,傳說中的Video-See-Through(視頻透視)。

我們一個個來,谷歌眼鏡稜鏡這種過時的玩意我們不說了跳過好不好?它效果差,FOV(視場角)小、還只有單目。但是你不要小看這種方案,它的確便宜——實際上出貨最多的AR眼鏡廠商就在這個領域,而且這次很低調的就只有一個小展台,據說其一家量級達到5k級,這個級別在AR眼鏡領域實際上算天文數字了。只是,我們真的該move on了,向前看吧……另外,誰知道去年被傳倒閉的某深圳A字開頭的稜鏡公司咋樣了啊?

接下來是半反半透反射,它的原理是通過一塊屏幕把圖像投射在你眼前,再折射到你的眼睛里。這方面方案最有名的就是Meta——如果你不知道,騰訊、康卡斯特、李嘉誠、聯想可是給這家公司投了幾個億的,你必須得好啊,是不是?但實際上Meta的頭盔非常笨重,這是它的光學原理決定的。因此FOV雖然有90度之巨,體積卻非常大。最要命的是,必須要連接電腦——這是AR幾乎不可忍受的。

Meta的方案其衣缽繼承者就是DreamWorld,這次DreamWorld也佔據了一個展位,我一過去問光學,小哥給我拽了一句英文,聽著好高大上(其實是沒聽懂)……其外形和Meta非常接近(不知道為啥,他們不讓我拍人戴著眼鏡的照片),用的也是類似的方案。實際上,他們CEO正是Meta出來的,巧合的是,我上午剛去DreamWorld看過,下午回到住處就傳來了Meta狀告DreamWorld CEO剽竊老東家專利的消息。

拋開這些八卦,DreamWorld在顯示、亮度和色彩方面,幾乎可以說是整個CES亞洲展里最佳了,吊打同類無問題,其亮度號稱達到300尼特。不過可惜的是,展示中它無法實現SLAM,頂多也就看看顯示效果。據說其SLAM方案還在做。另外,它也是需要連接手機或電腦,從其中的app來啟動。

半反半透在本次場館里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RealMax的AR手機盒子,不對,比起AR紙盒子來說,外觀上還是好一些的。這個方案最早是RealMax收購的深圳智帽團隊做的,看上去有點工業范兒,不過顯示效果很一般,不如DreamWorld。另外手機是放在腦門這個位置的,開了一上午了也比較燙了。還有一款AR工業頭盔,試了半天沒有成功開啟,從顯示來看,體驗也一般般,我個人其實很懷疑這種一塊小屏橫在眼前的工業頭盔方案前景。

另外還看到一家杭州的藍斯特,也做了好多年了,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據說拿的單子也不少。嗯,看看吧……打開機,我看到了什麼?那不是傳說中絕對無敵、經典的谷歌安卓系統下方的三個虛擬按鈕么!你跑到AR眼鏡里來做什麼?!

最後就是0Glass,這家剛剛被三一重工投資的深圳公司的產品是我離開CES前最後去的一家,因為之前人太多了。他們最新眼鏡Danny光學雖然還是個半反半透,但是不需要連接手機和電腦,是一體式的。顯示還不錯,從demo演示來看,效果也可以,採用的是索尼的OLED屏。不過,展會上仍然也只是一個demo而已。

接下來是自由曲面方案的產品,實際上自由曲面也是一塊稜鏡,只不過相比谷歌Glass和Meta這種簡單粗暴的東西,設計難度更大,可以做到視場角更大,價格也不貴。本次展出的主要有亮風台、悉見和影創三家(嚴格來說就是兩家),自由曲面領域比較有名的模組提供商北京耐德佳本次沒有單獨參展。

亮風台採用的是北京耐德佳公司的自由曲面光波導方案,包括本次參展的悉見也是一樣。亮風台這次展出的仍然是HiAR Glass眼鏡,搭載驍龍820晶元,我之前已經討論過很多次這家公司和它的硬體產品,demo的效果還是可以的,創始人團隊都是技術出身,陣容非常豪華,但是從軟體大牛到硬體成型這其中的坑是巨大的,亮風台的產品拖了很久,可能這些也有關吧。最近傳出了開始量產的消息,希望量產順利吧,畢竟對於硬體產品來說,供應鏈還是個巨大的坑,有些硬體上市公司耕耘數載,都不敢自稱供應鏈很強。

影創把之前半反半透的產品都拿出來了,也展出了自己的新產品——Air,同樣採用的是自由曲面稜鏡,據影創光學團隊負責人董若告訴我,這款自由曲面是他們自己光學團隊設計的,並且實現了在10毫米的鏡片上做到60度FoV的方案。他們也在觀察,是不是接下來走光波導的方向。

最最後,終於輪到了傳說中的光波導。為什麼光波導這麼重要?被大家都看作AR眼鏡光學的方向?因為目前只有它才能實現輕便、接近我們現在真正眼鏡的外形和重量。

光波導以以色列著名光學方案公司Lumus為扛把子,基本上雄霸市場N年,最近美國的DigiLens有迎頭趕上的趨勢。本次展會帶來光波導方案的分別是Lumus的合作夥伴Infinity AR、北京的靈犀微光和深圳的鼎界。

先說Infinity AR,這家公司被馬雲爸爸的阿里巴巴投資了1500萬美金,本來是我比較抱有期待的公司,而實際上排隊也的確水泄不通。好不容易蹭了一把,戴上了傳說中Lumus的AR眼鏡。效果的確算是最輕薄,通透度也超過前幾個方案。

光波導目前的問題是價格高,因為其良品率較低。據說Lumus一片眼鏡要到1000美元以上(不過聽說上海某公司號稱能做到80%良品率???),兩個加起來就直接破萬了。北京靈犀微光不賣眼鏡,只賣光機。鏡片看上去效果也可以,1.7毫米的厚度接近Lumus的1.6毫米,FOV也不錯,但是號稱可以自己調節亮度?總之,波導最關鍵的問題是在於量產,產能如何,良品率如何。目前國內還有深圳瓏璟光電(獨家 |七人團隊堅持兩年半,AR公司瓏璟光電獲數百萬天使輪投資)、上海理鑫光學等。

不過有個公司這次的宣傳冊上號稱自己是全世界唯二能生產消費級AR光學的之一?呵呵……是誰就不點名了。

深圳鼎界展出的是自己光波導的樣機,不過去的時候沒電了用不了Otz。據說,這是一家渠道能力很強的公司,準備把AR眼鏡賣給一些航天科技方面的用戶。光波導方案則來自國內的各家供應商。

再最後,我們來談一下整個CES亞洲場館唯一的一家採用Video See Through方案的AR(自稱是「介導現實」(MR))眼鏡方——易瞳科技吧。

Video See Through(視頻透視)是實現AR/MR的兩種主流方式之一,第一種是用透鏡光學,具體種類我們前面介紹很多了。而視頻透視就是拿一塊屏放在你的眼前,外部拍攝來的視頻在你眼前播放,從而形成「看到」現實的效果,虛擬物體都是疊加在這個視頻里的。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類似AR的VR,即所謂的介導現實(Mediated Reality)。但現在這種方案已經很少有人在搞了。

戴上易瞳科技的MR眼睛,就如同我剛才說的,可以看到攝像頭拍攝到的我眼前的現實,並且也有一些虛擬物體疊加在上面。但要命的是,整個體驗的幀數不高,拖影和掉幀非常嚴重,應該達不到60fps。眼鏡賣8000多,很神奇的是網店的簡介里寫明白了是給開發者(說白了感覺就是極客)的,還建議一般用戶不要買。不過公司聲稱,他們不靠賣這個眼鏡為主營業務,主要還是接一些B端的方案。

說了這麼多光學,還有軟體呢?

這方面最重要的當然是SLAM技術。它是解決虛擬物體能夠在現實中真正存在的最核心技術。簡單來說SLAM就是一種定位方案,它能感知並重建周圍的世界,讓AR世界里的虛擬物體牢牢待在原地,就像真的一樣,不會出現你走出幾米轉頭髮現回頭,咦?東西不見了?然後一秒齣戲。

如果用過微軟的HoloLens就會明白,HoloLens是靠著四台RGB攝像頭+一台深度攝像頭,和一台HPU(全息圖像處理單元)匹配完成了環境的感知和重建。

而在本次展會上,幾乎所有家的效果都一般,包括以這方面著稱的以色列公司Infinity AR,這家公司採用的雙目立體攝影機+慣性測量單元的方案,價格便宜,算是實現了SLAM,不過也很飄。據說,不用深度相機的原因是為了節約能耗。

據專做SLAM的朋友表示,目前存在的大問題就是,很多公司把VIO(視覺慣性里程計Visual–Inertial Odometry)技術當成SLAM放出來了:VIO是用單目或雙目攝像頭做識別匹配和深度估計等,用慣性測量單元去做初始水平面估計和3自由度,最後再用一套演算法做擬合。勉強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模擬。問題就在於,「看看視頻、玩玩桌面遊戲,VIO勉強可以了。但是要在工廠、倉庫、大型建築這種大場景,沒有SLAM就不行」。

依仗Marker的VIO比SLAM更好搞。但這樣一來是非常麻煩的,你會在使用AR眼鏡的時候把整個房子都貼上標籤嗎?

本次參展的做到SLAM的眼鏡廠商基本沒有,DreamWorld說是SLAM有demo但沒展出,0Glass的直接表示demo沒實現SLAM(他家的軟體據說是和EasyAR視辰合作搞得)。另外有一家上海視限是做「視覺慣性SLAM模組」的,因時間關係沒有去看成,具體不明,堪稱遺憾。有看了的朋友可以告訴我效果怎麼樣。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AR眼鏡目前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有很多坑。我們仍然需要等待這些技術的進一步成熟。

另外不得不再提一下雖然自己不在場、但卻無處不在的HoloLens。

整合沒什麼好丟人的,撒謊反以為榮才丟人

我們必須再把已經被N家國內AR廠商吊打了好幾次的微軟HoloLens從場外抬進來了。HoloLens的光學用的是自己做的一套全息衍射波導光柵方案,最早來自諾基亞,雖然都叫波導,但這一套和Lumus的方案其實不太一樣,工藝相當複雜,國內基本沒有公司有再現的可能。

這種光學原理帶來的視場角的確小,才30度左右,目前單論顯示效果,的確已經被國內一些自由曲面方案超越。但HoloLens的顯示還是OK的(雖然有點色差,這是它原理決定的),而且操作系統穩定,只是手勢識別的確有的時候有點坑爹。

不得不說的就是HoloLens的SLAM方案,至今沒有人能超越,它不需要你在空間中放置什麼標記或Mark點。虛擬物體也是真的很穩穩地在你視野里待著,已經脫離了demo的範疇,有實際可用的遊戲和應用。誰用誰知道。

最屌的是微軟專門給HoloLens搭載了一塊叫HPU(全息圖像處理單元)的玩意,這東西由台積電專門設計,處理所有從攝像機和感測器序列傳來的數據的,基本可以實現每秒一兆次運算。

國內公司喜歡拿重量、FOV說事,從而得出HoloLens FOV小、重量沉,而對自己具體採用的是稜鏡、自由曲面還是半反半透膜?處理器效率如何?SLAM實現沒有?是分體式還是HoloLens一樣的一體式?(分體式指把處理單元放在一個模塊里揣在身上)這些問題諱莫如深或刻意不談。這麼比較真的沒啥意思。

可以說,雖然已經推出好久了,HoloLens仍然是最棒的AR眼鏡,沒有之一。開玩笑,微軟傾世界最頂尖的人才,苦心經營了N多年,隨隨便便就被你創業公司超越了?

就像一個同樣做AR眼鏡的朋友說的,如果微軟花了這麼多人力物力還隨便被吊打,那就是我們行業的悲哀。門檻這麼低,大家還玩毛?巨頭早該進來收割了,哦不對,蘋果已經來收割SDK廠商了,請允悲。

其實我真的感覺國內廠商不管是為了融資還是PR,沒有必要動不動就吊打HoloLens,不要把VR頭盔領域的壞毛病學過來。你真的告訴投資人,我們國內創業公司比不上國際巨頭微軟花好幾年搞出來的HoloLens,這很丟人嗎?我覺得如果投資人這一點都理解不了,那這個投資好像不要也罷啊?

AR眼鏡的供應鏈真的太長了。長到了一個創業公司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地步,牽扯到很多產業鏈上游的公司。拋開光學、晶元和軟體,就是小小的LCoS投屏技術,都有很多廠商扎堆,比如奇景光電,這次參加展出的韓國公司May和香港公司香港應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的,這是家公司,下文會詳敘)等等也都展示了LCoS模組。

未來還可能採用畫面效果更好的微型OLED投屏,目前來說,微型OLED屏的主要供應商是索尼,但其缺點在亮度,此外有美國軍方供應商eMagin,號稱能把亮度調到5000nit之高,還有京東方投資的雲南奧雷德光電。(理論上可以通過加大電流來提高亮度,但這樣會造成功耗和發熱感人)

說到台灣佐臻,這是一家歷史比較悠久,專門給其他AR眼鏡廠商做解決方案的公司。這次他們的上海子公司翊視皓瞳也有參展CES亞洲,嘩啦啦華麗地排出了一大堆自己設計過的AR眼鏡方案,從稜鏡、自由曲面、半反半透到光波導(Lumus的光波導方案)都有涉及。

我也打聽到聯想的AR眼鏡方案(不是和Kopin的合資,是內部對標HoloLens的另一款眼鏡,七月發布)也是佐臻在做。但人家工作人員大大方方說自己的強項並不在光學,而是給谷歌眼鏡做的那塊小小的晶元板子,「這才是我們的核心技術所在。」

其實,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很多東西的確不是你能搞定的。更何況國內外技術的確有差距。聯想這種大公司,都和美國Kopin開了合資公司,要利用對方的光學方案做AR眼鏡。因此整合各家公司的東西形成自己的產品,真的沒啥好丟人,也是一門很厲害的技術。供應鏈管理水平本來就是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功力。

就像美國的軍工AR眼鏡Vuzix,其實光學和軟體方案都沒有多高端,很多也不是自己做的,但就是踏踏實實在做工業、軍工領域的解決方案。因此的創業公司,瞄準一個垂直領域,潛下心來、扎紮實實、量身定做地去干,絕對是有機會的。至於硬體參數?先進的光學方案?碉堡的處理速度?那不是你的賽道,那是巨頭的賽道。

AR眼鏡到底是不是未來?

但是AR眼鏡是不是未來?我個人是存疑的。

我先嚴正聲明,個人是非常喜歡AR眼鏡的,喜歡到什麼程度呢?買微軟HoloLens的念頭纏繞了我曾經小半年,但是由於太貴還是作罷了。畢竟窮啊。

首先,真的要尊重習慣的力量。老羅的鎚子M1更新了「一步」功能,能讓手機多一個側邊欄,想從微信跳到瀏覽器,一滑,一點,就過去了,可以說是太方便了,既不用退回Home,也不用雙擊出運行菜單。

我買了M1和堅果Pro兩台機器了,用這個系統很久了。但我是怎麼做的呢?我還是像以前那樣,退回Home菜單,然後翻找瀏覽器的app圖標……只有很少情況下,我想起「一步」功能來了,才煥然大悟,對呀,有這麼方便的功能呢。我咋沒好好利用起來?

說這個故事只是想說明,習慣的力量是如此強大,改變它不是一朝一夕的,甚至有的時候,是不可能改變的。

用戶看電腦、看手機,其實習慣都是差不多的,那是去看一塊遊離在遊離於身體之外的屏幕。並且手機是社交剛需品,輻射連帶性非常強。

但如果這一切搬到一個眼鏡里?那情況完全不同。想想看,看個小說,語句直接飄在你的視線里,打個電話,對方的信息展示在你的眼睛里?所有人能夠適應嗎?反正我是不會舒服。而走在街上,顯示信息在眼鏡里無處不在,其實是不太自然的。這是一個違反人習慣的感受:我很可能不想要那麼多信息顯示,甚至有點煩它。畢竟,我們現在的信息還不夠多嗎?打開微信,成千上萬條都出來了,我的微信早就被各種VR/AR群轟炸,常年顯示999+,一個個的都懶得點掉。

然後會有人說,我可以關掉啊,但是問題在於,戴眼鏡這個動作,本身就不是一個每個人都習慣的動作。有些人覺得戴眼鏡難看(從小到大,不是一個人給我說),有些人就是單純不喜歡,手機可以被認為是身外之物,然而仍然有人喜歡拿手機的外形來裝逼,更何況一個戴在臉上的東西?除非未來你在眼鏡里看人,是看不到他的眼鏡的,可能還說得通。

所以相當可見的未來里,AR眼鏡應該還是一個場景依賴性非常高的產品,在各種專門領域裡使用,比如工業、醫療、教育等等,就如同現在影院的3D眼鏡,進入這個場景時戴上,離開時摘掉。但這種垂直領域的要求還是非常高,畢竟都是人命關天的事情。

不過AR在汽車裡,那個人認為還是有前途的,接下來我們會在CES的汽車篇好好介紹一下。另外還有一款給盲人使用的智能眼鏡(展台人員特意強調:我們不是AR眼鏡!)NextVPU,也會在接下來討論。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