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精準扶貧】對話周其仁:實現精準扶貧,教育是最好的投入

前段時間我(潘江雪)與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一起去了雲南彌渡縣,參與了當地第一間夢想中心培訓,走訪了山裡的貧困家庭。

目前已經達成了九年義務制教育普及,「上不起學」已成為歷史,但種種問題也逐漸浮現:應試教育千篇一律,城鄉之間教育質量存在巨大差距。周其仁教授從經濟角度談了他對於教育及知識的看法:

- 為了實現精準扶貧、支持偏鄉經濟持續增長,對教育的投入是最佳選擇;

- 針對偏遠貧困地區的教育中,鼓勵孩子「去遠方」、打開視野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 知識進步需要合作及多元化的思維碰撞,以提升人才的敏銳程度;

- 知識創造是精英的工作,但知識運用和欣賞必須普及大眾。

對話:

精準扶貧與偏鄉教育

要精準扶貧、要經濟持續增長,教育是最好的的投入

潘江雪:您走過這麼多地方,看到鄉村教育過程中大量的留守兒童,現在國家提出要精準扶貧,特別是在教育方面,據您的觀察,哪些原則、做法是在精準扶貧中特別需要注意的。

周其仁:貧困這個詞的領域非常廣,概括了一個社會,一群人,或者一個地方的各種問題。到從哪裡抓手好一點,這裡有一個認識過程。早年認為經濟增長的根本在於投入和產出,投入的基礎無非就是國土面積,但是土地的增加是有限的,那剩下非常重要的就是增加資本、增加技術。

二戰後的經濟發展狀況顯示出另一種傾向,就是很多國家並沒有很多資源,但是發展的結果卻很好,關鍵因素就在於投入組合的效率,而這裡最關鍵的是人的素質,即便有很多機器、貸款,有很多錢,但如果人的綜合素質達不到要求,最後的經濟增長就不會太好。比如當時的拉丁美洲獲得了很多的外援,其自然資源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充沛的,但它沒有發展起來,反倒是慘敗的西德很快就崛起了,包括日本、亞洲四小龍,都不是自然資源很豐富的地方,以色列的自然資源條件就更差了,位於沙漠地帶,降雨量非常少,可是發展得很好,原因概括起來其實就是科教興國,因為人力資本決定了其他資源的投入的利用效率,人的知識、態度、技能、水平、學習能力非常關鍵。這從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中也可以證明,80年代以前還沒有義務教育這一說,孩子很早就去工作賺錢以減輕家庭的收入負擔,但後來國家慢慢認識到這是一種短見,必須要讓孩子受到足夠的教育,如果家庭困難付不起學費,國家和社會有這個義務安排孩子獲得學習條件,長遠來看,這對經濟增長的支持非常持久。所以,要扶貧、要經濟增長,教育的投入產出是效果比較好的,可以支持經濟的持續增長

潘江雪:在偏遠貧困地區的教育支持方面,國家其實有大量的轉移支付,也有很多企業定點做整個縣的精準扶貧,那麼您覺得投入教育中的哪些東西,相對來說投入產出比是比較高的?

周其仁:首先普遍能上的起學,這是一個前提。如果普遍都能上學了,家庭和國家供給的資源都放下去了,下一步我們就可以進行一些國際比較。比如我們的留學生跟同樣的美國學生比較,美國孩子的成績、尤其是基礎訓練不見得比我們好,可是到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選擇研究題目,很多美國學生出乎意料的強,很有想法、很有主見,知道往哪方面走。而我們很多學生手中是十八般兵器,但是不知道怎麼使用,希望別人告訴他怎麼做,追隨別人的指示來行動。如果這種特點變成國家和國家之間科技進步競爭的特點,那問題就大了,我們不能永遠跟隨別人,必須要把我們的創造力和主見發揮出來

潘江雪:所以即便在相對偏遠貧困的地區,讓孩子有自主學習和自主創造的能力,這種培養也是很迫切的。

周其仁:首先要相信一條,我們的城鄉差距確實很大,但是並不意味著農村孩子的潛力差,其實這都是後天造成的。如果農村孩子有機會接受較好的教育,或者是碰到很好的老師,他會成長為出類拔萃的科學家。當然農村先天條件不足,居住規模太小,優秀人才互相碰撞的機會小,很難激發其雄心;另外就是見識,認識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在差異中才能發現問題,如果在非常狹小的空間里,差異就不大,潛能就激發不出來,也不會有見識。

所以,我發現真愛夢想的「去遠方」的課程和活動特別有意義。如果孩子去過遠方,見識就會不一樣,有更寬闊的視野,對遠方的生活有了想法,也會對自己有提出更多要求:我不僅僅只是去一趟遠方而已,我是否能去那裡工作,是否能去學習,最後我是否能將來把家帶過去、定居在遠方。而且我看到很多孩子把「去遠方」的目的地都定在北京,其實完全可以不要以北京為限,要去到更遠的地方去,如果我們鄉村的孩子去了一趟特拉維夫、紐約、巴黎,對他們將會是怎樣一生的影響。所以,去遠方需要越早越好,去的越早、與人交往的越早,視野打開就越早,見識和能力就會完全不一樣;我們要堅定地相信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不同的教育和機會,給孩子帶來的未來是完全不同的。

對話:

知識的激發需要碰撞與欣賞

潘江雪:所以多元化很重要,不同的人相互碰撞可以創造出最重要的創造力和激發力。

周其仁:知識進步靠的不是單個頭腦的進步,天才的頭腦很重要,但這些厲害的頭腦如果不在一起互相碰撞,優秀人才的敏銳程度不會提高。人與人的碰撞、互動當中會有一個知識生產的過程,知識生產不是孤立的懸樑刺股、把一本書讀破,冥思苦想,這樣是不會產生知識的。我去以色列訪問的時候發現,以色列人從小信奉上帝,都要讀《舊約》,而且是以辯論的方式來讀,學生和老師都要提出自己的理解,看看是不是比別人提出更有意思的東西。所以我看到真愛夢想夢想中心裡有三條標語,第一條叫問題比答案重要,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

但是大國搞普及教育,常常顧及不到這一點。因為我們這個國家地區差異非常大,為了兼顧全國,普及教育就涉及到統一的大綱,但是隨之也產生了應試教育千篇一律的問題。我們做到了整體上的教育普及,就是九年義務制。但是同樣花了九年,地區差異還是很大,富裕地區的九年制和貧窮地區九年制差別很大,家長、國家花了力氣也花了錢,產出卻很有差別。這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在於怎麼教、怎麼學才能把同樣的投入轉化為更多的能力,以及更有力的與別人合作的能力,也就是教育得法的問題。所以教育普及以後,下一步必須提高人口質量,這方面我們需要要在國際上多看看。

潘江雪:您講到,希望孩子有創造力,希望從小到大呵護他的好奇心,如果我們在教育里加了太多的東西進來,會不會有可能導致孩子的好奇心被一點點磨滅?所以我就想問您,好奇心怎麼才能維護住?

周其仁:知識有三個組成部分,第一是創造,就是生產出知識來,是從0到1的過程;第二是,我們要把知識用到社會經濟技術的方方面面;第三是欣賞,實際上歷代教育投資培養的就是如何欣賞知識,欣賞才會鼓勵創造。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愛因斯坦很偉大、為人類進步做了很多貢獻,但我們都不是愛因斯坦、達不到那麼高的成就,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無論哪個時代都不可能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創造性的發展,牛頓最輝煌的時候不過也就是24-26歲,真正創造性的迸發在天才的生命中其實很短,在整個人群當中也極少。所以千萬別看了愛因斯坦的故事,就要把我們所有人都培養成愛因斯坦,這是不現實的,即便真的這樣培養,國家、人類也承受不了。所以,要教育大量的人去欣賞,那些偉大的成就達不到沒關係,達不到可以欣賞。

潘江雪:這種欣賞力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周其仁:是培養出來的,你從小一定聽過鋼琴、欣賞過二胡,這些都需要培養和長期地熏陶。我上次去到柏林,那裡的老人都說一定要聽一場柏林的音樂,我看到那些中產階級,平時看起來都是挺普通的人,可是一走進音樂廳,好像就換了個人,他們的另外一面就展現出來了。

潘江雪: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是浸潤式的音樂教育。

周其仁:義務教育下一步很重要的就放在這裡,以前我們太窮了,常常會說,學這個管什麼用,但是越往後這些曾經「沒用」的東西就越管用了。

潘江雪:就是無用的東西最有用。

周其仁:無用的東西最值錢。人的收入提高以後,就開始買沒用的東西了,這都是一步步的過程,不用那麼急。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好奇心,但是不知道它是怎麼分佈的。人類是很理性的,對於小孩子大家都很耐心,小孩整天會問為什麼,大人都會耐心的回答,但是孩子長大之後再天天問,無論哪個家長都受不了。所以保留每個人的好奇心,這只是做教育的一個理念,就像我們希望未來更美好是同一個意思,客觀上是做不到的。今天很多人有更緊迫的事情要解決,讓每個人都保持好奇心是不現實的。

潘江雪:我懂您的意思了,就是說保持好奇心這個目標是可以有的,但最終並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

周其仁:就是在人年紀很小的時候,有些東西要普遍化;但是創造性的工作,應該把我們最有潛力的人放到那些地方去。

潘江雪:這還是精英教育的思路。

周其仁:就生產知識的方面而言,不要否定精英培養的重要性;但在運用知識的方面,要非常地普遍。所以要分清什麼東西應該是普遍的,什麼東西應該是一部分人的事。

潘江雪:所以欣賞知識應該是越普遍越好。

周其仁:欣賞越普遍越好,因為越欣賞,越能鼓勵知識的創造。但是這不意味著一個國家所有人口都要從事令人神往的科學創造,客觀上來說不可能,國家也承受不了。

更多了解北大國發院對彌渡的精準扶貧工作,請點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