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一個青年人的五四感悟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畢業生。循規蹈矩地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學生生涯,帶著些許理想,初入社會,碰得一鼻子灰,以致有些迷茫,意志消沉。我的姑姑,陳獨秀的孫女——陳長璞得知我的困境,帶我去北京參加了幾場活動,使我的內心泛起漣漪,感慨頗多,夜不能寐。在此與大家分享。

我和姑姑與吳氏家族以及革命家後代的合影。

第一天活動是吳歡伯伯為他父母——吳祖光、新鳳霞先生誕辰所舉辦的紀念晚會。出席活動的各界知名人士數不勝數,大家依次講述了與吳祖光、新鳳霞先生有關的故事。吳歡伯伯也與大家一齊回憶了父母與老一輩革命家之間的故事。因為我是學影視出身,吳祖光先生的大名自然是如雷貫耳。他的作品無論取材於現實還是歷史,都將自己對社會、生活、人性的認識融入其中。故事不僅曲折動人,更能引發觀眾思考。(我一直認為藝術之所以受人喜愛,是因為它可以讓人類在欣賞的同時,感受到來自生活的美好,即便是悲劇,也可以通過挫折認識到痛苦,從而引以為戒。反觀當今「票房即王道」的電影市場,粗製濫造、低俗不堪的影片太多,能與吳祖光先生作品相媲美的寥寥無幾。一方面足以證明其大師的地位,另一方面更是說明,當今電影行業劇作水準的低迷。)

除電影外,吳、新二位先生更是在戲劇、文學、書法、繪畫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並以正義磊落、剛直敢言享譽當世。為表達對二位先生的尊敬,姑姑在台上發表完賀詞後送上一副對聯:「德高望重吳門垂典範,珠聯璧合新世傳佳風」。

在李大釗同志英勇就義90周年紀念活動上,姑姑與奧運冠軍鄭鳳榮合影。

後面兩天分別參加了紀念李大釗同志英勇就義90周年和參觀了陳獨秀在北京的舊居。近百年以前,陳獨秀先生把在上海創辦的《新青年》雜誌帶到北京,與李大釗、胡適等人一起為雜誌撰稿。在當時的宣傳democracy和science(即科學與民主)。五四運動以後,《新青年》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它的影響力感召了當時眾多青年。

毛澤東在1945年4月20日的《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預備會議上的報告》中曾說過:「關於陳獨秀這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它領導的。他與周圍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們那個時候學習作白話文,聽他說什麼文章要加標點符號。這是一大發明,又聽他說世界上有馬克思主義。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五四運動,替共產黨準備了幹部。那個時候有《新青年》雜誌,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誌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後頭有一部分進了共產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它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我說陳獨秀在某幾點上,好像俄國的普列漢諾夫,做了啟蒙運動的工作,造就了黨......」

我們參觀的箭桿衚衕不僅是陳獨秀先生在北京的舊居,也是當年該雜誌的編輯部,更是這場思想啟蒙運動的暴風眼。看著姑姑給我一項項介紹館中的資料如數家珍,腦海中突然想起《敬告青年》中滿懷激情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時代在變,但作為年輕人的志向和理想不能變。先人前輩生逢亂世都要永葆赤子之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輩青年怎麼可以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就忘記自己的初心呢?當今社會,人文傳統敵不過物質大潮,對於很多青年來說「」二字只是一個充滿機遇和金錢的超級市場,不再是前輩先人為之努力奮鬥的精神原鄉。

時至今日,這些思想、理論、精神尚在,為何我們年輕人不再關心?抽象的精神、思想面對存在的物質社會真的就一文不值嗎?我們能為這個社會提供些什麼呢?我現在無法給出答案,只是隱隱覺著危機與機遇並存。

姑姑在箭桿衚衕《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參觀。

從民主科學的思想傳入國門到今天社會的蓬勃發展,近百年的時間有多少英雄豪傑、文人墨客在這片土地灑下汗與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不能忘記前人先輩們的遺志。一個普通大學生畢業的感悟——深感我輩青年之任重而道遠。(文/查霄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