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在一線城市周邊拿地買房,不懂這些你真的會虧死

因為限購限貸,一線房價、地價太高。在一二線周邊城市買房的人越來越多了,在一二線周邊城市拿地的房企也越來越多了。

明源君認為,一二線周邊有大量的機會,也有大量的陷阱。一旦選錯,個人可能從此再也買不起房,房企的項目則會虧本。

在明源君看來,在一二線周邊拿地買房,所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狀況。

單純討論城市分類沒有意義。同樣距離一線城市50公里,有的城市前程遠大,有的城市註定沒落。即使是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也有著天壤之別的命運。

單純討論某一要素沒有意義,比如軌道交通。從日本東京都的歷史來看,同樣是到城市中心只需要一個多小時的軌道沿線,不同區域的房價差距有2—3倍。

而對於房企來說,即使是同一塊地,有的房企能賺錢,有的則會虧本。

如何判斷一塊土地、一個社區的前途?明源君根據自己的心得,給出以下6個判斷標準:

看距離。距離的核心是未來到達城市中心的時間,而不是現在的物理距離。

看產業。本地沒有任何產業,完全依靠一二線城市「外溢」的區域註定沒有前途。

看資源。不可消滅的自然資源、歷史資源才是真正的資源。政策資源、規劃資源則要看城市自己的實力,發展得不好很容易被取代。

看對手。在同樣距離內,如果有另一個定位相同又比你強的城市,你的資源無意義。

看鄰居。一個社區內的居民如果永遠都是1、2年內新遷入的,而沒有老居民,這個社區註定成為低端社區。

看能力。有強大定位能力、成本能力、產品能力的房企,能充分挖掘地塊的價值;融資能力強的購房者,則能夠挺過調控周期。

下面明源君分別來說。

「距離城市中心40分鐘」。這樣的廣告語是不是很熟悉?

請注意,你買房、拿地的時候,到城市中心需要40分鐘,並不等於以後也只需要40分鐘……

在考慮「距離」的時候,以下幾個問題要重點考慮:

1、是「市內」交通還是城際交通

深圳市內坐捷運上班需要一個多小時,從深圳到廣州坐動車也只需要一個多小時,為什麼大家不在廣州買房,在深圳上班?

因為市內交通和城際交通是有本質區別的。

市內交通有本地政府補貼,價格便宜,一般不會超過10塊,城際交通來回要200塊;市內交通要考慮頻率的問題,幾分鐘一班,虧本也得運行,城際交通沒有這樣的義務,許多時候是按旅客多少定頻率,一小時一班很正常;市內交通要考慮接駁的方便,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必須有方案,而城際交通不需要考慮。

當然,類似於珠三角、長三角這樣的地方,有「一體化」概念的地方,雖然不是一個市,但是未來形成類似「市內」交通的可能是有的。這就要看不同城市之間,有沒有已經達成的共識和協議了。

2、是軌道交通還是公路交通,公路交通的瓶頸很難突破,容易變成陷阱

公路交通是不可控的,不堵車的時候可能20分鐘就到了,堵車的時候2小時也到不了。

而最大的陷阱在於公路交通的瓶頸。

你買某一個樓盤的時候,那個區域樓盤少人也少,到城市中心開車只要20分鐘。你希望這個樓盤附近的人越來越多,區域越來越旺,房子就可以增值了。

但很快你會發現,隨著區域越來越旺,開車去市中心的路越來越堵,20分鐘變成了1個小時。因為區域帶旺而增值的部分,因為通勤時間的增加,又被抵消了。

這是一個瓶頸,很難突破,容易變成陷阱。

3、需要重點考慮的是時間距離,而不是物理距離

理解了上面2條,你也就能理解明源君要說的第3個原則了。

你要考慮的,一定是到市中心的時間,而不是物理距離。

1個成熟區域到城市中心30公里。而另有一片不毛之地,到城市中心只有25公里。你肯定應該選擇那個30公里的成熟區域。因為以後開通軌道交通,5公里不過是幾分鐘的事情,而25公里那個地方的不毛之地,很可能永遠不會開通軌道交通。

下面這張圖是東京都一個半小時的城市通勤圈,可以看到,物理距離是60公里,但是,一線城市周邊的軌道交通網路遠不如東京細緻方便,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

4、所謂價格窪地,就是心理距離很遠、時間距離很近的地方

有的區域在當地人的心目中是「農村」、「郊區」,但其距離市中心其實不遠,以後軌道交通或高速開通后,到市中心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這就是價格窪地。

02

本地沒有產業

完全依靠人口「外溢」的區域沒有前途

早年,城市之間靠區域優勢、靠規劃彼此競爭,但發展到現在,市場本身的力量已經越來越強,城市自身的力量決定著自己的前途。

完全依賴區域優勢,非常危險,明源君下面舉兩個例子。

1、 「睡城」本地產業不強,隨時可能被拋棄

一線城市周邊有大量的「睡城」。每天早晨,幾十萬人從這裡出發去上班。中午下午,街上幾乎沒有什麼人。晚上,一群人回來,累得不想消費。

這些區域要供給幾十萬人的生活,處理幾十萬人的生活垃圾,壓力很大。但是這幾十萬人,不會把這些區域變成經濟發達的區域。

首先,這些區域的房價如果上漲到一定程度,讓這幾十萬人覺得來回奔波不值得,他們隨時可能拋棄這些區域,回歸一線城市。

其次,如果類似遠近的地方,出現新的「睡城」,馬上就會形成惡性競爭。

最後,交通發展后,更偏遠的、價格更便宜的區域也進入一個半小時交通圈后,人們會去哪些地方。而不會對「睡城」有絲毫留戀。

2、高鐵能帶來人口,也可以抽走人口

近年,一些爭到高鐵站的三四線城市發現,他們的人口和財富被高鐵抽走了:因為到附近的大城市只要半個或一個多小時,當地最有錢的人都去到鄰近大城市買房、消費。甚至連基層勞動力,也因為高鐵開通而更多地去到外地生活。本地經濟反而落後了。

所以,城市必須有自己的產業,才能擁有未來。

我們可以看下東京都附近的各個區域的產業分佈情況。

大家注意到沒有,東京都附近這些區域,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定位。而少數沒有獨特定位的地方,房價就是類似距離區域的1/2。

怎麼樣確定區域的定位呢?要看兩個事情:一個是你自己的資源;另一個是你可能的對手。

03

有自己獨特的定位

才有前途,請不要橫挑強鄰

城市和區域定位需要有一定的豐富性,一個區域最好有2個以上的功能,才能繁榮。

1、一二線城市必須成為總部城市或者創新中心,才有前途

考慮一二線城市周邊的城市的前途,當然首先要考慮一二線城市本身的前途,否則,一切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明源君認為,一二線城市必須成為總部城市或者創新中心,才有未來。

總部城市形成的基礎,是其必須是金融中心。在美國

,有兩個公認的金融中心,一個是紐約,另一個就是矽谷。兩個地方現在每天都在互相爭搶金融人才。

金融中心是經濟中心的最高形態。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是:一方面從生產流通領域遊離出大量的貨幣資金需要尋求投資的場所;另一方面生產和流通領域又需要不斷補充大量的貨幣資金進行運轉。因此,只有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十分雄厚,已經成為區域的經濟中心之後,它才可能產生、積聚和使用巨額資金,使金融中心的形成有了基礎。

目前只有3個金融中心:上海、深港、北京。這三個地方也必將成為總部城市。

總部城市之外,最有前途的城市是創新中心,創新中心和總部城市有可能會合二為一,但也有一部分城市可能單獨成為創新中心。

創新中心的特點:一是有企業驅動,也就是誕生有著名的高科技企業;二是精英驅動,比如因為城市有某種特殊氣質,吸引大批創業者前來。

在創新中心,小公司更容易生存,因為有上下游的支持,大量工作可以外包,自己做核心業務就好;在創新中心招人非常容易,對面寫字樓里,就有大量適合自己公司的人才。

最符合創新中心特點的,是深圳、蘇州,杭州如果在阿里巴巴之外,能誕生2個新的巨頭,也可以納入這個行列。

2、總部城市、創新中心周邊城市可能的定位

如果你準備投資的一二線周邊的城市或區域,不屬於以下任何一種,請謹慎投資。

如果你準備投資的城市或區域,選擇了以下一種定位,但附近有一個實力更強的城市有完全相同的定位,也請謹慎投資。

模塊和生產加工城市:比如倉儲、金融、保險、產業園區、科研基地

這些城市距離中心城市很近,有相對廉價的土地,和一些專業人員

形成這種基地,前提有兩個:

一個是土地相對便宜,這個一般能滿足。

另一個則是有產業人口聚集,能滿足一些特殊需求,這個並非所有城市都有。

比如,因為亞馬遜的出現,就需要一個有倉庫、物流又方便的地方,如果有交通便利的小城市能夠滿足這種需求,就可以獲得發展。

一個保險公司的總部需要一個電話中心,而周邊有個小城市剛好有大量便宜勞動力,於是當地50%的人都變成線上服務人員。

類似這樣的城市,在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有很多,比如東莞、無錫、寧波、佛山,核心是看當地的地價、交通。

比如東莞就正在逐步成為華為的研發中心;而無錫物流業則很發達。

養老、養生城市,會議和度假中心

這類城市距離中心城市較遠,自然資源(山水、海景)得天獨厚,後期又有健康醫療類設施導入,交通體系逐步完善。

這些城市未來會成為退休后定居、周末度假的去處,和會議中心。

城市定位能否正確,核心在於其主導群體能否克制自己的野心,接受現實。如果你周圍有一個比你強很多的城市和你有相同定位,那麼你最好改變定位放棄。

04

類似的先天條件

為什麼有些社區會淪為「低端社區」?

還有一個特殊的情況,明源君提醒大家注意:

位置完全類似的兩個社區,也有可能一個成為高端社區,一個成為低端社區,房價相差一倍。

決定一線城市中心房價的是新房

,而決定一二線周邊房子價值的則是二手房交易。

低端社區一般具備以下3個特徵:

人口迅猛增長。社區有大量新來到這個城市的人,人口密度很大,個人居住面積很小。

大批中產階層遷出社區。

垃圾站、污水處理廠、化工廠等不好的項目持續進入。

低端社區是怎麼形成的?

從其他國家的經驗來看,核心在於社區沒有引進好項目拒絕差項目的權力

高端社區捷運、公園、高檔商場、名校越來越多,而低端社區垃圾場、化工廠越來越多,噪音問題越來越嚴重。

捷運是全體納稅人的錢修的,但捷運開通那一天,是沿途小區業主每家分得幾十萬。垃圾處理廠是全市用的,但建成那天,旁邊小區的房子貶值了。

這些變化背後有市場原因,比如富裕人群消費能力更強,可以吸引更多高檔項目。但這不是全部,上面的表象背後,更多的是下面的深層次原因:

1、高端社區能主動引起自己喜歡的增值項目,比如捷運,比如高檔商場。而低端社區很難引入。

2、高端社區能拒絕對自己有傷害的貶值項目,比如拒絕在自己的社區內修建高速公路、垃圾場、化工廠,等等。

3、以上兩個原因持續累加,最後形成不可逆轉的優勢。最終,不用外界施壓,優秀的項目都會選擇高端社區。

你會想問,上述原因是怎麼形成的?按照國外的總結來看,是通過一個個人。

第一種人是有權力的人,比如官員;第二種人是有影響的人,比如名藝人、名記者、名律師,高端社區的居民在自己的社區有不好的項目的時候會出來發聲、影響規劃,而低端社區的居民沒有這個意識和能量。

為什麼人口流動大的社區容易變成低端社區?

因為大家都把這個社區當作一個過渡,沒有人持續建設社區,沒有人愛惜社區,沒有人去抵制不好的項目,於是社區始終處於原始狀態,持續邊緣化。

05

同一塊地

有的房企能賺錢

有的房企會虧本

可以說,一二線周邊,每一環的潛在客群都高度分化,不能簡單按改善、豪宅

、剛需來劃分。

而房企拿地的時候,必須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否匹配,能否挖掘出土地的潛在價值。

房企的能力大致有以下一些。

1、精準定位的能力

對於規模不太大的樓盤來說,只要定位準確,就能很快銷售一空。

某二線城市開發商,通過研究奢侈品消費,認為某個區域有一群喜歡「輕奢」的消費者,於是按這個定位修了兩棟樓,很快銷售一空。

2、成本能力

項目可以賣到7000,成本能力強的房企能把綜合成本控到5000,就能賺錢。而你來操作成本是6500,一著不慎就很有可能會虧本。

3、產品能力

其核心是做相對高端的產品的能力。如果地價比較高,那麼按高端來做就能溢價賺錢,而你如果只會做剛需,那就麻煩了。

最後,明源君提醒買家,不管你是住,還是投資,一定要基於「自己住」的標準去看房子、買房子。

如果你因為買不了一線的房子,就隨便買一個周邊的房子投資,想著有一天那個房子升值了,自己就可以賣掉賺一筆,然後去買一線的房子。那肯定會失敗,因為:

你自己都不想住的房子,怎麼會有人願意接手?

開發商也是一樣,要本著「自己開發」的出發點去考察拿地,而不是幻想隨便拿一塊地放在那裡升值。

你自己都不願意開發的地,同行怎麼會願意接手?

識別上圖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詳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