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聚焦金融風控之初心:實體,還是實體!

聚焦金融風控之初心:實體,還是實體!

本報記者 崔呂萍

2017-09-19期07版

金融創新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必須認識到金融業的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業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

宏觀上看,金融系統的良性發展對實體經濟發展、社會資源配置、系統風險的防範起到了重要作用。微觀來看,身處經濟風雲變幻、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大到企業在全球範圍的投資、融資、資產配置,小到個人投資理財和金融需求,都離不開金融系統的支持。正因為如此,金融產品日益豐富,交易結構和監管日益複雜,對於監管者和從業者來說,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當前,金融機構防控系統性風險工作進入到了最為關鍵的時刻,一個關鍵密鑰是服務實體經濟。那麼,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之間的關係?如何利用政策工具解決金融服務供給失衡問題?如何讓金融在助力企業海外投資中更為理性?圍繞這些話題,聽聽業界「大咖」怎麼說。

■穩住「蹺蹺板」,做好加減法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經濟發展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穩住經濟增長,二是通過去槓桿以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兩個目標需要同時實現,但彼此之間卻存在矛盾———去槓桿、防止系統性風險積累時,往往就會出現增長率下滑;反過來,要促進經濟增長率穩定,保持中高速增長,又會出現槓桿率上升和風險積累。這種現象,被業界稱作「蹺蹺板效應」。

而既要穩住「蹺蹺板」,又要督促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的初心,該怎麼辦?

在近日舉行的「2017金融街論壇」上,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劉國強給出的建議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既要善於做加法,更要勇於做減法。

從做加法看,這幾年探索了一些好的辦法,比如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大財政、金融政策的配合,推動政府和社會合作的模式搞建設。比如積極探索普惠金融,創造大量金融工具,在間接融資方面,完善擔保體系,創新抵押物,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包括兩權抵押、專利權抵押、供應鏈融資、扶貧再貸款等,總共有幾十種工具。在直接融資方面,開發了綠色債券、雙創票據、扶貧票據、社會效應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加法措施在目前都是很有針對性的,在未來也必須堅持優化。

在做減法方面,這幾年有很多好的做法,尤其是今年以來,槓桿率降下來了,脫實向虛的問題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不過,劉國強也表示,下一階段,減法還要繼續做,而且在一些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有三個方面的減法還必須要做好:「第一,要把槓桿率減下來,這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舉措,因為在高槓桿情況下,資產價格必然膨脹,這就導致了一方面會把資產從實體經濟中吸引過去,另一方面,也會提高實體經濟經營成本,有些很好的企業就是因為一些地方房價大幅度上漲,也撐不住,被迫遷走了。吸引資金和推高成本這兩方面相互作用,經濟就會脫實向虛,因此要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使槓桿率有序降下來,這是服務實體經濟最重要的環節。」

第二,要把金融亂象減下來,非法集資、亂加槓桿、亂做表外業務、違法違規套利等情況,不但直接增加了金融風險,而且都是金融脫實向虛的途徑,把這些減掉,自然就會有相當多的資金回歸到實體經濟當中來,「金融創新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必須認識到金融業的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業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都要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劉國強表示。

第三,要把不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這方面的資金減下來。劉國強表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並非「來者不拒」,不能成為幫助落後產能脫困的借口,更不能成為給「殭屍企業」打點滴的手段。金融服務的對象必須是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因此對「殭屍企業」、對隱性的地方政府債務、對房地產炒作的資金支持必須減下來,這樣才能為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實體經濟騰出資源,才能培育出新的結構、新的動力。

「金融業本質上還是服務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實體經濟提供優質的金融產品,應該是金融業的天職,也是宗旨,因此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摒棄一味求大圖快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談及此話題,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這樣表示。不過,在他看來,當前,確實有一些銀行業金融機構,依舊有著規模情結、速度情結和名次攀比情結,過於追求短期回報,忽視長期的穩健發展,專業化服務和精細化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還有待加強,這些都是深層次的問題,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要下大力氣來推進銀行自身的體制機制改革。

回歸實體,也是金融機構改革的重要檢驗方法之一。

對此,王兆星特別談到了銀行業的作為。「既要有效識別、穩妥有序退出『殭屍企業』,避免信貸資源流入低效黑洞,也要對暫時有困難的企業開展市場化、法制化原則下的債轉股,來助力實體經濟去槓桿。」據王兆星介紹,從銀監會掌握的情況看,目前,多家銀行已經與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化工建築、建材等領域中的重要企業簽署了債轉股的協議。

■控制「失衡」,叫停自我循環

防控金融風險,先要看清風險的來時路。

對於這個話題,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提到了圈內最近對風險的兩大概括,即黑天鵝與灰犀牛。但這些在她看來還僅僅是風險的表徵,背後的關鍵邏輯是經濟與金融發展之間的失衡。

「首先是經濟結構的失衡,供需失衡導致結構性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經營成本增加,企業的經營效益下滑,通過資產負債表的渠道傳遞到金融系統,使我們的銀行不良貸款上升,使債券市場發生違約信用風險。同時,直接融資不足,影子銀行快速增長,風險集中在銀行體系。這是一種失衡。而另一種失衡還表現在金融和經濟之間的循環不暢,大量的金融活動表現為套利或自我循環。」陶玲這樣說。

作為監管者代表,陶玲認為,經濟與金融之間更深層次的失衡還有兩個出處,「一是在經濟金融周期的變化中,逆周期宏觀調控的阻力比較大。」概括陶玲的邏輯,即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式的銀根調節做法不僅會在經濟上行時積累泡沫,更會在經濟調整期將金融風險承受力推到臨界點,關鍵的問題在於缺少逆周期調控的時間窗口。

第二個深層次的失衡來自監管體制,「在分業監管的架構下,監管體系協調不暢。監管存在空白地帶,監管沒有覆蓋的地帶,出現了很多以創新之名的金融活動,積累了金融風險,加之規則的不協調,中央與地方在金融管理的職責劃分上也存在問題。」陶玲稱。

要防止金融脫實向虛、自我循環,陶玲認為,關鍵一點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此來杜絕經過人為的干預產生新的風險。同時,要通過宏觀審慎管理的增加,使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更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避免單體的行為變成系統性問題。「另外,我們要補上監管規則的短板,從機構監管向功能監管加行為監管轉變;也要補上監管技術的短板,對於日新月異的金融創新活動要有新的技術去穿透它,識別它活動的真實金融屬性是什麼,由此把它納入到我們的監管架構中來,給予一定的監管安排,同時也給創新留出空間。」陶玲稱。

■消除「衝動」,防止風險回傳

作為多年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私募股權投資從業者,黑石集團大中華區主席張利平見證了許多企業出海併購的歷程,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對這段歷程中的很多案例感觸頗深。

資料顯示,黑石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資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達3700億美金,業務橫跨企業收購、房地產投資以及不良債務等債權、股權投資。

在張利平看來,過去幾年,企業活躍於全球併購市場,2016年更是企業海外投資日益高漲的一年,這一年,企業共實施對外併購項目742項,實際交易金額1072億美金。正因為在此背景下,包括貸款融資等在內的中資銀行跨境金融業務迅猛發展,中資銀行在提供跨境併購融資上鋒芒畢露,開始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但據張利平觀察,儘管在全球投資能力方面頗具優勢,但同時期的外資銀行在利潤豐富的投資領域反而顯得更為謹慎。

「這不僅反映出監管合規環境的差異,也反映出風險偏好的轉變。」在張利平看來,由於企業海外併購主要資金來源於自己銀行的貸款,尤其是中資銀行的貸款,導致相關風險在銀行系統較為集中,考慮到金融體系的形式創新不足,風險資產表以非銀行金融部門擴張導致風險外溢,可能對的金融體系注入新的風險,甚至衝擊的外匯管理制度。

針對這些風險,張利平表示,從根本的戰略上來說,企業應找到長期的、前瞻性的海外併購戰略和驅動因素,不應有機會主義和套利心態驅動。

而對於參與其中的金融機構而言,張利平強調了四點作為。

首先,在決策層面,國家應對企業海外投資的產業方向有正確的引導,避免信貸擴張推動存量資產或供給過剩。

其次,在金融供給上,應遵循市場機制,提供有效供給和價格彈性。同時,在新舊動能轉換、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當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不斷湧現時,金融機構的傳統信貸政策、信貸標準和風控手段也應與時俱進。不單純著眼於收購主體和母公司的信用情況,而是應該更專業評估收購項目自身的運營前景、經濟效益和還款能力,與國際接軌。

第三,建立多層次的監管完善的資本市場,讓優質企業和優質的海外併購項目通過直接融資等籌集資金。

第四,加強監管與信息的透明化,加強「一行三會」之間的協同,對企業的境外投資和授信進行及時的分析,實行全流程監控,可以在日常監管中及早鑒別非理性和高風險的投資行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